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国移民问题专家李丹(Daniel Little)眼中的《沙与水》

 

书中这些黑白胶片拍摄的瞬间,应当成为中国人在通往美好未来道路上的心灵状态的组成部分。...

点击上方 “中国摄影出版社” 关注我们


本文作者李丹,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校长,密歇根安娜堡大学社会学教授,供职于中国研究中心。

《沙与水》是本难得的好书,该书独具匠心地将人种志、游记和摄人心魄的摄影结合,描绘出人们迁徙的真实场景,它必将成为中国最为重要的现代社会画卷之一。

该书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这些黑白胶片拍摄的瞬间,应当成为中国人在通往美好未来道路上的心灵状态的组成部分。书中图片唤起了深深的回忆,它们抓住了中国艰苦和贫瘠地区的地貌,以及来自那些地区移民的生活层面的人性实景。摄影师的目光平静,看似无动于衷,反映客观。正是由于远离被摄对象,摄影师创作的图片反而显得更加有力。其中有些场景情绪激烈,例如巫山码头父母和女儿挥泪相别、民勤县音乐人扭曲的面孔。但是晋永权更多地记录了宁静中随遇而安的人们,例如云阳县。晋永权的部分图片简直就是顽皮,例如巫山县的一对人体模型、云阳县一扇门上的儿童粉笔画,还有在微笑着玩耍的淘井移民区男孩 。



重庆巫山,2002 年8 月



重庆巫山,2003 年8 月



重庆巫山,2002 年11 月



从重庆奉节到江西浮梁,2004 年8 月

在《沙与水》中,晋永权记录了人们的迁徙,在推行规模庞大的社会环境政策时,迁徙既反映了国家实施变革的力量和义无反顾的决心,也反映了对普通百姓产生的影响。图片深刻地表达了这些非志愿移民群体的艰苦生活环境,晋永权的文章呈现出对这一历程的个人视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奉行人定胜天的理念,不断推行国家的各项经济目标,实现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晋永权作品中描述的内容,正是这些事件中的一部分。

三峡工程于2012 年完工,在移动土方、引水和移民方面的宏大规模,非言语可以描述。大坝工程于1994 年开工伊始,有130 万到200 万的人口离开家园,重新安置到高地或者其他省份,这些人普遍经历了生活习惯的变化和自身文化的消亡。中国三峡工程人文方面的问题大家相对比较了解,搬迁家庭和群体的人文问题, 三峡大坝往往成为他们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

晋永权考察的黄河移民,规模相对小一些。但是对于各个村庄、城镇、县城和搬迁到新地方的家庭来说,所产生的后果都一样。没有太多的人知道在1954 年开始建设三门峡水电站时(1960 年完工),沿着黄河出现了一批“水利工程移民”。随后几十年里开展的水利控制和退沙还田项目中,又产生了黄河沿岸、华北、华中的大规模人口迁徙。



甘肃民勤,2002 年5 月



内蒙古磴口淘井,2003 年2 月



内蒙古磴口淘井,2004 年2 月

这些新中国成立后土木和社会工程造成的人员移动所产生的结果至今还在发酵。在晋永权的文稿里提到的刘老(译注:刘怀荣),就是其中的一位移民。这些移民尽管数量上相对较小,但是对于个人、家庭和群体产生的长期影响可能更为严重。

晋永权研究了发生在近期的非志愿移民,地点集中在黄河沿岸,是这条历史大河的上游地区。可以把这部分移民称为“生态灾民”——中国甘肃和内蒙古(如乌兰布和沙漠的边缘)中北部的沙漠地区形成的沙漠化,迫使个人和家庭搬迁到其他地区。环境退化和沙漠化的过程迅速使中国中北部的农业生产陷入困境。这一地区苍凉的地貌,使这些移民更深地体验到了被剥夺的现实。当地政府为了利用稀缺的土地和水资源,数次将经营灌溉的农户迁出家园。(译注:一些情况是,由于土地沙化严重,以及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的水资源紧张,使得农户们不得不反复搬迁。)晋永权的一些风景图片在美感和萦绕心间的朴素方面,堪与美国伟大的风景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的作品比肩。

该书讲述的巨型大坝工程的故事及相关的安置计划,诠释了詹姆斯·斯科特在 《国家的视角:某些旨在改善人类状况的计划如何会失败》(耶鲁大学出版社,1998 年)一书中所描述的发展过程中适得其反的效果。斯科特并没有考查过现代中国的实例,但是他发现了在其他国家里出现的与重要水务项目相关的许多重大问题,包括对环境的影响、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晋永权用摄影清晰表达的内容,也曾是世界在其他重大时期实施计划人口流动得到的教训:这些变化中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和老人。晋永权拍摄的很多图片里都特别关注儿童—新生儿、蹒跚学步的小孩、年轻人、青少年—注视他们如何应付强制搬迁所带来的生活的变化。同样,晋永权的很多图片也聚焦了处于这个动荡时代中的老人和妇女的贫困境遇和人性尊严。



从重庆到广东(火车上),2002 年8 月



重庆巫山,2002 年8 月



重庆巫山,2002 年11 月



湖北秭归,2001 年5 月

《沙与水》与美国20 世纪30 年代“黑色风暴”中创立的纪实摄影产生了重大的共鸣。多萝西娅·兰格和沃克·埃文斯这样的摄影师横贯美国中西部和西南部,去记录由于政策和环境原因所造成的移民的状况。我们今天能对那个年代人们所遭受的痛苦有些许了解,他们两人功不可没。那几十年是美国人民部分集体意识形成的阶段。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意识注定会受到晋永权在这本力作里记录的移民潮的影响。

该书确为一本美丽的书。书中图片体现出了人的基本尊严与达观,足以激发全体中国人民的自豪感,对于保存21 世纪初期的中国当代史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重庆巫山,2003 年11 月



重庆奉节,2004 年8 月

 图文摘自《沙与水》
关于本书

作者晋永权在《沙与水》中,以文字、图像并行的方式努力探究三峡移民这一特殊群体的私人记忆,力图把这批移民大迁徙的过程深入立体地呈现出来。该书独具匠心地将人种志、游记和摄人心魄的摄影结合,描绘出人们迁徙的真实场景。

该书既是个人的,也是历史的,这些黑白胶片拍摄的瞬间,应当成为中国人在通往美好未来道路上的心灵状态的组成部分。书中图片唤起了深深的回忆,它们抓住了中国艰苦和贫瘠地区的地貌以及来自那些地区移民的生活层面的人性实景。
关于作者

晋永权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中国摄影出版社,现在中国摄影杂志社工作。出版著作《最后的汉族》《出三峡记》《江河移民》《红旗照相馆》《合家欢》《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系列摄影作品《傩》被法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书

中国摄影出版社|分享影像、阅读与生活

微信ID:cpphphoto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