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驱动你的大象(给那些一直想要减肥却不能执行到底的人)

 

你可以不吃冰淇淋的...



(一)

这篇文章就讲一件事:如何让人们开始改变。

在生活中有大量需要改变的事情,比如说要早睡早起、比如说不要把作业拖到上课前一天、比如说要让自己好看一些......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这些改变都只是处在“想一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状况。马云说的:“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醒来走原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其实一个人可以被分为两部分,理性部分“骑象人”(想千条路的那个),还有感性部分“大象”(走原路的那个)。我们很多时候想要改变的事情之所以没有发生改变是因为我们只激发了我们的骑象人而没有激发我们改变的驱动装置——大象。

【象与骑象人的比喻来自于乔纳森·海特写的一本书《象与骑象人》。大象指的是人的感性部分,拥有强大的动力——但是不会进行长远规划,喜欢短期享受,而且对于略微受苦的事情完全不想承受(你想减肥但是还是忍不住吃冰淇淋就是指大象部分对你的影响);骑象人指的是人的理性部分,会进行规划,会牺牲眼前的享受——但是没有过强的能力去驱动感性部分的自己(你不可能一直在受苦状态控制着自己不吃甜食,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今天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给出一些框架帮读者激起大象改变的动力。

在《瞬变》里给出了唤起大象驱动的三种框架,我今天写的文章不打算去改变原来这个结构——但是我会在这个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填充一些东西,让这三个框架更加丰满。

(二)

第一种:让大象找到感觉。

须知,行为改变最为成功的案例,都是围绕着人们的情感来进行的——也就说说你需要影响他人的情绪而不仅仅是思维。

我们改变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是采用“分析-思考-改变”这个模式,这个模式有一个巨大的弊端——就是被改变的那个人他并没有动力去进行改变。

拿吸烟举个例子:

你单单和他说吸烟有什么危害那个人是绝对不会有任何改变的动力的——看看,就连烟盒上都写着这句话——可吸烟的人不还是照旧吸。

对于那些要被改变的人你必须用特别震撼的方式来让他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现状有多糟糕。(直观感受指的是第一感觉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而不用细思)

《这本书能让你戒烟》的作者的老烟枪亚伦卡尔写到他为什么戒烟的原因是这样写的:

当时我不小心割破了自己的手,我发现我的血竟然是褐色的!而且是粘稠的!——我在那一刻下定决心:再不碰一支香烟。



如果你想要驱动你的大象进行改变,就需要给他的感性部分进行致命一击。

这里的关键是让改变的人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现状是迫切需要改变的。

关键:理解直观这个词的含义;对现状不满,迫切想要改变(感觉还过得去就是不想也不需要改变)。

(三)

第二种:制造进步阶梯

进步阶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用成就的角度去看自己做的事情,第二部分是不断设置、完成小目标。

先说第一部分:相比于那些没完成的那部分给我们的积极性造成的打击,我们选择不断欣赏自己的成就来增加改变的积极性。

我以前在磕英语的时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检验一下自己的词汇量,当然词汇量都是在不断增加的。检验单词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客观的作用,但是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着眼点——词汇量增加了这个事实虽然不能让我的词汇量再次增加——但是当我知道了这个事件,我就手到了激励,相当于给我的大象喂了吃的。我看着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会非常欣慰,认为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并且我会认为自己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然后更加努力。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用已经取得的胜利为动力去取得更大的胜利,从成就感去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个做法太棒了。

为什么我们玩游戏的时候能够这么爽——《游戏改变世界》这本书是这么解释的——因为在玩游戏的时候人们能够不断地获得即使反馈——我打了boss一刀,boss就掉了一段血——我的每一份努力都变得可视化了,我能够清清楚楚地看到我的每一份尝试获得的成就,所以我乐此不疲。如果我们每做的一份努力都可以有一个进度条来显示,那么这件事我们就不会轻易放下——因为这个过程是可控的,是确定的——而确定性,是人永远都在追逐的一样东西。

第二部分是将没有完成的部分细化。

借用《瞬变》里的一句话:

如果你想要到达那个里程碑,就看着路上的鹅卵石。

里程碑就是你想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路上的鹅软石就是指被细化的小目标。当你把一个东西不断地拆分,那么每一个单元的完成就会变得简单,而这些简单的单元一旦被完成就成了可以给你激励的“已完成部分”。

我现在就在用一款番茄钟,它设计的其中的一个原理就是这个——小目标更加容易完成。比如我要看一本书,这对于我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我一看着这么厚的一本书心里就可能开始打退堂鼓了——但是一旦用了番茄钟这个工具,事情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当我设定了一个番茄时间(一个番茄是25分钟),那对于我来说眼下的任务就是专心看25分钟的书,而不是把一本书看完——这个任务十分容易完成,因为——毕竟我不是什么残疾人,不可能连这种事都完不成。(我这里用来作为已完成的激励部分不是自己去记录自己完成了多少个番茄,而是看我这本书总的页数里面看了多少页了——灵活应用)

这种方法非常好用,也不是我一个人在用,它是一派思潮——将整体工作细化。

此外,它还有一个好处:以前大师兄带我训练的时候在训练正式开始之前一定会说一句话:今天我们练......(练的绝对只是一个小模块或者小套路,而不会把跆拳道里所有的东西都过一遍)。这种方式能特别好高效而且高品质地把一个个小任务完成了,等到把所有的模块都打磨到极限的时候,将模块连起来形成一个动作这件事就变得非常简单了。用我大师兄的话来讲就是:盖房子得把每一块砖给烧好了才行。

总结一下,用阶梯进步的方式用三个好处:

  1. 已经完成了的部分会变成一种激励,让自己更加有动力走下去。
  2. 细化了的小目标会更加让人有动力去完成而不会被吓到。
  3. 每次只完成一个小目标的时候人在完成它的时候会更加用心,这个小目标完完成的品质也会更加高。
(四)

第三种:让你的身份驱动你。

马奇老爷子认为:我们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倾向于用一到两种决策模型,一种叫做后果分析模型,另外一种叫做认同模型。

后果分析模型是学经济学的同学最为熟悉的一种模型。这种模型假设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会分析我们的成本以及各项选择带来的收益,然后选择让我们收益最大的选项。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性的方法。

认同模型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拥有我这个身份的人会做出什么选择。用我们更加喜欢的词汇就是使命感,责任感。

就拿盗版这件事来说:为什么有些人会愿意化更多的钱去买正版的书籍而不买盗版的,是盗版的那些书缺章少页吗?应该不是。

那是买正版书的人自己缺心眼?

其实很简单,买正版书籍的人并不是傻,只是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没有用后果分析模型去分析这件事(这种模型会让人选择买盗版的,因为收益最大化了),而是选择了认同模型去分析这件事——他们是买正版的人,就一定要买正版的,至于买盗版,丢不起那人。

当我们认同自己的某一个身份的时候,我们就会不由自由地去做一些事情,即使那件事看起来非常愚蠢(成本大,无收益),但是我们仍然要去做,因为那是一种使命召唤。

所以想要改变一个人,就要找到一个他属于的身份,然后不断唤醒(暗示最有效果)他的这个身份意识——他会自然而然地改变。如果没有身份属性,就给他强化出一个身份来,甚至可以做到凭空捏造。

这里让人进入一个身份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讲几种比较大的。

第一种:渴望群体。

假设现在是抗战时期,村里的武工队昨天去把鬼子的炮楼端了,没带你。你怎么想?

如果你感到很不爽,很失落——那就说明你在渴望成为他们一群人中的一份子,想和他们一起去做一些厉害的事情——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我的一个助教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说过一件事:他当初没有好好训练,之后的紫金杯比赛就没有去参加——然后他在看我们打紫金杯比赛的时候突然感觉心里一揪,像是失去了什么东西,很疼很难受——他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他想变成我们之中的一员,想和我们一起并肩作战,一起获得荣誉,而不是像个呆瓜一样坐在观众席上。

后来,他辞掉了兼职,开始疯狂训练。

第二种:群体认同

这里的典型是军队。军人属于中国人们解放军这个群里而且深深认同于这个群体,他们会一直做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做的事情,因为这是身份所在,职责所在。(据说把黑暗挡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这句话很流行啊,我也很喜欢)

当你想要改变那人的行为是他身份里本该去做而没有好好做的,就可以用下面的两步走:

不断用暗示的方法来唤醒他们的身份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是...”。

比如:

用服装来唤醒身份意识;

给人某些具有强烈身份属性而招人迷恋的小物件来强化他们的身份(让他们感觉和一般的麻瓜是不一样的);

用仪式感比较强烈的方法来进入某个身份(实验证明在考试前看《圣经》会减少作弊的概率,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把自己归入到有道德的人)【这里可以是宣誓,也可是书面承诺,也可以是庄重地做某事】;

我会用看书这件事本书来强化我是一个读书人这件事。

不断用暗示的方法来提醒他们“拥有那个身份的人会做这个”。

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他们拥有相同身份的人(尤其是除自己外的所有人)在做那件事。


    关注 呐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