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好戏】 豫剧因她而多了一份继承经典、发展经典的典范(百看不厌)

 

纵看古今,人生皆戏,戏映人生。点击标题下的蓝字“大鼎豫剧”,我们将免费为您提供经典戏剧、曲艺、新...





      纵看古今,人生皆戏,戏映人生。点击标题下的蓝字“大鼎豫剧”,我们将免费为您提供经典戏剧、曲艺、新闻轶事及深度哲文,为您的生活增光添彩。

 豫剧因她而多了一份继承经典、发展经典的典范

                         作者:蒋见朝前言:1220日晚7点30分,新版豫剧《抬花轿》将在河南省儿童影剧院内部彩排,由河南豫剧院二团演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亲传弟子崔慧敏领衔主演,出演周凤莲。本次复排,亮点颇多,欢迎大家届时前去现场观摩。

演员的价值,体现在舞台上,存在于剧目中,凝结在形象里。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在作品的选择和累积中形成和标举了自身的美学追求,其代表作《抬花轿》不仅是艺术独创性的显例,更是学习经典、继承经典、发展经典的典范,具有普遍性的借鉴意义。



王清芬在《抬花轿》剧中饰演周凤莲剧照

豫剧《抬花轿》本是一出经典的骨子老戏。然而,真正的戏曲经典是可以随着时代前行的。在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的整体时代氛围下,王清芬站在时代审美的高度来重新解读传统,并着手对《抬花轿》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除却剧本的升华外,还以纯熟的表演技巧来诠释出自己对周凤莲的独到见解,并通过新的综合途径强化了舞姿蹁跹的“坐轿”,首创了出奇制胜的“梳妆”,为后人所争相效仿。

王清芬创造的“梳妆”脱胎于其主演的豫剧电影《抬花轿》。影片中的“梳妆”虽是轻描淡写的过场戏,却已显雏形,并启发了她进一步丰富的灵感。影片杀青后,她结合舞台演出的具体形态,调动舞蹈的姿态造型,使可听性与可视性相结合,营造了律动分明的抽象空间。突出了节奏感,音乐感和雕塑感,鲜活灵动地刻画了周凤莲上轿前的种种情态。在打击乐紧迫节奏的烘托下,一袭粉红绣花的小衣包,一边迈着急促的小碎步,一边敏捷地转辫子出场。少顷,凌越一跳,顿足展目。一个清晰醒目的亮相,瞬间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引向舞台中心的焦点上。紧接着,丫鬟的和声呼喊:“大姑娘快梳妆啦!”一阵热烈喜庆的乐曲声的烘托下,浅笑凝眸唱出了“出嫁日唢呐响心慌意乱”快流水板式的花腔。她有着唱念多变快而不乱的艺术功力,善于运用弱唱和强唱的反差对比,组织调动观众的欣赏情绪。如唱到“心慌意乱”的“乱”字时,她就用了跌宕起伏的衬字处理;唱到“俺那武状元他定是英武少年”时则见棱见角,英风飒气;当唱到“黄花女做新娘千滋百味”时,则重点在“女”字上作了清脆欲滴的拖腔,其音量拿捏甚是考究,一颦一笑尽显少女出嫁前的撩人情貌。



梳妆剧照

王清芬很善于妙用道具渲染人物的情绪变化,强化舞台氛围。在“梳妆”一场戏中不仅借鉴了吉剧“抛手绢”技巧,还将大小不同的双面空心镜穿插其间,两面镜子由两位丫鬟双手持立,随情四移。此举不仅是角度的运动,更是人物情感的流变。人物的情绪变化随着一系列的“对镜自美”的若即若离,翩翩起舞中给予不同方位的展现。这样一来,镜子就变成了均衡交叉和谐的调度画面,分切暗转划分了舞台区位。“扑官粉,点胭脂,我照啊照不够啊,美哪美不完哪,哎呦呦我的娘啊,你生个闺女咋像天仙。”伴随着女声合唱和音色的变换,在镜前似静犹动,似缓犹急,如行云流水,舒展自如,灵动气息跃然台上。有序的舞台造型与镜子一高一低,一前一后,一远一近,在分与合,曲与直,强与弱,急与缓的行动变化中,构成动静相宜,多彩多姿的的舞台画面。再加上水灵灵眼神随情感节奏的闪移定眸,使得整个舞台调度平衡和谐,满台生辉,令她占尽台缘,赢了观众。





戏曲的美学价值,在于有一套系统、完整的表现程式。这种程式建立在独特的美学原理即写意的戏剧观上,通过高度的艺术技巧表演出来。王清芬不但能全面地掌握程式,精确地运用程式,更见功夫的是化程式于人物的性格之中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常言“博采众长”,我以为博采众长不难,难的是“化为己有”,后一点是尤为可贵的。她在梳妆中大胆地选用,化用了一些前辈大师的表演程式和表演技巧,以此外化,强化、美化人物的行动。如“甩大辫”“抛穿衣服”等动作都得益于传统剧目《叶含嫣》本体程式的演进。为了凸显周凤莲在大镜子前的横卧倩影,还妙用了一个急遽大幅度的“卧鱼”,一个大的停顿后缓缓直立,细致地勾勒出周凤莲亭亭玉立的曲线美。如此与在镜前的“扑官粉”相呼应,似由长焦变广角,从远景到特写,节奏进行有张有弛,使动态组合形式构成的舞台画面视听形象产生了层次感、立体感、运动感,展现出一个艺术家调动并掌控舞台的功底。这种富有浪漫色彩的夸张处理,严谨简练,收煞有力,使潜在的意识流程用程式外化,视觉化,构成了特定心理空间。此外,还融入了一套绚丽多姿的戏曲舞蹈身段造型,其中有的来自民间舞,有的来自于现代舞,有的来自于芭蕾舞,多种舞蹈语汇的融入和戏曲身段造型形式结合并从她的表演里迤逦而来,最终完成了她独具个性的整体塑造。此外,其主演的《大祭桩》《麻风女》《宇宙锋》《富贵金莲》等等,如一幅幅水墨国画,疏密相间,浓淡相宜,既有大笔挥洒,又有精细描绘,其表现出来的整体风格都有着她独特的特性,充分发挥了戏曲的美学精神。所以,在中国豫剧史册上,王清芬的名字是不容忽略和不可或缺的。少了她,豫剧就少了一份从继承传统技艺而步入现代创作的力证。



艺术贵在个性的展现。精神的自由和思想的独立则是艺术创作灵魂所在。回溯王清芬鼎盛时期的艺术实践,没有轻车熟路地沿袭老戏的固有陈规,而是敢于另辟蹊径。尤其是,她表演中细腻动人的部分基本是自己创造出来的,不是模仿的,应该说这种创造来源王清芬内化的一种气质。她的艺术实践对于墨守成规的惰性心理以及不符合艺术规律的“大制作”的粗制滥造来说无疑是一股醒脑清风。



一出戏的美学价值,只有为观众接受,才能体现。历史证明,王清芬的革新精神不但没有失去豫剧的个性,反而使人物的个性更加突出,使观众的审美心理产生新的认知。一种艺术样式曾经显赫,并不证明它就永远显赫。登峰造极的大师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局限。过去由于河南观众比较喜欢“听”戏,演员从满足观众这种审美需求出发,也乐于展示自己的唱功。然而,戏曲毕竟是以表演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王清芬是个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敢于实事求是,不抱残守缺。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意识强调音韵旋律的把握,又考虑形体动作的烘托。然而,她绝不卖弄技巧,不媚悦观众,而是用自己的表演节奏牵引着观众走,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在人物身上。她认为艺术贵在创新,传承意味着每个演员个体必须对承接过来的传统进行新的创造。这种魄力首先来源于她在戏校接受的教育是独立思考,创造角色,参与剧本的改编,加之长期的舞台磨砺、艺术积累,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这种表演艺术的个性就是可以崇拜但不可迷信,自信而不自满。她有意识地突破旧戏的传统格式,努力作些创新尝试,调节自身的机制和形态,拓展自身的表现能力。这是她对自己艺术功力的确信,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使然。 然而,舞台上还是有不少演员缺少这种自觉的能力和修养。



契诃夫说过,“艺术就是这样一个领域,走起路来没有不跌脚的”。可贵的是,王清芬在创作中有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惜一切追求完美的精神动力。她在艺术上的创造本领,是值得总结、重视和称道的。戏曲需要更多像她这样,扎扎实实继承、弘扬传统,又跟得上时代,富有创造精神的表演艺术家。

本文原载2015年《中国戏剧》



王清芬与本文作者蒋见朝在一起交流《抬花轿》
蒋见朝
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魅力中国》(文艺版)编辑。先后跟踪报道了第二届、第三届中国豫剧节,第四届黄河戏剧节,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

河南省青年戏剧演员大赛,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等国家级、省级重要戏剧赛事。近年来,相继在《中国文化报》《中国戏剧》《河南戏剧》《文化河南》《东方艺术》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刊发的艺术评论、人物专访及戏剧报道等文稿百余篇,逾40万字。




太美了!精品!百看不厌!





【版权声明】视频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立即联系我们予以删除。谢谢!
友情推荐:2016最HOT公众号
《幽默寓言》
让快乐与你相伴!长按二维码关注哟!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