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复式记账得到启示

 

啊——配图好难找...



(一)

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流传着各种各样飞天遁地小说。有的小说写的是主角开个后宫每天意淫;有的小说写的是主角从一个小屌丝到大...额不,高富帅;而有的小说写的主角一路苦逼,险象环生,不断入坑。

最后一类大概是我最为喜欢的了,准备一碟瓜子,看着主角受尽各种坑爹,时时刻刻准备大呼过瘾。

太变态了,太变态了。

有一部小说叫做《恐怖电影院》:

当你行走在四下无人的黑夜里,突然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张海报,然后倒霉催的你把海报捡了起来——发现是一部恐怖电影的海报,你往海报的下面的看去,发现你自己名字正渐渐浮现在演员表上!

然后你就被海报吸进了恐怖电影院。

在恐怖电影院你每周都要和其他被吸进电影院的人一同出演一部恐怖电影——你们将进入电影之中,并且随着提示不断地完成主线任务。

每次演出电影,你会得到一定数量的赎死券。

等等,赎死券是什么东东?

赎死券,说的简单点就是你演恐怖电影、被鬼魂满世界追杀的工资。而赎死券集够一万,就能从这个倒霉的地方出去。

一般来说赎死券有两种来源。

  1. 演电影所得
  2. 电影之中用“诅咒之物”主动找鬼的麻烦,推动剧情发展

等等,怎么又跑出来一个“诅咒之物”?

要知道,每个人在电影里的任务都是不同的,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探寻某件事的真相过程中被鬼魂一个个杀死!死到渣渣都不剩。

电影中存在着真正的鬼!你在电影里死了,就真的死了。而你必须要沿着主线任务被干掉——所以是必杀之局。

不过所谓大道五十,天衍四十九,留一线生机——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完全的死局——小说也给人物也设定了一丝丝活命的机会。

小说设定了一种叫做“诅咒之物”的鬼魂遗物——这种物品可以短暂地驱赶鬼魂,而被驱赶之后,鬼魂在短时间内不会再来找你麻烦——你只要撑到电影结束就行了。

但这种好东西有不能白用——小说设定:每次使用“诅咒之物”都会花费一份“赎死券”,这一份的数量就是指你的这场电影的全部薪酬。

比如你演一场电影电影院给你的赎死券是一千,那你使用一次诅咒之物就要花费一千赎死券。

如果有人想要靠演电影获得酬劳的方式积攒够一万张赎死券,那他必死无疑——剧情设定,鬼会一个个地把人弄死,也包括这个老实人。所以必须用方法二。

但方法二坑爹啊,想要使用诅咒之物就得花一份赎死券,而这一用你作为演出酬劳的赎死券就全没了。


你使用一次赎死券就会将你的酬劳全部花光甚至会变成负的,而如果你不花费赎死券使用诅咒之物那你就必死无疑。

所以,咋办?

(二)

很多时候我们看世界看事情看不通透不是因为我们太笨,而是我们压根没有想到对方“竟然是用这样的逻辑”运行看待事物的。那种逻辑是那样奇葩,对低一层次的人是那么地不可想象、是那样地不可思议——以至于在事实层面上低层次逻辑永远被高层次逻辑碾压,毫无还手之力并且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像《三体》里歌者文明对太阳系人类文明的打击,那种打击完全不在一个维度上,歌者只是在二维维度上向太阳系扔了一张二向箔,真个太阳系都被拍扁了——就像捏死一只臭虫一样。

为了说清楚我刚刚想说明的例子,我会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我听我一学长和我说的事儿,另外一个是上个世纪美国经济萧条时资本家的做法。

大家感受一下不同逻辑下运行类似事物的差别:

以下是我我学学长的对话:

——我有一个同学他在寒假里卖饮料赚了一万多块钱。就是最常规的买卖——从批发商那里买来饮料,然后溢价卖出。大瓶的饮料差不多是六块钱一瓶的价格往外卖,进价是两块钱,而中间批发商赚一块钱一瓶,他赚四块钱一瓶。

——等等,这批发商是不是傻啊,饮料只拿一块钱的差价,这起码也得是分两块五甚至是更多啊。

——因为批发商财富聚集并不是靠抬高单位货物的利润来获得的,而是在赚一块钱的基础上增加销售量。

——增加销售量?

——对。因为和批发商合作的不止一个人。他要将自己的利润压低,将合作者的利润抬高,那么就有更多的人来找他合作,这样他的销量就会飞速地上升,利润也会快速地累积。就相当于他从每一个零售饮料的人哪里在每一瓶医疗上分得了一块钱,而要分给他钱的人很多很多。

——这也行!

——不过也有的生意不是按照这个逻辑的。服装店的店主一般的不会将衣服的价格降得很低。他们的货物流动率很低,和饮料这种基本用不上仓库的东西相比要差几个数量级。

——恩,然后呢。

——一个批发商和零售商的赚钱逻辑是不一样的。薄利多销只适用于厂家这种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的交易者,而对于零售商而言,他要将自己的每一次劳动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会抬高每一件衣服的利润。另外对比于饮料这种很快喝完又很快就会产生需求的产品,一个人在买了一件衣服之后一般不会再在短时间产生消费同一种类型的衣物。就好像你可能会一下买两件牛仔夹克,但不会买三件四件,并且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都不会再买牛仔夹克了;而饮料的需求周期很短,喝完一瓶后你可能24个小时甚至七八个小时就会产生想喝饮料的需求。



(三)

上个世界三十年代美国爆发了一场席卷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1929年10月28日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大危机由此开始。紧接着就是银行倒闭、生产下降、工厂破产、工人失业。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蒙古以外的全世界。

当时初中的时候我在接触到这一材料的时候非常惊讶于一个地方:工人阶级们一条到晚饿着肚子,吃不饱穿不暖,啼饥号寒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但是资本家们却在将过生的产品不断地销毁。

农户们把牛羊全部宰杀掩埋而不愿意用低价格卖出;工厂宁可把牛奶倒进河里也不愿直分发给穷人——这种吊诡的现象被当时的中学课本描述为资本的邪恶、不道德。

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来却不是这样的。

资本家之所以将牛奶倒进河里是因为当时牛奶的价格没有一丝一毫的利润可言甚至是负利润。

可能这里有人会说,那既然不赚钱,索性把牛奶给穷人不就行了,干嘛倒掉呢,没看见人家都营养不良了嘛。

但是你仔细相信:如果把这些牛奶免费分发给穷人,那么这些穷人就会一直等待着免费的牛奶,而不想着赚钱更多的钱来买价格到达可以让商人盈利的牛奶——这样资本家本就永远不可能有赚钱的可能了,最终破产——因为牛奶的价格永远上不来。

反过来说,如果把多余的牛奶销毁掉,那这就会变成一个价格稳定的信号,牛奶就可能盈利了(起码对于卖出去部分),只要减少商品的供给提高工人的消费能力,经济就能重新振作。事实证明,罗斯福是对的。

(四)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在不使用“诅咒之物”就要死翘翘而使用了之后就要没钱的两难困境中如何前进?

当时书中的一个老司机给出了答案:

你要把支出和收入分开看待。其实为了活命你每次的酬劳都是必须要花出去——问题的关键是你如何在花费这些赎死券的基础上用“诅咒之物”通过击伤鬼魂来获得赎死券。你积累一万张赎死券的方法绝不是靠电影酬劳,而是在花费电影酬劳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得获得赎死券。

将你的付出与收入分开计量是一项特别聪明的做法——这样你对于某些东西的流动(一般来说是金钱)会有更加清澈的洞见。

(当然很多人早就理解了字面意思。)

其实这一做法不局限于金钱,而光金钱一项就足够你收益的了。


    关注 呐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赎死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