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行三次第: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无善无恶

 

人生修行三次第: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无善无恶。从低到高排列。如果总在低层次修行中反复打转,一次次回来玩低觉知、大痛苦的游戏,想想也是无聊透顶、苦不堪言呐。...


共计1769字 |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1
 
禅宗五祖弘忍在选衣钵传人时,命众僧作偈语,以看各人智慧。座下高僧神秀作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五祖见其并未见性,但仍然要求其他僧人依照此偈语修行,称“有大利益”。

而六祖惠能,也作一偈,即有名的“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其已经见性,即传衣钵法门给惠能,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

五祖传法的典故,有这样的启示:

神秀的境界,也是一个修行的次第,或许供大众修行,足矣;这个层次对于“见性成佛”,继承禅宗衣钵,却是不够。六祖惠能则已经达到见性成佛的级别,而这也更高的一个修行次第。

如何将上述次第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借助王阳明的“四句教”来理解。

王阳明的“四句教”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而神秀的“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相当于“为善去恶”的境界。良知被沾染遮蔽,所以需要时时拂拭,令良知光明再现。而六祖惠能则直接跨越“为善去恶的”境界,达到“无善无恶”的层级。

为善去恶这个一个修行层次整体境界更低一些,因为它尚有善恶之分,且心有所住(即执着于“为善去恶”),而尚未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

据《坛经》记载:五祖秘传衣钵给六祖后,五祖座下弟子惠明不服,一路追踪六祖,欲夺其衣钵。惠能扔下衣钵,惠明却拿不动取不走这个衣钵(似有神通展现),只好说其非为衣钵而来,是为求法而来。

六祖点化惠明:“屏息诸缘,勿生一念。不思善,不思恶,这时,哪个是你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即大悟。



六祖点化惠明之言,和王阳明所说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则是异曲同工。
2
 


从上述可知,修“为善去恶”是一个层次,修“无善无恶”又是一个层次。那另一个层次是什么?

其实王阳明已经说了,是“知善知恶”。

知善知恶,善恶明辨,是基础的基础。没有“知善知恶”的前提,当然无法“为善去恶”。而“为善去恶”做到极致时,若再能看破“善恶”之区分,放下“为善去恶”的执着,或能窥见“无善无恶”的境地。

所以,修行三次第就是: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无善无恶



生活中的修行,如果我们能勤修“知善知恶、为善去恶”这两个层次,应该已经很不错了,世界估计也会美好得多。五祖让众人依照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偈语修行,恐怕也这个道理。

做到这两个层次其实很难。难处在于:

不是一时一念做到“知善知恶,为善去恶”即可,而是“时时念念”要做到。要“时时勤拂拭”才好,而不是“偶尔一拂拭”就行。

这需要很强的觉知力。不仅觉知到自己的是善念还是恶念,还要知道善念恶念会导致什么样的因果,更难的是,恶念起来时,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去转念、去做到为善去恶。
3
 


那如何从“为善去恶”升级到“无善无恶”?

不知道,因为还没有修证到这个境界。但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人生像一个游戏:一开始你要去了解游戏规则,然后你想尽力把游戏玩好,最后你会觉得不想玩这个游戏了。这或许正好能对应“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无善无恶”三个层次。

如果还在玩自私自利、蒙昧无明、甚至损人利己的游戏,恐怕觉知力是最低的,因为善恶不明,因果不觉,还处在不知善恶的层次。恐怕这个游戏,是最低层次、最无意义、最不喜悦的游戏;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修的是“知善知恶”。

如果已经能够知善知恶,就可以升级,去玩为善去恶的游戏,体验创造价值、养浩然正气的充实和喜悦;这个层次可以享受到世俗的快乐和愉悦,但恐怕依然要承受世间的痛苦,因为这个游乐场还是有“善恶是非”的二元之分,依然受制于“阴阳对立”的法则,有乐就有苦,有善就有恶。

如果少部分人能从“为善去恶”这个层次毕业,到最后实在不想玩阴阳对立的游戏了,想离开了,觉得清清净净就好。那他们或者会想要去回到“无善无恶”的境地。

举个例子,我们用赚钱这事做个推演:

可能一开始是想方设法赚钱,甚至不怕因果地乱做事;后来可能觉得最有意思的用钱方式,是把钱捐掉,捐给一个最能用好这笔钱的人;最后可能整个金钱游戏都不想玩了,无论是赚钱还是捐钱,都觉得没劲了,想离开了。

赚钱游戏是这样,人生其他方面是不是同样道理?

或许,最好的人生,是有机会玩不同层次的游戏,做不同层次的修行,那我们就多体验几个层次,而且升级到越高越好。

佛家讲因果和轮回,如果总在低层次修行中反复打转,一次次回来玩低觉知、大痛苦的游戏,想想也是无聊透顶、苦不堪言呐。


    关注 计然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