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塘 那个挂在山腰上的酒窝

 

【题记】“苍槐晨雾半方塘,担上歌声任走腔。午后闲垂秋日暖,一竿钓起一锅香。”这是来自陈莹的一首《水塘》诗。很...



【题记】“苍槐晨雾半方塘,担上歌声任走腔。午后闲垂秋日暖,一竿钓起一锅香。”这是来自陈莹的一首《水塘》诗。很容易让我想故乡的那一塘碧水,它承载了一个乡村古老而又漫长的故事。故事里,有炊烟,有鸟鸣,有老人的咳嗽,小孩的啼哭……今天,这口方塘依旧静静地躺在那方古老的土地上,倾听着村里人每一丝细语。



老家所在的屋场名“上月塘”,四户人家、两进一横的房屋就建在山腰之上。离我们住地最近的那一口水塘(乡亲习惯称作大塘)中间隔着家里的一块自留菜地和一垄水田,呈凹圆形,极像一个浅笑梨花的酒窝悬挂在半坡之上。塘边生长着几棵梧桐,也许靠近水的缘故,常年枝繁叶茂,彰显着一股依恋水塘的执着。水塘下面,是一畈肥沃的良田。据本土胡氏族谱记载,这口水塘,应该是湘赣胡氏始祖明洪武年间落迹此地之后修筑的,至今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

记忆中,家乡的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清水塘、门前塘、养鱼塘、荷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和故乡的其他风物一样,池塘极通人性,年年岁岁见证着村人的喜忧。它是故乡的中心,默默守护着整个大屋的生灵,治愈干裂的土地,抚慰人们焦虑。当然,在早些年,这里曾是大人、孩子们的游泳池,是村妇们浆洗衣裳、散播各种话题的会所,也是男人们在出水口刷洗空粪桶的净处。

家门口的那口大塘,水面宽绰,是个养鱼的好地方。小时候,我记得每年二月八前后,乡亲们会推出一个懂行者,为头去集市上买鱼苗。由于塘宽水肥,鱼长得特别快。在夏天,天气闷热,清早里,鱼都浮头出来,这鱼也成了孩子们攻击的对象,有眼力好的,拣了石块就瞄准鱼头狠砸过去,鱼立即地就沉了下去,过一会,又在不远处出现,只是肚皮却朝了天,眼尖的孩子们顾不了脱衣,争先恐后跳下水去,游得最快的那个早就麻利地抓了鱼夹到腋下,鬼撵似的回了家。没被队上的干部发现,这家中午必定会摘一把新鲜的辣椒煮鱼,一家老小大快朵颐一顿,美不能喻。要是被干部知道了,大人便假惺惺地训斥一顿孩子,却不甘心交鱼,狡辩说,鱼给了你,你也是吃下肚的,噎得那干部没了话说。



年底了,水塘是大人们的盼头,跳跃出一个欢快的音符,就是“干塘”(精准的说法是干鱼塘)。这是村民们庆丰收的大喜日子。以前鱼塘有个人的,也有生产队集体的。总之,是要把养了一年的鱼从池塘捞上来,过个年年有余,欢快的节日。

干塘的时候一般离年关很近,天气特别寒冷。准备干塘时,先提前几天把塘涵洞塞拔了放水,待到再也放不出水时,就要开始抽水,小塘用水车,大塘用抽水机抽。干塘也算是队里一件大事,鱼塘要干底的那天,队里好多大人小孩聚到塘坝上,像过节似的。待到池塘里的水渐渐少了,鱼儿们顿时没了往日水中闲游的淡定,争相拥挤,乱成一团,草鱼喜欢横冲直撞,鲢鱼急躁地在水面跳个不停,鲤鱼、鲶鱼一股脑往淤泥里钻,尾巴在外面不停晃动,把黄黄的泥浆水溅得老高,十分热闹。等到大鱼现背时,就不再往外抽水,大人们准备下塘捉鱼了。

有捞了大鱼的,双手掐了鱼的头,向岸边人炫耀,却不料被鱼尾狠狠地扇了一脸,立刻被塘泥涂了五花脸。鱼捞上来,堆在禾塘上,像小山,队里的干部便喊人按大小搭配了再分堆,过称,分给每家每户,有长舌的,就又起了话题,你家都是大的,怎么就看不起我,都不大的。这边里吵吵闹闹,那边水塘里,早已是了孩子妇人的天下,都拿了脸盆,去摸漏下的鱼,脚窝里满地摸,于是你看到的,就全是些朝天的灰色的屁股,满塘闹腾,通天地响。 上岸后,一个个嘴巴冻得乌青乌青,手和脚通红通红的,大家并不急着回家还要揍到一起相互比一比,看谁的多、谁的大。然后迅速散开朝各自家中走去,留下一路欢快的笑声。待到炊烟起时,家家户户的灶屋里都会飘出阵阵鱼香。



干塘之后,就是挖塘泥了。乡亲们用箢箕把黑乎乎的塘泥挑到塘坝上顺墈倒下去,来年春天再挑到田里。这是上好的有基肥料.每次挖过塘泥后,水塘更深,塘水也更清了......

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水塘便无人管理,鱼苗也要等有人承包后才放,塘泥几乎没人挖了。塘水日见污浊,富裕了的乡亲们户户通了自来水,家家买了洗衣机.水塘边再也见不到洗菜、洗衣的农妇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许,我们的下一代再来读这首古诗,必得花半天时间来查阅关于“池塘”的注释。故乡的水塘,秘藏着奶奶大蒲扇拍出来的故事,父辈用汗巾擦亮的日子,母亲用木槌捶出的喜悦和惆怅……不久的将来,水塘可能仅存活于词典里,在纸间寂寞地度过它荒凉的来世今生。

如果你有故乡可回,宜趁未老归乡,一潲一栏喂猪,一草一塘养鱼,一坡一山放牛的日子就在不近不远处向我们发出热枕的召唤。



作者简介:

余波,籍衡南泉湖,现供职于衡南某机关。著文写字虽不为稻粱谋,然大半辈子以五谷为业。勤于稼穑,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信奉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养心,以墨尽责。闲暇时光,常透过笔下的每一个文字看社会,看风景,看世态;在定格的每一帧图片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关注 湘江北去有余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