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历口的茶事脉络

 

《祥符经》云:“赤岭下有大溪,昔人为梁取鱼,鱼不得下,随夜飞越岭而去。人复于岭上张网,其飞不过者皆化为石,遇雨则赤,故谓之赤岭。而浮梁县亦因此得名”...


历口,位于安徽省皖赣交界的祁门县西路。历口的历史,文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唐宋以前,唐时祁门建县以前,这块区域叫浮梁。《祥符经》云:“赤岭下有大溪,昔人为梁取鱼,鱼不得下,随夜飞越岭而去。人复于岭上张网,其飞不过者皆化为石,遇雨则赤,故谓之赤岭。而浮梁县亦因此得名”。公元766年,唐永泰二年,划黟县及浮梁大部而建祁门县,隶属歙州。

祁门建县51年后,即公元816年,白居易作《琵琶行》“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祁门的水路自北部牯牛降山脉发源,于南部泸溪倒湖汇合为昌江,属鄱阳湖流域。那个时期的茶叶集散、运输依靠的是水路,浮梁是那时候祁门、婺源等地茶的集散地,由此去往九江。

那个时候的祁门茶,叫“方茶”、“含膏”,属于蒸青饼茶。

历口,是祁门西路地区商贸集散的重镇。那个时候叫上乡“新丰都”。



明清时期,历口区域主要生产绿茶及安茶,应以安茶为主,茶路由大北河顺流而下,汇阊江入鄱阳湖,越大庾岭至韶关。此茶路于咸丰年间太平军祸乱而断。

清光绪元年,即公元1875年,历口在经历“咸丰十年”的战乱后,十多年休生养息,南方茶路已通,五口通商也已多年(红往汉口绿吴中),祁红应是承接了安茶的工艺以及组织分工体系应运而生(西方市场需求大是首因)。自此开始,一直到近代上世纪80年代末,历口地区基本是以红茶生产为主。90年代大力推广过红改绿,自本世纪初,祁红新工艺回归手工业,随着国内红茶市场的兴起,祁红慢慢走上复兴之路。
安茶、祁红,都属于青出于蓝的茶,工艺改良以及组织分工合理,生产效率高,而且最关键的是市场需求都极大,都是满足那个时代大众消费需求的“刚需”类茶。

历口的绿茶,其实到今天基本上还是跟红茶半分天下,只是如今基本都通过特定的集散渠道进入市场,没有形成区域独特的茶品牌。这个里面其实有个非常本质的原因是,绿茶从贵族文人们的消费品到大众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在量上有了极大的飞跃,而近几十年来,知识分子身份低下,基本已丧失了消费精品绿茶的能力。改开后,特别是房地产土豪兴起后,自然也就是些追求外在造型以及奢华包装之流,茶叶越小越好,越早越好,是近几十年来主流的审美。

历口的红茶,本世纪初最早走上手工精品茶的路线,但目前也面临严峻的品控考验,面临着落入低端茶的危险。红茶曾经是西方大众消费为主,国内红茶市场份额被东南亚新兴茶区取代后,红茶在国内市场就没有真正走出自己的路,一个金骏眉出来似乎看到一些希望,但结果是假货充斥,沦入尴尬。
所以,如今,以及未来,是茶叶重新回归手工业的时代,小区域小品类的茶,会慢慢走上精品茶的路线,去产能,围绕工艺提升组织好生产,以及茶园山场的管理。会出现诸多小品类的精品茶品牌。红茶、绿茶都是如此。

大成茂立志要做的就是这些,立志要开创牯牛降南麓区域(古溪河、彭龙河、叶村河、武陵河,包括若坑、闪里、新安等河流流域)的小品类精品茶时代。
end.


安徽省祁門縣歷口鎮大成茂號祁門紅茶
始於清末,盛於民國,傳承至今第五代
相思雀茶標 / 仙女 / 赤烏 / 花木深
烏尖碧 / 落雨白
[老實治茶]
买茶请点击阅读原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成茂号


    关注 大成茂红茶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