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往事----《我是武功人》后续

 

武功人的故事...

武功往事
                      ----《我是武功人》后续


1

27岁的小海,正准备着他的第三次行程。他要北上首都,继续着自己心中的“状元梦”。

两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他的信心。勤学苦读,笔耕不辍,他自信自己一定能光耀门楣,对得起父老乡亲们的期许。尽管,一切未知;尽管,这一年,整个国家都在说:“文星在楚,魁当在湖广”,可小海心中始终憋着一口气。

离开的那天,和前两次一样,小海深情的回望着身后的北原,眼神里满含意气和豪迈。不知何时归,但愿离人念。小海咬了咬牙,朝着家人和乡亲们挥手作别……..

37岁的大堂,正坐在家里的炕上,看着家人为自己收拾包袱。他要连夜赶到上海,去见一个人。尽管未曾谋面,但他深信,这个人一定能带领这个苦难的民族重新站立起来。

家人在他的包袱里放了几块锅盔馍,和几双手拉的布鞋,因为他们不知道,大堂这一走,又会是多久。如今世道混乱凶险,他们只盼着大堂这一行一切安康。

在村口,大堂看着家人忧愁和不舍的眼神,欲言却又不知怎么开口。

“都回去吧…..” 。说完,大堂头也没回的就向前走去…….

20岁的小侠,第二次坐上了去陕南的火车。她刚从一场车祸中走出来。

19岁那年,她第一次坐上了去陕南的火车,开始了她的大学梦。踏实努力的她,不仅赢得了老师的信任担任班干部,期末考试时,还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着更大梦想的小侠,却选择了休学,准备回乡再考一次。她想有一片更大的天空。

然而,临考前,一场突来的车祸,让她的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月台上,父母揪心的看着再一次南下的小侠,她们希望重头再来的女儿,能走过这内心的坎儿。

火车开动,小侠忧郁而又青春的眼神,一直淡然的看着窗外;而那心则随着火车一同,慢慢向远方驶去……..



2

公元1502年,27岁的康海在北京夺魁天下,“一壁压到十三省”。

这位从武功走出去的青年,得到了明孝宗朱佑樘召见,官拜翰林院,一时意气风发。从此始,这位康状元一步步的走进了大明朝的政治核心之内,实现了一个书生一生的夙愿。同时,因着其在文学诗歌上的才华和造诣,成为了当时被称做”前七子”的核心。

明朝的政治水深坑多,但康海却生性刚正不阿,藐视权贵,颇具历史上的秦人风范。当时官场,同学同乡结党着甚多,以求庇护,但康海却一直拒绝自己的同乡(兴平县,距离康海老家几十公里)大太监刘瑾的拉拢,并斥之为丢尽秦人之脸。然而,康海最终还是受了”刘瑾同乡”的牵连,喊冤被罢还乡。离开官场后的康海发誓此生再也不会踏进官场一步。

官场不幸秦腔幸。回到武功后的康海,从此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广蓄优伶,制乐府、谐声容,自操琵琶创家乐班子,人称“康家班社”,正是康海的这些创造和努力,为后世秦腔百年的发展,建树了不朽的功勋。

康海曾无数次的阅览后稷、苏武、唐太宗……..这些武功先辈留在家乡的事迹古迹,一直渴望能编修文字,为武功后人留下些东西。1519年,由康海编撰的《武功县志》问世。此后明清四五百年,这本县志皆被推做第一,并引得后世他人仿效编撰。

年老的康海,常常回想起他离开武功北上时的情景,二十多岁的小伙,满眼都是北京城的高大与繁华。如今,回到故土,生活许久,还是觉得这满眼黄土,满耳秦音让人亲切舒坦。

他告诉自己,他这头老骥,仍志在千里。他要游走完武功的山水坡地,去寻找故土更多的人文和美丽,把这些,留给后世的武功子孙。——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3

1916年,37岁的焦易堂在上海拜见了孙中山先生,开始了他伴随中山先生革命风雨的岁月。

这位来自武功河道村的清末秀才,从年轻时就一直在为着武功、陕西的革命解放事业,战斗拼搏。无数的乡村演说、运动、战斗,战友流血,亲人牺牲,却一直没有浇灭他对这个民族的热血和热爱。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后,他依旧奔波不停,为着未竟的革命事业,继续着自己的努力。中山先生对其评价甚高:“易堂兄,秦中杰士也,为国奔走有年,于民国创建颇有功焉”。

即使常年奔走在外,焦易堂却一直把故乡武功的发展挂在心间。正是在他和于右任等一批国民党元老的努力下,1933年,国民政府在武功,这片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创办了西北农林学校,振兴农业,以济民生。

1935年,焦易堂被任命为中华民国中央最高法院院长。

醉心中医和热爱教育的焦易堂,一直期待着等国家走上正途,人民生活安康后,他就告老还乡,回到武功,和百年前他的同乡前辈康海一样,寄情于乡土。

1949年,登上东去台湾的轮船后,焦易堂深情的望着西北方,眼神里出现了他们村那颗大皂荚树的形象。他想着,再过几年,他一定能再回来,踏上武功的土地,游走于田间和学校,把晚年留在这片生养自己的故土。

1950年,焦易堂病逝台湾。

此生,身留宝岛,心归故里。

……..



4

1997年,这个叫史恒侠的武功姑娘,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二次大学,重头再来。

她依旧勤奋的完成了自己学业,并和大多数人一样毕业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27岁那年,偶然的机会,她的一些照片被拍客放到了网上,并迅速疯传,一时间竟成了街道巷尾议论的网络红人,人称“芙蓉姐姐”。此后,无论好坏美丑,人们都记住了这个网络红人的“开山鼻祖”。

各种风言流言,各类攻击赞誉,然而似乎“芙蓉姐姐”的路,越走越广。唱歌、电影、获奖、开公司…….在这大大的北京,也有了自己的一分田地。

如今,大变迁的年代里,“芙蓉姐姐”早已经被淹没在众多的鲜肉和网红中,难觅其踪。或许斗转星移,或许人物更替,然而她应该能记起,当年离开武功时,心中装着的那片天空。就是在那片天空之下,她,一个小小人物,无意的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而我们,如今的生活,正在被这新的时代,深深的影响着。



5

在开写之前,我一直担心是否妥当把三个人写在一起,毕竟我无力代表我们整个武功。但在我对武功历史和现今的回想时,这三个人总是会浮现出来。毕竟,无论如何提说,他们都是武功走出去的人,他们都曾或者正在书写着作为一个武功人的历史。

历史,很多时候会成为包袱。因为辉煌之下必有叹息,沉淀之中必有条框,累积之下必有愚昧,尤其是历史越重的地方,很可能会反受捆绑,在一味的回望中失去和潮流趋势的交接。

然而,可怕的并非包袱,而是对于历史记忆的淡漠和虚无。前人之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留下他们给后世的渴望。这渴望,是希望后世之辈,能不时回看前人一路走来的足迹,以看清如今的自己,在反思与鞭策中,继续迈步向前。所以,认知历史,认知过往,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重大难题。而这,正是我想书写家乡,书写武功的最大原因和动力。

康海的县志已经被编译成《可爱的武功》和《美丽武功》;焦易堂他们创办的西北农学院,如今已成为国家211重点大学;史恒侠还在为着自己更大的天空去继续着她的传奇和平淡……

然而,无论如何,武功的热土,都会接纳这些所有武功儿女的往事,一如四千年来,她所孕育和承载的;而万千的武功儿女,也和千年过往中的所有武功人一样,希冀着家乡更好,武功更美。

这是历史,也是未来!



-----------------------------------------------------------------------------------------------------------

-----------------------------------------------------------------------------------------------------------

扫描 以下图片 关注 公众号  “HJY” 后,可以获取更多文章

备注:本人是 河道长宁坡人。


    关注 HJY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