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生腌里的“古早味”

 

食物不仅承载滋味,也承载文化与历史。当饱含“古早味”的生腌食品,穿越时光,从一个个平凡的家庭厨房中温情地端出,我们品尝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回忆和怀念,也是一次回归和靠近。...







说说生腌的那些事儿

中国人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不仅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顺应自然的中国式生存之道。因而,每个地域的人们,甚至每个人,在味觉方面都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表述。比如生腌,不喜欢的人可能难以接受甚至极度排斥;喜欢的人则嗜食成痴、无此不欢,并以“生腌控”“生腌党”自诩自乐。

中国人在海边居住有多久,享用生腌的时间就有多久。从时光中穿越而来的这一本土传统美食,印证了一句话:历史恒久远,生腌永流传

人们常用“古早味”形容老味道。生腌,就是这样的古早味。它不仅是我们的祖辈父辈从小吃到大的食物,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这种处理食物的方法和智慧,就已经熠熠生辉。

举凡鱼、虾、蟹、贝、螺,皆可生腌。但比生腌更古老、更极致和生猛的,是生食,其中尤以“鱼生”最是出名。



篆书•诗经六月诗六章

生鱼片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食物之一,自古就是中餐的一部分。有文字记录的历史,可上溯到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出土青铜器《兮甲盘》上的铭文记载,那一年,周师于彭衙击败入侵的猃狁部落。

成书于春秋时代的《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这部著作中,也记录了同一次战事,并描述了凯旋归来后,大将尹吉甫“饮御诸友”,私宴张仲及其他友人,主菜为“庖鳖脍鲤” (“脍鲤”,生食的鲤鱼片)。这是全世界关于鱼生最早的文字记载。



“脍”(kuài)字,在《汉书•东方朔传》解释:“生肉为脍”,包括所有的肉类(含鱼类)。在秦汉后衍生出了一个“鲙”字,专指生鱼片,因此,“脍”和“鲙”经常混用;《礼记•内则》也说:“肉腥细者为脍”,即生肉切细谓之“脍”。



插图|镰足

《论语•乡党第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至今被厨界奉为圭臬;而“脍炙人口”一词,来自《孟子•尽心下》,这里所说的“脍”,正是细切的鱼生。在医学典著《本草纲目》中,言之更详:“鱼生…鱼之鲜活者,薄切,沃以…五味食之。”



北宋,是市井饮食发展的最高峰。当时,“脍”已经达到了全民皆欢的地步。《东京梦华录》说,每年的三月一日,皇家别苑金明池对外开放,“游人得鱼,倍其价买之。临水斫脍,以荐芳樽,乃一时之美味也。”
生切鱼脍是一种手艺,擅长者称为脍匠。东坡写诗:“紫蟹鲈鱼贱如土,得钱相付何曾数…运肘风生看斫脍,随刀雪落惊飞缕。”夸奖脍匠手艺精湛。
宋人笔记载有鱼生的做法:先切片,再切丝,再加萝卜汁,堆成花状,放上香菜,浇上芥末辣汁,搅拌后再吃。物无弃物,一鱼多吃,剩余的鱼头、鱼尾、鱼骨,宋人还做成“汤鲙羹”的汤。辛弃疾写词:“休道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意思是鲈鱼上市了,我不当官干活了,回故乡吃生鱼片去。



插图|人民日报

在古代中国,鱼生曾经非常的流行:在唐宋两朝,达到了鼎盛;元明以后,流行程度逐渐降低,甚至一度消失;到今天,仅仅在岭南地区还有所保留,成为粤菜中一个并不逊色于鲍参翅肚的独树一帜的特色菜系。
而这种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华饮食文化,反而在日本,自唐代从中国传入之后,一直长盛不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以至于到今天,许多人都以为吃生鱼片是日本人首创的传统料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古时腌制食物的器皿

在篇帙浩繁的古籍中,与“脍”一起同样高频度出现的,是“菹”(zū)字。《诗经•小雅•信南山》:“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瓜菹,即腌制的酸瓜,郑玄注《诗经》云:“腌制以为菹”;汉代《说文解字》亦云:“菹,酢(zuò)菜也”。



按原料来分,“菹”既可指菜菹,也可指肉菹(含各类水产),两者都是腌渍品。如《荀子》云:“鰷,浮阳之鱼也。最宜鮓菹”,“鮓菹”,即是腌渍过的鱼酱。从上古时期起,“菹”就是极为普遍的一种菜肴,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多种“菹”的名称与做法。



插图|广州日报

我国制作酱腌菜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可追溯到3100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天宫》:“大羹不致五味也,鉶羹加盐菜矣。”其后《礼记•内则》中又记载:“编有牛肉焉,屑桂以姜,以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的酱菜豆豉姜,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酱腌菜的实物证据。



到南北朝时期,各种类型的酱腌菜已经相继出现。伟大的农学家贾思勰在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述了许多种类的酱菜制作方法。唐朝时的制作酱腌菜技术不仅得到很大发展,而且还传播到了日本。公元753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成功,将酱腌菜方法也传入日本。著名的奈良渍,就是鉴真所传。



插图|华尔街日报

日韩等国海鲜酱做法,最早是从中国传入:《尔雅》里,就曾提到“鮨”(腌鱼)。“鮨” (yì)传到韩国变成海鲜酱,传到日本演变成了鱼生寿司。韩国有一种盐渍海鲜酱,通常为泡菜做调料,或作为其他菜的蘸酱及放在汤里做调料;还有一种盐渍海鲜发酵酱,是以新鲜生螃蟹加酱油或者加辣椒酱腌制。

宋朝食谱里最常见的腌菜是“鲊”(zhǎ)。“鲊”这个字,原本是腌鱼的方法,把鱼治净,里外抹盐,腌上三天,再用石板使劲压,压出水来,压得鱼都成了鱼干,再封缸继续腌;到了宋朝,聪明人把腌鱼的方法转嫁到腌菜上,不管什么菜,封缸前设法脱去水分,然后多放盐,多放酱,多放酱油,制成不发酵型腌菜。





最近修复的《京城四图》,清晰地勾勒出了南宋临安城的方方面面,从复原的字迹中,更是可以看出整个城市关于“吃”的文化。比如,在南宋时期,鱼就是城市食物文化中的“主角”…无论海鲜河鲜,腌制的味道是临安人难以割舍的最爱。



在中国悠久的农业文化中,腌菜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酱腌菜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品之一,历史悠久、产地众多、口味独特,已成为人们佐餐、休闲、旅游必备食品,在我国形成了颇具规模的食品细分产业:如京城有六必居酱菜、陕西有潼关酱菜、四川有涪陵榨菜等,东南沿海则盛行生腌小海鲜,如宁波的“陆龙兄弟”泥螺、蟹糊等。

我国以农立国,国人已有数千年做腌制食物的历史。从前,做腌制就是为了保存食物,积壳防饥,是求生的本能;到了今天,如何保存食物早已经不成问题,人们更多地追求食物美味与否,腌渍物经年月洗礼,味道也得以沉淀变化。






魅力至今不减的蟹生和虾生,也是“菹”的一种。

虾生的吃法,至今仍遗留着古代那种茹毛饮血的印记。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说:“南人多买虾之细者,生切绰菜、兰香蓼等,用浓酱、醋洗泼活虾,盖以生菜,以热饮(酒)覆其上;就口跑之,亦有跳出醋碟者,谓之虾生。鄙俚重之,以为异馔也。”对于最后一句, 祖籍浙江的明代戏剧家李渔,八成难表认同,他在《闲情偶寄》中说:“虾唯醉者糟者,可供匕箸”。



插图|提妮tini

其实,吃虾生不仅不能算是“异馔”,而且并非南人独有食俗。清末文学家徐珂编撰的《清稗类钞》载:“天津大沽之虾,取诸海中,色白而鲜。他处之虾,皆细碎不可食,惟用京法以酒浇而生嚼之,差有风味。”醉虾趁着活蹦乱跳,往嘴里一撂,上下牙齿一咬,似嗑瓜子一样,吮而食之,然后吐出虾壳。



当此时也,人、虾俱作如醉如痴之状。与这种活泼好动、借酒撒疯的醉虾相比,旋烫旋吃、漾着血水的血蚶,以及新鲜开启、丰盈软滑的生蚝,大概都只属于轻量级;而泥螺蟹糊等那些已经充分腌透入味的水产品,在“生食一派”看来,至多算是入门级的食材料理。



比起虾生,蟹生更受欢迎。若是要追溯生腌蟹的源起,最早明确见于史载的,大概是南宋成书的《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孟钺)在里面提及到当时流行吃一味“洗手蟹”。做法是用盐、酒将剁碎的蟹加以腌制,再拌上姜末、橙泥后立刻开吃;还有一种是用酒或酒酿腌渍半天,叫“酒泼蟹生”。



陆游《醉中作》云:“披绵珍鯗经旬熟,斫雪双螯洗手供”,“洗手蟹”一词,状其制作过程之迅速:食客点了这道菜之后,也就是把手洗干净的短短功夫,那边厢厨师已经噼里啪啦几下搞定,做好的“蟹生”转眼就端到面前了。宋人傅肱《蟹谱》又云:“盥手毕,即可食,曰为‘洗手蟹’”。

在北宋首都汴梁,“蟹生”在大小饭馆里都有供应;到了南宋时代,在临安的饭馆里,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菜式。作为一道人气爆棚的美食,“洗手蟹”甚至出现在高宗皇帝赵构的御筵上。





插图|陆龙海产

中国饮食文化的输出,远远大于海外饮食文化的输入。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蟹生,也在遥远的古代就已传至日韩各国。在腌蟹至今依旧风行的宁波、上海、潮汕等地的吃货们眼里,腌蟹是入口即化的“海鲜冰淇淋”,是“侑饭馋如虎”的“压饭榔头”,被目为最佳白饭伴侣。







而在韩国,它被称为“밥 도둑”,直译过来也是“饭盗”“饭贼”的意思。因为一部韩剧——《来自星星的你》,韩式的腌螃蟹让人印象深刻,也出尽了风头:看到千颂伊和外星男主坐在电视前,把白饭拌入蟹盖里,小伙伴们都为这种叫做“腌螃蟹”的食物,流下了口水。






源远流长的鱼脍文化和生腌文化,不只是展示了我们民族博大精深的民间饮食文化,更让我们发现其实最古老、最有文化底蕴的“奢侈品”在中国,这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从来无需仰望别人的幸福。那些带着“古早味”的传统食物,曾经温暖和抚慰了祖辈父辈们的脾胃,也将这种味觉的记忆传承给了我们。传承生腌,部分意义在于:就如鱼生,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

食物不仅承载滋味,也承载文化与历史。当饱含“古早味”的生腌食品,穿越时光,从一个个平凡的家庭厨房中温情地端出,我们品尝的就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回忆和怀念,也是一次回归和靠近。

本文由“陆龙兄弟”原创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产家族/传承|经典/领鲜|味道/甬式味蕾/渔资鱼味/印象宁波/海产文化


——See you soon——


    关注 陆龙兄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