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公里后,你为什么就歇菜了?

 

从马拉松比赛的实践来看,有很多业余跑者甚至专业运动员通常会在30~35公里处速度会越来越慢,出现跑...



从马拉松比赛的实践来看,有很多业余跑者甚至专业运动员通常会在30~35公里处速度会越来越慢,出现跑不动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掉速”。具体表现为呼吸困难、心跳加快、腿发软、头晕、恶心、迈不开腿等现象,业余马拉松跑者把这种现象叫做“撞墙”。

马拉松比赛中为什么会有掉速现象出现?马拉松是一项长距离、高风险、体能付出很大的运动。由于运动员在持续、长时间的高速奔跑下,内脏器官负荷重,体能消耗巨大,能量无法及时满足肌肉运动的需要,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物不能及时代谢,运动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呼吸循环系统失调,因此越跑越慢造成掉速。

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训练不足,能力不够。也就是“我本身就不行”。

2、因为各种原因,比赛状态不是最佳。也就是“我今天不行”。

3、比赛策略失当,前半程太快。也就是“我今天比赛战略不行”。

4、赛中补给不及时,不充分。也就是“我今天比赛战术不行”

5、心理因素。也就是“我心理素质不行”

如何改善?根据个人体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正确认识马拉松比赛中的掉速。我觉得,不管是专业选手还是业余跑者,马拉松比赛中的掉速现象人人都会,区别是出现的早晚、程度的轻重、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应对方式的不同。一般情况下,水平差的业余跑者掉速出现的时间早一些,反应也更强一些;而专业运动员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身体反应也较轻,持续时间短,他们也更有经验去应对。所以,对掉速现象不要谈虎色变,积极面对,正确处理。

2、系统训练,提高水平。了解了掉速产生的原因,以及专业选手和业余跑者面对掉速的差异,平实就要系统训练,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尽可能地让掉速来的更晚,持续时间更短,积累比赛经验,不断增强自己的抗“掉速”能力。这是最有效的、最根本的手段。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打铁先得自身硬”。

3、总结积累面对后程掉速的处理经验。如果出现掉速,不能立即停止不动,一旦停下来,就更难再跑起来了。应当适当降低配速,调整呼吸,碎步慢跑,也可以走一走,保持一定的运动状态。另外,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长距离训练,让自己多经历、体会30-35公里“掉速”的实战状态,在实践中不断试错,纠正,提高自己抗“掉速”能力。

4、加强意志品质的磨练。马拉松是一个超长距离项目,没有过硬的意志品质很难取得好成绩。贪图享受,怕吃苦注定从事不了马拉松运动。如果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在可控的、安全的状态下,遇到掉速现象,不要轻言放弃,内心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现象,我一定可以坚持,我一定可以完赛,通过调整,我一定可以度过难关,顺利到达终点。随着身体机能的调节及内脏器官机能的改善,供氧增加,乳酸的清除加快,“掉速”症状就会逐渐消失。


    关注 小措快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