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坝仁波切讲授《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六)

 

“六种想”:“第一,于己须如病者想;第二,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第三,于教法生起药物想;第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第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第六,于正法生起久住想”,当依这六种想来谛听佛法。...



第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第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第六,于正法生起久住想。当依这六种想来谛听佛法。

四是把修行当作治病,按照师父所说的去修行,“修”等于是吃药;五是把为治疗我们烦恼疾病的医方创始者——释迦牟尼佛,当成是无有过失、无有错谬的正善士夫;六是祈愿正法久住世间,永不衰微。

“仅明法义 不成正觉 知已如理修”

拜师的目的是为听法,听法的目的是为“如理修”,“应听师教授”是多闻,“知已如理修”是远恶。《入行论》中说: “于自身心应随时,数数审观毋放任,总摄而言唯此法,是护正知之行相,此事实践须躬行,唯诵文词有何益,岂有徒诵医方文,便能疗愈诸病疾”。听法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等随时随地都要依佛法的内容来审察,千万不要任意放纵,唯有这样才能够守持正知的行相。“此事实践须躬行”,一切佛法的道理,必须认真实践,踏踏实实落实在行动上。仅明法义而不去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如法地去做才是解脱之道。就如同病人要祛除疾病,必须按照医生所开的药方抓药,并遵医嘱服用,才会见效。如果只拿着药方念“什么病……吃什么药……”念多少遍,病情也不会好转。瑾俄瓦大师在学《律藏》时,看到比丘不可以坐皮垫子、穿皮鞋、皮衣等等,“噢,比丘原来不可以坐皮垫子”,他马上站起来,把身体下面仅有的一个牛皮垫子,扔到他修行的山洞外面。接着又往下看:“雪域之地,寒冷之地是允许比丘用皮革的”。他便又把扔出去的垫子捡回来。修佛法就应当这样,说做就做。
在《菩提道次第摄颂》当中,也有一个劝说实修的偈颂: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
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暇满人身就像如意宝一样非常难得,唯有今生才获得,但是很容易失去,如同空中的闪电,闪现仅一刹那,马上就消失了。人身难得易失啊!所以,应该放弃徒劳无益的世间之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虚度,努力地去修行,将心安住在正法当中,随念正法而修。

唯有久久随念正法,方能了达一切万法性空的正见。由此才能得到最终脱离轮回苦海的涅槃果位。

“扰心之处 宜应远离 恒住增善地”

学佛者应该远离扰心之处,恒常住于使善增长的地方。《菩提道次第·速道六加行》,第一加行就是净扫居室与陈设身语意三所依,无论在寺院、草原或山林中都一样。尤其在山林中,若所住处比较宽敞,可以在茅蓬四周安置四垛,向四大天王供献供品及朵玛,嘱托事业,以此净除违缘,成办顺缘。特别是高僧大德曾经修行过的山洞,以及有加持力的寺院,更是非常殊胜之地,堪称“增善地”。汉地的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藏地的冈波神山、冈底斯神山等,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加持力,对修行确实有帮助,我个人也深有体会。

我曾经在胜乐金刚的八大意加持圣地之一冈波神山做金刚瑜伽母的闭关实修。一到那里,内心立刻发生改变,与原来完全不一样。所以,初学者应寻找一些善知识曾经修行过的地方来修行,这是很殊胜的。寺院里也是很殊胜的地方,因为它有僧团会众的加持。其它的像草原、山林等地也可以,但是众人集会、闹市等地方,就不太适合修行。像我们富裕正洁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不是闹市区,基本没有闲杂人,与尘世隔离得很远,所以非常好。

另外关于修禅定者的特殊要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这些修定的资粮必须具足。

“未得坚固 喧杂易染 当隐幽静处”

前面讲修行的增善地,主要是指寺院等地方,这里非常明确地提出,在没有得到坚固的禅定之前,“喧杂”很容易污染自己的心,所以一定要到幽静之处。这主要是针对修禅定而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诸瑜伽师先积集修禅定的资粮,之后修禅定才会非常圆满。如果不具备资粮,修禅定不会圆满。修禅定须具备六方面资粮:

第一,住随顺处。住随顺处是指随顺自己的内心之处,这需要具备以下德相:

1.易获资具;

2.处所贤善,意为没有毒蛇,猛兽,盗贼的侵扰;

3.土地贤善,意为没有寒病、热病且水土合适的地方。

“莫忘远离 生恼恶友 亲近增善友”

修禅定或修其他法,必须远离容易使自己生起烦恼的“恶友”。所谓恶友不一定是怨恨仇敌,即便你最好的朋友,只要他的烦恼太重、习气太坏,也一定要远离。善友就是修善的、德行非常好的道友。《广论》中说:“伴友贤善,谓具良友戒见相同”。“伴友贤善”主要指的是心地善良、对佛法非常虔诚的善友,戒律、见解相同就不容易发生争吵,不容易发生矛盾。《广论》中说:“具善妙相,谓日无多人,夜静声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修行之处白天没有太多人走动,晚上没有太吵的噪音和声音,比较容易得到食物的地方和友伴贤善,具备“瑜伽安乐具”,在这样的地方修禅定是比较好的。

第二,少欲。

第三,知足。

第四,断诸杂务。

第五,清净尸罗。

第六,断除贪欲等诸恶思。

“世事繁碌 永无穷尽 速弃坦然住”

世间的事太多,永远做不完,永无止尽,应该立刻放弃,坦然安住下来修行。上面提到了修止六资粮中的第一个“住随顺处”,在此讲其余的五个资粮:

第二个资粮是“少欲,不贪众多上妙衣服等事”。就是不要追求太多太好的衣服、食物、用具等等,贪欲要少一点,这样才能“坦然住”。

第三个资粮是“知足,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就是说虽然得到的是很少的、很粗糙的、很差的衣服食物等等,也要知足,不要不知足。有了不知足的心再多也不会满足,不满足,就无法 “坦然住”,所以要让自己学会知足,不能被不知足的心动摇。知足,街道上的乞丐同样享受快乐;不知足,即便是国王,也是心的穷人。只有知足才能“坦然住”。

第四个资粮是“断诸杂务,皆当断除行贸易等诸恶事业,或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断除什么杂务?第一“断除行贸易”,就是不要做生意。尤其是出家人,千万不要从事做生意等“诸恶事业”。第二不要与在家人、出家人天天在一起说闲话。有重要的事,可以简明扼要地说。第三不要当医生。第四,不要做算命的。如果从事算命,做医生,经常喜欢与出家人和在家人聊天,喜欢做生意,就无法“坦然住”。所以不要去做这些,要依正法修行。

第五个资粮是“清净尸罗”,就是要严持戒律,守戒清静。“于别解脱及菩萨律,皆不应犯性罪遮罪破坏学处,设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作为出家人、受菩萨戒的人,一定不要犯别解脱戒当中的性罪和遮罪,以及菩萨戒当中的性罪和遮罪,如果由于放逸而违犯,要立刻追悔、忏悔,通过三十五佛忏悔文、总忏悔文、《别解脱经》里面的忏悔仪轨、菩萨律仪当中所说的仪轨如法忏悔。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闻思学处课程录音


    关注 闻思学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