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苏东坡竟是这样的人

 

为读者发现好书,为好书寻找读者  俄国作家契科夫有一篇名为《打赌》的短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富翁和一个穷汉打赌—...



你熟知的苏东坡,有“大江东去”大文豪的豪迈?



还是 “黄州好猪肉”吃货的可爱?



东坡肉: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还是“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网红段子手的做派?


在各种光环之下,苏东坡周身还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那就是……接着往下看~ 苏东坡所在的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生活达到顶峰之时。 这一时期,香道同挂画、斗茶、插花并称为上流社会的“四般闲事”,这四事都是由禅堂禅风演化而来。香道群体也由王公贵族扩大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香器摒弃隋唐奢华之风,线条简约洗练,风格清淡雅致。



苏东坡作为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不仅在诗词、书法、绘画、悟道等领域有着登峰造极的成就,还是一代香道大家。 他不仅用香,还谱香方制香,如同书画一样,用制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将香视为滋养性灵之物,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养神。



当时有一款着名的合香《雪中春信》,就是源自苏东坡的香方。此方根据现存的资料,是以沉香、檀香为君,辅以麝香、朴硝、丁香皮等一一调制,成品气味幽凉,有冷香中嗅得花开之意境,使人心静。 他曾将专门合制的印香(调制的香粉)和篆香的模具(银篆盘)作为弟弟苏辙的寿礼。更在其弟六十岁时赠以沉香山子并作赋。皆可见其对香道的钟爱。



除了用香、制香,苏东坡将香道提升到“立身、修性、明德、悟道”的水准。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好参禅,自然将禅风引入到品香、香席活动中,以咏香参禅论道。 比如黄庭坚以他人所赠“江南帐中香”为题作诗《有蕙江南帐中香者戏答六言二首》与苏东坡: 百炼香螺沈水,宝薰近出江南。一穟黄云绕几,深禅想对同参。螺甲割昆仑耳,香材屑鹧鸪斑。欲雨鸣鸠日永,下帷睡鸭春闲。



苏东坡以《和黄鲁直烧香二首》和之: 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闻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万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斓斑。一炷烟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闲。 这就是当时香道讲究的品香之后要咏香,且以香为媒,把诗作同参禅结合起来,这些“诗禅”既是应景之作,更有参禅论道的主题。由此可见当时香道对参与者要求甚高,因为香道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融合释、道、儒三家思想,用以立身、修性、明德、悟道。



苏东坡十分青睐通过焚香静坐来修身养性。他建有一“息轩”,常在轩中焚香静坐。整了一整衣襟,微闭双目端坐,让香气慢慢进入口鼻和汗毛孔窍。
这不仅是品香,也是在品香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思想,滋养自己的心性。东坡先生还题诗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可见焚香静坐的养生健体之功。



苏东坡一生经历五朝,尽管他宦海沉浮,半生飘零,却不影响他的文学建树,人格高岸,后世士人皆以他为典范。 苏东坡这种坦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除了天性使然,也与他终生寄理于香,集儒释道性命、人格修养有关。甚至在他被贬儋州的时候,仍然作赋《沉香山子赋》推崇海南沉香,还作诗抨击当时涸泽而渔式的伐香行为。



像苏东坡这样爱香,在宋代并非个例。黄庭坚、陆游、范成大都是合香的好手。中国香文化到宋代已至鼎盛,有史料显示,南宋时期,香药的进出口额竟占到政府财政总额的四分之一。明清时期,香文化继续发展,但遗憾的是再也没有突破宋代的高度。 “红袖添香伴读书”,是很浪漫的情景,但绝不是一个浪漫故事的躯壳;中国式的熏香,是让人浸淫其中的文化,绝不只是喷喷香水那样的时尚。“闻香识女人”?不,品一品“红袖添香”的况味, “识”的是中国千古读书人。

© 版权声明

内容来源自迦印堂,由茶文化编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关注 城市客厅书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