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功的动态要求

 

练功的动态要求动态要求主要指练动功时的要求。智能气功目前教练的动功部分,具体动作如何练法是...



练功的动态要求

动态要求主要指练动功时的要求。智能气功目前教练的动功部分,具体动作如何练法是功法部分解决的问题,但是不论何种动作,甚至不论何种动功功法,在动作时都有一些共同性的态势要求,本节着重就这些共同要求作简要的讲解。

I、形松意充

一、形松意充的内涵

形松意充从字意上讲,形松指形体放松,意充指意念要充斥于周身。它是练智能气功的根本性的指导原则。无论是在调整身形时,还是做具体动作时,都是必须遵守的原则。

(一)形松:谈形松时神松则在其中。因为没有轻松的神情,形是不能放松的。   请想想看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下,身形能放松吗???形松是以神松为前提的,所以我们这里只谈形松。形松包括皮、肉、筋、脉、骨、膜、关节、内脏等的放松。开始时先从肌肉、肌腱、韧带等处于相对稳定、松驰、平衡状态入手。放松不是松松垮垮,而是“松而不懈”,其中保持有一定的紧张度。但此紧张度不是用拙力,而是“紧而不僵”。幼儿清醒时的那种骨弱筋柔的天真活泼状态,可称是放松的模式。

(二)意充:指调整身形与练动功时,意念要贯充于形体之中。谈意充则气充在其中,因气随意动,当意充于形体之时,气即随之充盈。所以放松形体时,不仅需要意念引导形体放松,而且需要于形松后继续以意念贯注之,这是做到“松而不懈”的关键。所谓意充,实际上是意念和形体的结合,与意守法的守身法相近似,所不同的是,意守之守身,可以守在形体的表面?(?初练时多是如此)?,而意充则是从内部贯充之。

二、形松意充的作用

(一)在一般练功层次而言,形松不需用力,减少气的消耗。同时形体放松,减少了对血管的压迫,易于血液的周流。意充可引起气随之而至,气充足可使各组织器官物质之功能得以强化,血液濡养之功得以体现,形松而意不充,若形静不动时则为“空瘪”,若形体运动则为“空描”,属有体而无用,是难以练出功夫的。唯形松意充,才能够神形兼备、体用两全。

(二)就高级练功层次而言,则要求形神俱妙,形臻妙境则能包容万物,与物兼容,而无阻碍。欲达此境则需从松、透二字上下功夫。神臻妙境则能察万物、能入万物,欲达此需从充、透二字上下功夫,形神俱妙则能入、所入为一;能容、所容为一。当神意充透到形中时,则形已被贯透而松通。两者是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两者俱臻妙境则二妙合一:显则神气入于形,隐则形气入于神,隐显自如,超然自在。

三、形松意充的方法

(一)意想放松法。这是意识用放松的指令使形体放松的方法。因为人在正常生命活动中对松是有感受的,所以当意念发出放松指令后,相关部位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放松现象。有两种方法:

1.三线放松法

三线即体前中线、体后中线、体侧线。先从体前中线放松,意念从百会沿任脉下降,随意念下降使形体放松;再从百会沿督脉?(?后线?)?自上而下放松;再从百会沿体侧两耳、两臂、两腿外侧到脚放松。如此反复两三次身体就放松了。

2.自上而下的分部放松法

闭目凝神,意识中发出放松的命令,尔后自上而下分头项部、胸背部、腰胯部、肩肘部、指掌部、膝足部顺次意想,令其放松,依次行毕反复数次,形体即可放松。这个方法不仅是一种形体放松的方法,由于开始要求闭目凝神,用松的意念贯通全身,实际上是以松做为拴住心猿意马的“桩”,在放松形体的同时,使意念活动集中、归一,进而以此单一意念命令形体放松,因而易能达到松静两臻,把神和形直接地、自觉地结合起来。久练不怠,不仅可以身形放松,有时还可获得意想不到的良效。

意想放松法,是各种放松法的根本与实质,由于有些人不善于这样单纯地运用意想,于是借用一些有形方法,寓意想作用于其中,后面介绍的方法均属于这些方法。若无松的主观意识,仅凭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于此需特别着意领会之。明了此意后,方可应用下法。

(二)深呼吸放松法。先深吸一口气,然后再深呼气,再深吸气深呼气,气息宜匀缓,一般做三个深呼吸,身体就容易放松了。

(三)发声放松法。练功准备就绪后,先自然吸气,而后张口呼气发“松”字音,继而转成“送”字音,即由阴平(第一声)转为去声(第四声),随发音,气往下降,意念亦随呼气下降,从头至胸至腹至脚,好像要把僵劲和浊气都送出去。随着气机下降,身体相应部位跟着一齐放松,如此反复几次身体就放松了。

(四)贯气放松法。练功准备就绪后,先将两手置于小腹前,掌心相对,十指舒张,指尖似接非接如捧球状,而后徐徐上升,掌心渐渐对向身体,当手举过头顶时,两掌似覆于头顶,距顶约20~30厘米,意念中两掌心发出气贯入头顶(囟门),做三个呼吸,然后两手经身前,慢慢下降到小腹前,意念亦随之由身前下降至小腹。如此反复三次。第二次下降时两手由身侧下降,意念亦随之从身侧下降;第三次两手由身侧下降,意念由后身下降。意念下降切勿沿体表而行,应从身体内部下降。此法可作为练功前的预备功,也可作为练功后的收功,还可作为小功法单独练习。这不仅能收放松形体之效,而且能很快产生气感,对健身亦有裨益(此式降血压效果卓著)。

Ⅱ、神为主宰

这是另一个根本性指导原则。讲的是整个练功过程,神对形、气的主导作用,即使在形松意充的过程中,形松和意充似乎是平行的,而且是互相影响的,但其内在的机制却是神为主宰。试分析之。神意放出的放松指令是指挥放松的原始动因,放松后神意贯注其中并予体察,使气随之而入,使放松的成果得以巩固发展。神意的主宰作用在调整身形时尚且如此,在练功的过程中尤其应该如此。有下面两种形式:

一、神与形合

形受命于神,在练功时把精神和形体动作紧密地结合到一起,用精神支配形体动作。神与形合有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神合于宏观的形,这是较低层次的神与形合的要求。在熟练地掌握练功要领与动作规范化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练功时每做一个动作都要发出做动作的意念命令,全神贯注于形体及其运动过程,这是气功锻炼和体育锻炼的根本差别。气功的特点在于意念活动和生命活动的结合,由此才能产生气功的独特效应。这样的神与形合,是概念性指令与形体运动的结合。当这一步达于熟练、自然后,可进一步用形像思维与形体运动相结合,神意中不是发概念性指令,而是意识中想象形体运动的形象,以此带动形体运动,或者是闭着眼“看”自己练功的全过程,这也是神与形合。以上这两步练法,都是神从形体的外面与之相结合。第三步则要求意识和形体运动合而为一,即运动思维,意识中无任何念头,只是全神贯注于形体动作。第四步则是神与微观的形相合,这是神合于气并能体察气的运行、变化之后的练法。

二、神与气合

人的形体运动的机理,气功学认为都经历意引气、气引形这样一个过程。此过程中的气随意动是自然发生的。由于常人感觉不到气的变化,故于开始练动功都讲神与形合,而不谈及气。当练功达到一定水平后,神即可察知气的存在与变化,这时就需神与气合了。把意念主动地与气结合起来。这样就把气听命于意的性能增强了。由于意念专注于气,对气的聚散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意念只注意支配气的运动,形体会自然地相应的运动,这时意引气、气引形的运动过程是主动运用意识,并把意识贯注到每一运动环节中去的结果。它和常人的意引气、气引形不同,和自发功似同而实异,真正自发功的动作,不是由意识中的指挥形体运动的指令形成的,而是由气的定向冲动形成的。它的运动形式和内容,是按气的运行规律和体内状况进行的。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人在内气发动时,意念都会不自觉地与之相合,这似乎也是神与气合了,但它的运动形式与内容,都不是听命于意,而是意被气役。此时,意若不能做到真正的“静观”态度,若或喜或忧或有意念,都可导致气机的变态而脱离常轨,不仅导致气乱冲乱窜,而且有神被激荡不能自控-旧说之“中宫闯黄”的危害,而我们这里所讲的神与气合的全部运动,都是在意识的主导下,按智能气功的常轨进行的,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神与气合也有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能感觉(体察)到气的存在时,这时神意与气的关系还是能感知与被感知的关系,此时的神与气合,是神从“外面”合于气的,这时神仍是主动的指挥者,气是被指挥者。到此阶段后,传统功法则需绵密用功,神气混融达到“神入气中”以结胎婴的第二层次。智能气功不搞结胎,当神与气合后,神气混融而再合于形的微观层次,以便更高层次的形神合一。

Ⅲ、调整虚实

这一原则是针对练功在初、中阶段而言的,常人的神气形都有一定的缺欠,还不能充实于全部生命活动中,因而产生了各部的虚实不平衡。练功者随着意气形的运动,身体各部虚实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如随着体态的运动而引起身体重心和力点的变化,使身体产生重心和力点的不平衡,重心所在处为实,重心不在处为虚。这其中还有气机的虚实与意念的虚实变化,对于这些虚实变化,只有分辨清楚,才能调节使之平衡,才能使神气形步入高级阶段的充实完美境界。怎样分辨虚实呢?

一、从重心(或中心)分虚实

一般情况下,凡重心(中心)所在处或靠近的部位为实,偏离重心(中心)部位为虚。如站庄时,一脚前一脚后,把重心放在正中,前后脚同样吃力,就没有虚实之分,称为“双重”。如果把身体重心挪前或移后,不在正中,就有了虚实。重心所在处为实,重心不在处为虚。如果重心不全部移于‘脚,根据重心移动的多少可以有不同的比例,或四、六,或三、七,甚至可能二、八或一、九。当前脚全部抬起时,重心全部落于后脚,就成为前全虚,后全实。练功中的虚实变化多在四、六或三、七之间,不主张二、八或一、九或全实全虚,出现这种情况叫偏重或偏实,应加以避免。克服实为全实、虚为全虚的措施是用意念活动束调节,把意念放在抬起的虚脚的脚心,就变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虚实臻于平衡。

二、从意念分虚实

意念所注之处为实,意念未注之处(指意注的反方向或垂直方向)为虚。如武术技击时,出拳打人,意念往前冲,前边实而后边虚,这时后边有人轻轻一推就倒了。这是因为意念能牵动气机,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意念前冲,力点前移,从后面稍加些力就会使人失去平衡。

分清虚实是掌握练功中人体平衡的关键。如何通过虚实掌握全身平衡,办法在于:1.通过两脚重心的调整;2.通过脚掌和脚跟重心的调整;3.通过整个体态的平衡调整;3.通过意念调整。

在练动功时,形体的虚实和意念的虚实、气机的虚实往往是相并而行或交互作用。每一个动作都有形体的虚实变化和气机的虚实变化,气、意在经脉中的虚实变化。这种虚实变化有时很细微,但很重要,只有在练功中细心地加以体会,才能探得其中的奥妙。但是当从体察虚实中感觉到了身体里边气脉的流动以后,要注意不能把精神专注到局部气机的流动或体内的内景变化上,还应该按照神气相合的要求去做。

以上三点,讲的是调身的带根本性的原则。下面讲做动作时的具体要求,

Ⅳ、动势要圆活、绵连、和柔

一、圆活

圆活指每个动作的过程要圆,动什运行要圆,动作中肢体转动的角度要圆。圆则气机活泼,否则气机易僵滞,此即古说的“圆空法生”;如果动作是直线的,或动作的棱角比较明显,则要求直中求曲,外方内圆,即动作虽然是方的、直的、有菱角的,但里面的气机要圆活。如肘一曲,从外边看是一个角,是方的,从身体里边应有一个圆撑的力,意念中是圆的,形体是圆着撑出去的,曲肘时气机不是从外向里挤,而是从内向外圆撑,使气机往外走,有了圆撑力,从外边一看气势磅礡,每个动作都一样。

另外,圆的含义还有旋转之意,仟何动作的运行过程,都不是纯直线运行,而是有一定的旋转的运动,其动势或显于形之外动,或隐于形内之意动。动作的往复过程,不是直去直回,是呈圆而旋之势。

二、绵连

(一)动作的绵连。每个动作要均匀地展开,不能忽快忽慢;动作与动作之间不能分割、停顿、间断,要有机地连在一起。万一有些动作断了,不是连续的,则要做到形断气不断;万一气断了,则要求意不断以补救之,

(二)气的绵连。肢体动作的内气要,与丹田、腰脊绵连不断,不能一股一股地往外冲,有断有续,而是均匀的。两只手的气要连在一起?(?除非两手反向而行?)?,两手之间似乎有一个气球连接着两手,两手与躯体之间,也是以气相连,动作时应细心体会之。

(三)意的绵连。它是通过主动作意、想象实现的。意想形体似乎有被微丝牵动之意,并认真体会之。当形体运动时,既要牵动微丝同时运行,又不能将微丝拉断,这就需要运行均匀、快慢适度,所谓快而不断,慢而不停。同时还需注意不要把微丝丢掉,此即意之绵连,但需在练功中慢慢体会。

三、和柔

在练动功时动作要和柔,形体要柔软,身体任何部位都不僵直,不绷劲,不用猛劲,动作轻灵而不浮泛,浑厚而不重浊迟滞。注意和柔不是绵软无力,而是敛气入内不发于外的表现,所谓“柔若无骨”,“柔似婴儿”。

V、周身一家

练动功时必须注意周身一家,保持全身的整体性。任何局部动作都应照应全身,不能做某个局部动作就只管这个局部,要全身一体。办法是用意念把全身照住,在意念中全身是一个整体,可从三方面入手练起。

一、身形的整体性。把身躯的上下左右前后都要联系起来,除去意念锻炼外,练功时要注意肩与胯相合,肘与膝相合,手与足相合,上下合为一体,其中关键则是“三圈相摞”:与胯骨尖相平之体圈为底圈,与肩胛骨下角相平之体圈为中圈,与眉相平之头圈为上圈。当腰能放松后,则可行“三圈相摞”。底圈固定不动,百会上领牵动肩颈上拔而中圈随上圈上拔,尔后中圈下落,上圈下落,要注意从身内以气相连,则全身成整体矣。

二、局部带动全身。全身各部完全放松后,局部动作可牵动全身。这里的局部牵动全身是通过形体与经络影响全身的有关部分,和高层次武功之“以手带身”不是一回事。

三、以腰带动全身的形体运动。?腰部前对肚脐,后为命门,在体内正当下丹田位置。身体各部运动所需之气多由此发出。常人未练功者气从丹田外行多从膜络而出。这一径路运输气量较小,练气功则要敛气入骨,使气力由脊外发,这又必须以腰部放松为前提,腰松后,无论身躯四肢的哪里运动,都要注意与腰部相连。进而以意气贯穿相连属。古有“一身备五弓”之说。即脊柱是一张弓(是总弓),腰部是弓背,尾闾与颈部为弓稍;两上肢是两张弓,肘部是弓背,手与肩(至大椎)为弓稍;两下肢是两张弓,膝是弓背,足与胯至骶部为弓稍。腰部一动,即可牵动这五张弓,此时之气是从筋骨向外传出的。至高级层次,气从骨头外泛到筋肉皮,全身各处气机完全充足,周身浑成一家,达到古说的“全身无处不丹田”(或“全身处处是丹田”)的境界了。

Ⅵ、大关节如蛇行,小关节如蛹动

蛇行和蛹动是练动功的一种体态,指相邻的两个关节做相反方向的屈伸运动。如通臂时是蛇行运动;小关节的这种屈伸运动叫蛹动,如手指的关节、脊柱的关节。蛇行和蛹动,是使练动功中避免关节的僵直,且使气易达于肢体的末稍。习练时先从蛇行着手,蛹动较难,要做为一项基本功练习,习此以放松为前提,可先练手指蛹动:两手相合,两腿并合微曲,尔后将相合之双手夹在两大腿中,两腿用力夹住,尔后相合之两手,摇晃着抽出,反复进行,再练手指的屈伸,则蛹动易于出现。

Ⅶ、目光的应用

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眼接受的外界事物的信息量最多,因而神意和眼睛结合得也最紧密,俗语说“眼能传神”。古气功也认为“目为心之先锋”,“心,生于物,死于物,其机在目”(《阴符经》)。目光是蕴含、表达神意的最好媒介。鉴于此,神意役使气的机能也可借目力来完成。古语云:“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使气者,便是得道人。”初练功之使气,可靠目光,气功对目光的运用,不像武术要锐厉目光,要目光外射以应敌;而是含光默默以察照自身,要求意念与目光合而为一-称为“神光”。以此神光来指挥、察照身体各部的内外运动,神光所到之处,气即随之而到。若身体有动触影响了练功,可用神光向该处贯注,动触自解。有了杂念也可用神光进行“扫射”冲击,杂念自除。即使有了各种病痛,也可用神光“照射”,使气充足畅通而痛苦自然消失。开始不会用神光,就先集中目光,随目光的集中,精神也会自然集中,然后慢慢闭目(参看各部身形中目的要求),使目光和意念结合并收归体内即可。开始只是用意想,久久练习,自有意光-可感到之光-出现。当意光光体出现后,再运用就大不一样了。即使意光未出现以前,仅是目光集中,就可影响气机的聚散开合,故练功者不可把目力经常专注于外,而应反观自身,以收身心合一之效。


    关注 保健大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