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育——国民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如何“食育”?何食育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通过许多吃的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



如何“食育”?





食育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营养知识普及,而是通过许多吃的实践,使每个人形成对健康美味的牢固印象,使人们把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有益的食谱和摄食方式,变成自己的嗜好习惯,自觉地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许多人虽然有正确的营养知识,但往往却抵制不住偏食、饱食的诱惑,结果并没有避开生活方式病的危害。这和抽烟嗜好一样,一旦养成了嗜烟的习惯,即使明白吸烟的危害,也很难戒掉恶习。和德育一样,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识学习,而是满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实践。食育必须吸收现代预防医学的一系列成果,通过对人们日常饮食生活营养的分析、改进,让人们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食育当然还要体现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原则,让人们的饮食不仅有益于自身的健康,也有利于国家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人类和整个地球的和谐。

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但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从婴幼儿开始。因此,发达国家不仅非常重视研究制定和不断修订指导国民饮食健康的膳食指南,同时也非常重视通过《家政学》等这样的课程培养,教育未来的母亲懂得正确的育儿知识。食育的实施主要应通过如下方面的教育。

>>>>

1 生命与营养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处在饥饿时代的人们,“吃饱、吃好”是基本的需求,但是一旦可以饱食终日,美味易得,仅靠感觉往往会“为嘴伤身”。通过食育,就是让人们在无数的选择和诱惑面前,科学合理的选择自己的生命基础—日常膳食。由于食育是全民的教育,深入研究的同时,更要注意有效普及营养知识的方法。

美国、日本,以及欧盟许多国家都不断在各阶段学制教育中加强食育的教育。培养各类可以引领国民健康饮食的人才,包括营养师、管理营养师等。

>>>>

2 良好饮食习惯的灌输培养

食育不能仅理解为饮食知识的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对营养成分的宣传。因为即使营养学家,也很少有人能坚持做到每天按营养成分表计算配餐。通过各种教育途径,使全体国民养成优良的饮食习惯是食育的基本内容,而最有效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习惯养成。这些习惯包括有利于全面平衡营养摄取的食谱记忆。最主要的是让儿童把对味觉的美好记忆与科学合理的食谱统一起来,把愉快的体味经验和健康的食品融为一体。实际上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膳食嗜好,而这些嗜好大多数都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与家庭、父母的影响有关。例如,一些地区的人们吃饭时喜欢添加醋调味,另一些地方则不以为然;一些地方喜欢辣味,另一些地方却喜欢甜味;东方人喜食的豆腐,游牧饮食习惯的西方人很难接受,而他们喜欢的奶酪,东方人初尝也是膻腥难咽。当然,有些人类共同的愉快味觉,如对糖的甜蜜感觉,对油的香味感觉,对精米、白面的喜好等,显然这些感觉是人类在数万年饥饿时代养成的本能,这些东西都是可贵的营养,也都是极其稀缺的。遇到这样的食品,喜食多吃有益,不会偏食,因为客观本身难以满足。然而,一旦进入饱食时代,这种本能感觉可能会使人们的食物选择进入误区。这也与体育一样,懒惰也许是动物的本能,但人类已经意识到养成锻炼身体的必要性,因此体育成为青少年的必修课,食育也是一样道理。

事实上,许多国家已经非常重视把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作为食育的基本内容。例如,日本的一些保育园和小学校,从小培养儿童吃水果、蔬菜和吃豆腐的嗜好,甚至通过参观、制作、品尝体验,引导儿童对这些食品产生愉快美好的记忆,形成终生的习惯。当然,食品厂家出于盈利的目的,通过广告等活动对青少年饮食习惯的引诱也不容忽视。
>>>>

3 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的教育

饮食是人类最基本,最永久的消费活动,饥饿时代人类活动的最大目标,就是获取足够的食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使人类在短短半个多世纪,史无前例地实现了食物的极大丰富,然而人类味觉的进化显然没有同步跟进地那么快,以至于旧的习惯、固有的癖好、心理和生理的惯性,使得许多人对饮食消费纵欲失控,引起了深刻的社会问题。这种被称为生活方式疾病(肥胖、心血管病、过敏体质、肿瘤、糖尿病等)除了威胁人类健康外,也危害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对食品过于精细、奢侈、豪华的追求,在经济上也许不成问题,却大大增加了自然环境的负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为了利润,迎合和引导更多、更奢侈的食物消费。为此,必然要加速扩大食物生产,于是化肥、农药、灌溉、机械动力消耗等对自然的破坏和负担日益严重,这些不仅对人类的食物安全带来危机,甚至危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

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穷奢极欲、饕餮暴食的食习在我国更值得警惕。凡有国外生活经验的人都会发现,中国的宴会排场、餐桌浪费远远大于许多发达国家。可是,我们的人口数量、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远非用之不尽,甚至已显露耗竭。因此,古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食育名言,更需要今人的深思和坚持。提倡科学合理的膳食方式,避免奢侈浪费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

4 传统食文化的弘扬

食文化不仅表现在烹调方法、用餐方式、餐桌、餐具上,更无形地支配着人们的食物结构,深刻地影响着食物的消费倾向,以及农业生产结构和市场,关系到国民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命运。因此无论古今,各国家、各民族为了维护本国利益,或本民族的凝聚力,都十分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食文化。

现代,当贸易全球化对各国农业和食物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时,食文化成为保护本国食物生产和安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消费者由于近代技术落后的影响,对中华文化产生自卑,对中华传统食品的自信似乎动摇,不仅影响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食文化的弘扬,更影响了我国食品产业的发展,甚至扭曲了原本健康的东方饮食习惯。例如,不少人把欧美作为样板,提出要按照西方人的食物消费,调整中国人的膳食结构;追求肉、奶,改食西餐的风潮大有席卷之势,洋快餐在越来越多中国孩子们的体验中形成嗜好,以素为主的传统膳食被冷落,大量的粮食要被转化为畜产品;有人甚至把欧美人的动物性食品消费指标当成发达的标志。岂不知游牧饮食文化的欧美国家,并非发达了才以动物性食品为主,他们自古以来的游牧生活方式,历来就以动物性食品为主食。我国的游牧民族也一样。
实际上早在50多年前,美国就对动物性食品给健康带来的危害引起警惕,尤其是近年,西方营养学家可以说对动物性食品的危害痛心疾首,甚至唤起民众推崇东方食品。中国的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农牧业结构与民族的食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营养合理、丰富多彩、天人合一的食文化,今天不仅没有任何理由“邯郸学步”,向游牧文化的西餐文化转变,而且一些膳食西化的倾向,已经损害了国民的健康和本国农业的发展。

许多国家都十分珍视自己的食品文化,保护和发扬自己的食品文化,甚至把它作为维护民族权益,保护本国农业的战略。如(日本、法国、韩国等),甚至提出了“身土不二” (身为国人,消费不能依赖他乡)的口号,也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消费理念。日本以“寿司”、“刺身”为代表的鱼米食文化,韩国以腌渍辣白菜为代表的山地农耕食文化,法国以葡萄酒、奶酪为代表的游牧食文化等等,都很好地适应了本国的农业和自然资源。他们通过和各国的交流以及自身的进步,为本国人民提供了合理的营养和丰富的饮食生活。

世界各民族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经济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同样对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上述国家才把以食文化为重要内容的食育当成一个重要战略,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振兴本国农业和食品产业。

当然,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也是不断吸收、融合外来的先进文化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是创新的文化,是先进的文化,也是全世界各民族敬仰的文化,食文化也不例外。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十六大报告)。食育的重点之一就是食文化的教育。我国以往的教育中存在重意识形态、轻文化,重技术、轻科学的倾向。而过去总把文化和文艺等同起来,其实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文化。为此,首先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中华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内涵,系统调查、抢救、分析和开发我国传统食文化。弘扬传统决不是保守旧有的东西,弘扬意味着研究、发掘、保护传统中优秀的、合理的内容,淘汰和纠正不合理的部分,积极吸收、融合外来先进的、科学的东西,创造有利于本国、本民族发展的文化,当然也意味着对人类的文化进步有更大贡献。中国食文化博大精深,有“五谷为养”的蒸煮文化,有“药食同源”的食疗保健文化,还有面食文化、米食文化、豆腐文化、粥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等,通过食育,弘扬这些人类食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增强民族身体素质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发展我国农业、食品产业的迫切需要,也对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国民素质教育中,食育应当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得到充分的关注。

作者:李里特,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

欢迎关注武汉学生奶交费系统公众号

[b]


客服电话:400-806-1010


[/b]

按个
再走啦~让我知道你是爱我哒!


    关注 武汉学生奶交费系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