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知多少:两岁的孩子通过“反抗”来成长

 

孩子的“反抗”性尝试并不是孩子的专利,这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记忆(commonculturememory)。...



德国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在自我发展理论中,将宝宝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的阶段划分为人格发展的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自主感的获得成为了两岁的孩子发展的关键目标。两岁开始,孩子开始迅速地成长,他们开始说话、走路,不再简单地满足于食物与安全的基本需求,他们想要通过尝试来满足对自己身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开始飞快地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他们带着急切的心情和愿望跃跃欲试地想要证明自己 。



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探索而来的,往往是孩子的反抗与叛逆。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反抗与叛逆似乎是一个难以容忍的问题。 而对两岁的孩子来说,这种表现并不总是意味着这是一个急需立刻“解决”的问题。

相反,早期的叛逆是孩子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表现。当可爱的孩子一旦被赋予一定的机会和能力去探索、掌控周围的世界时,他们的主动性会更容易被激发起来,他们会充满动力地去认识身边的世界。当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各种新鲜的刺激和信息便能更好地与他们本来所有的知识形成联结。这就加速了两岁这个迅速的探索和学习阶段的发展。



同时,又因为两岁的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这些自我探索行为往往以“反抗”的形式出现,惹怒了同样需要控制感的爸爸妈妈。很多学者将孩子的这个发育期称为“反抗的两岁”。但是,随着父母不断给予他们足够的机会去探索,支持并鼓励他们去尝试,去“犯错”,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认知能力也会逐渐发展起来,他们的“反抗行为”也会逐渐减少,并发展成为更成熟的探索方式。

与此相反,如果孩子在两岁关键期的“控制欲”和自主性没有得到满足和支持,他们可能就会失去发展自信,错过了自主能力发展的最佳阶段。即使随着他们逐渐成长,孩子进入到更加复杂、多样的环境中,他们仍旧不敢主动选择,他们会消极地应对环境中的变化,退缩或者拒绝对新鲜事物的探索。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西欧多尔 (Theodore Dix) 在一项观察实验中,对两到三岁孩子的自主性行为进行了研究。

研究人员让母亲和孩子在实验室自由玩玩具二十分钟,随后让妈妈带着孩子一起清理玩具(这个环节通常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尤其是“叛逆”的两岁宝宝们)。

西欧多尔教授将患有抑郁症的母亲的孩子与健康母亲的孩子的各种表情和行为进行了非常微观的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健康母亲的孩子在清理玩具的过程中表现出更多主动的反抗,比如,拒绝让母亲收拾玩具,或者坚持按照自己的方式清理玩具,同时表现出非常丰富的面部表情。而患有抑郁症的母亲的孩子则在清理玩具的过程中的面部表情非常僵化,很少表现出直接的言语反抗,而更多地采取被动的方式表达不满,比如,对母亲的指引不做出任何反应。

研究者跟踪这两组不同的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发现,在健康母亲的孩子中,三岁孩子的“反抗”行为明显要少于两岁孩子的反抗行为;而在患有抑郁症母亲的孩子中,三岁孩子的问题行为却比两岁孩子的增加了不少。

这一组有趣的数据对比正说明了孩子们充满反抗和叛逆行为的两岁恰恰是发展自主能力和自信的关键阶段。父母要允许孩子在这个阶段去尝试,允许他们的失败,允许他们适时地拒绝,也允许他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只有在这一阶段满足了孩子对自主性和自我控制感的需要,这些披着“叛逆”外衣的问题行为才会随着自我控制力和其他认知能力的成长而逐渐消失。那时,父母甚至会对孩子表现出来的面对生活环境的自信所震惊。


孩子的“反抗”性尝试并不是孩子的专利,这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文化记忆(common culture memory)。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认识森林对人类的意义的?我们又是如何认知人们之间的信任是如此重要的?无论是人类认知世界,还是人类认识自身,都是通过“错误性”的“反抗尝试”实现的。我们知道森林可以涵养水源、防风挡沙是通过对它们的“过度砍伐”——这种“反抗”让我们认识到森林对人类意味着什么;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信任的可贵则是通过“失去”——这种“反抗”让我们认识到信任就像是一张被揉皱的纸,虽然还可以整平,但已经不是当初的崭新。
原创:晏妮
编辑:孙天怡
排版:丁诗琴
图片来源于网络

childcenter_swu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HI宝贝计划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