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祁红初制体系

 

上世纪90年以来,祁红在村一级的初制生产体系,随着国有大厂的倒闭而不复存在,而这些是传统工夫祁红高品质的基础保障。...

(三龙坑的溪水)


编者按:上世纪90年以来,祁红在村一级的初制生产体系,随着国有大厂的倒闭而不复存在,而这些是传统工夫祁红高品质的基础保障。

铺岭,是一个行政村,算个最基层的组织了,在这个组织下面,还有生产队,以往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的初制加工厂,在今年夏天,这个村子遗留的初制厂的车间拆除了,空出来的地成了村里的停车场,唯一保留初制印记的是还残存的揉捻车间,车间的房子已经倒塌,中间那台庞大的揉捻机上部还可以看见,下边被掩盖在了瓦砾里,村民说,这都是公家以前发的机器,只剩了一台。

如今祁门茶的生产,大规模的绿茶生产除了传统的绿茶产区凫峰,其他一些初制厂也会加工一些炒青,产量不小,南路还有一些农户自己炒制的毛峰,在西路基本上都是一些茶贩子收购茶草自己或委托专门的炒茶作坊来加工,然后大多会去县城的金东茶叶市场集散。

红茶在这些年发展的快,特别是以西路历口为中心的区域,大量的红茶加工作坊出现,以加工祁红香螺,金针和祁红毛峰为主要方向,看似夫妻店的作坊,但每年的产量不小,消耗了大量的茶草资源,这些茶一部分去往县城的大厂,一部分被他们推销到外地,当然还有互联网这个如今最热门的渠道。

红茶的初制厂,已不再覆盖每个村子,但依旧顽强的存在,祁红精制茶需要这些初制厂在第一线为他们生产大量的毛茶,以往初制厂的茶需要送到当地的茶站,由茶站收购,然后再送到祁门茶厂精制,如今真正意义的祁门茶厂已经不复存在,这些毛茶,都被那些新兴的私人的茶厂收购,加工成精制的祁红工夫。
(三龙坑村口)


在铺岭这个坞里的最里头,有个村子,地图及书面上叫“三岳”村,然而本地的土话里,依然称呼这它1958年前的名字“三龙坑”,村里老人说,从山上有三条坞,像三条龙下来,所以叫三龙坑,1958年改的名,刚好大跃进开始的时候,是不是当时改的是“三跃”,后来被误为三岳了呢。
村子尽头的人家,原来是村里的文书,保留了些当时生产队的账本资料,里面有一些当年村里初制厂售茶给茶站的凭据,礼茶,特级,一级,这些名称就明白的写在这些上面。

老人家和我说起当年的故事,他当年主要负责的就是机器,当年的初制厂,就算是小到这样一个村子,每一个制作的环节都会由专门的人来负责,印象最深的是,那是的烘焙车间,有一百二十个烘罩(就是烘笼),由三个人负责,每个人每回都需要控制三十多个,不能一丝马虎,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村子,每年所有级别的毛茶产量大约在一万斤,而这个村子不过一百多口人。
(三龙坑茶园)


还有个细节是,账本里有请人采摘的工资支付凭据,这漫遍各个山谷,路边,山岗上的茶园,需要多少采工,就这样一个村子,就是一个完整的祁红毛茶的初制体系,如今这个体系还存在吗?毛茶初制体系的改变,会改变之后的精制祁红工夫多少?

end.


    关注 大成茂红茶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