情人节❤读科胡特

 

过年期间,再次阅读科胡特的一些书,颇有感触,写下此文,和大家分享。——张海音...





情人节读科胡特

——张海音



过年期间,再次阅读科胡特的一些书,颇有感触,写下此文,和大家分享。

初次接触科胡特和自体心理学时,有如下感觉:
1
已经有了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心理学等,还需要自体心理学干吗?自体的概念弗洛伊德等精神分析家不是都提到过的吗!科胡特以自体为重点又搞出一个分支流派,有什么特别价值吗?是不是就想自己做老大?或者是很多人想背叛弗洛伊德却没有胆子和能力,所以让科胡特干了?
2
科胡特特别强调共情,强调治疗师需要较长时间支持、包容来访者…,越来越不象精神分析了,象人本主义吗!那还留在精神分析的阵营里干吗?!还不如象罗杰斯一样倒是干脆彻底!
3
说是自体心理学特别适合自恋的案例,难道客体关系精神分析家就处理不好自恋的案例?!科恩伯格处理自恋不行?!温尼科特处理自恋不行?!非要你科胡特搞一个自体心理学才能处理好自恋?!……

据科胡特的好友预测,很多人会在刚接触科胡特著作时称“那不对”,然后会说“那不重要或微不足道”,最后又会说“早就知道”。读科胡特,不能仅仅只看他的理论概念,一定要有理解他的强烈的好奇心和动力,要感受他表达这些理论时所释放出来的情绪和气场,一定要带着崇敬、呵护、捍卫的心去读…,你做得到吗?科胡特不是普通的芸芸众生所能理解的。








确实,科胡特不是那么容易被人理解的。科胡特在其最后著作《How Does Analysis

Cure》中提到,有个人(总体上很支持并赞许自体心理学)误解了他主张“在被分析者陷入太紊乱的题材前,治疗师必须中止治疗”,并提到不少人误解他对于自体缺陷者的治疗态度和策略回避了分析的深度和完整性。所以科胡特在那本书中特别阐述自体的缺陷是可以经由分析特定的自恋移情及突破阻抗得以修通的。我突然脑海中浮现出科胡特演讲的一段视频,那是他去世前几天在自体心理学大会上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他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观点被人误解,显得很不开心,语重心长地反复说明,很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你们怎么就不理解我的独到之处和良苦用心呢!”。


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好想让他开心一点,最好做点什么让他满意,但感觉自己可能永远达不到他的标准。“不含诱惑的深情,没有敌意的坚决”;“恰到好处的挫折”。科胡特形容婴儿需要母亲眼中的光芒,婴儿希望母亲对他所做的一切,对他所是的一切都激动兴奋。婴儿需要无条件的爱,“我希望妈妈认为我做的事情都是美妙的,不管我做什么”。大师的境界啊!我等凡夫俗子只能仰视、膜拜……

他的不开心,你懂吗?他象一个很不开心又很认真执着的小孩,注定孤傲地一个人,一路向前,克服种种挑战,经历辉煌,忍受痛苦,获得深刻而普通人只能苟且偷生,肤浅地快乐着,妥协着…

扯远了,大家原谅哈,最近一年我性情有些许变化。

现在我已经不纠结科胡特哪些地方不同于他人。理论和观点是否和别人有多大不同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要坚持自己独特和执着的追求来尽可能地帮助来访者。治疗师可以更努力、更敏感、更积极、更负责任地对待来访者,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或者我们自己对待自己一样。

这是苛求吗?是理想化吗?其实这是现实可行的努力和追求!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推向更高、更深和更广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不是说“做一个六十分的妈妈就可以了吗!”,这要看谁说这句话,在什么语境下说,对谁说…人有没有追求是大不一样的。我想,走近科胡特的生平、走近他的内心,引发出自己内心的共鸣,比学习自体心理学或其他理论,显得更加重要。

撰文/张海音

编辑/张蓓兰

图片源于网络

* * *
 原创不易,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谢谢!
微信公众号:haiyinz


    关注 张海音心理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科胡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