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娃娃 l 家长和老师如何相处才好?

 

奥地利的幼儿园老师说: 家长与老师关系过密,也会让孩子无所适从。x0a让孩子在幼儿园就放手试验社交吧。...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老师Aysel正教小朋友做水果沙拉。  Julia摄



孩子在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的“睡衣派对”。Julia 摄

今日话题: 在孩子面前,家长与老师怎么相处好? (幼儿阶段)

  1.

从德国海归后, 为了让我的孩子融入中国幼儿园、并过得快乐,我主动与老师加大了沟通力度。以期双方都能深入了解对方:老师能对我的孩子因材施教, 我们能对幼儿园了若指掌。

很多家长都有的朴素的动机: 跟老师混熟了,孩子应该过得更好吧。

每次接送孩子时,我都如饥似渴地想多跟老师了解一些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哪怕能与老师多说一句话都好;

一帮有如我一样想法的家长们,常常排着队虔诚地等待着能与老师攀谈两句;

老师每月给各个孩子写一段评语,我一字一字地研究;  家长也要书面反馈一段——那巴掌大一小块地方根本不够我的“沟通热情”:连续数月我都认真地交了好几页纸,详细汇报了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我们的家庭生活……

谁知令我头疼的是, 孩子总是在早上入园同我告别时哭闹。虽然从幼儿园门口开始一路都是老师们真诚的笑脸和亲切的拥抱,而本班老师们更是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安抚孩子, 可孩子每天就是“破釜沉舟”地抱着我不放;

 2.  

困惑中,我打电话与孩子远在德国奥地利交界阿尔卑斯山区、曾经的幼儿园老师Julia探讨。

我毫不怀疑:孩子现在的中国老师们是那般专业和敬业, 也毫不怀疑目前这所幼儿园的教学理念非常适合孩子身心发展。

我猜想,或许是因为中国班上的孩子太多了, 由在国外的几个, 变成如今的30多个而不适应吧。

远在奥地利的Julia一针见血地指出:

“ 两个可能性:

1. 家长与老师关系‘太好’,孩子或许觉得:老师是父母的朋友, 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朋友;2. 家长对幼儿园发生的一切过问太多, 相反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有着‘隐隐的不安全感’——否则爸爸妈妈为何这么紧张呢?另外, 家长都以为自己跟老师关系近一点, 老师就会对他们的孩子好一点——德国奥地利的家长也是如此;可是, 真正的老师是不会为这个所动的, 真正的老师都是一视同仁的。”

Julia 还说:“ 在我的职业经历中, 我既反对不管不问的家长, 也不认同过问太多的家长, 因为后者往往情不自禁地‘干涉’我们老师的教学方式、干涉他自己孩子的生活方式;

而且, 我也从不与正在教的孩子的家长‘做朋友’。这样对我不好, 对孩子也不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熟络到到超出了孩子所能主导的程度, 只会让孩子困扰。 ”我茅塞顿开, Julia 这才说:家长老师间只需要‘必要的理性沟通’, 而‘感情的培养’应该留给老师和孩子。

啊!!!

这真是一个好命题。 所以, 结合我自身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专业方向, 我想分享这个话题:

在孩子面前,家长与老师怎么相处合适 (幼儿阶段)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里老师正与孩子玩“下雪”。 大袅摄


 3.  

想起20多年前的一件事:

我5岁上学前班时需要新书包,爸爸便找出个大人不要的军绿色的帆布书包给我。我嫌丑而不要;我爸连哄带骗送我去了学校;站在教室门口,爸爸极具感染力地问全班小朋友:“她的书包好看吗?”

——“好看!”全班同学整齐划一地喊;而老师早已满脸堆笑地迎上来,一面跟我爸爸打招呼,一面对我说:“这书包太漂亮了!”;

我愈发无地自容,一头冲出教室;当着我爸的面,老师不仅没生气,还笑容可掬地蹲下身试图抱我。 一向怕老师的我,竟然奋力挣脱, 扑向爸爸。老师从始自终没有翻脸、而是轻言细语地安抚我, 同学们也都夸我的书包好看…… 最后我绝望地目睹我爸爸“放心地离去”。

之后,什么也没有发生,正常上课。老师既没有批评我, 也没有再格外关照我; 同学们也没有谁再说过一句我的书包好看。

20多年过去了, 当时的情形我仍历历在目。因为, 一种糟糕的感觉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

落  差。

就在爸爸号召大家都来夸我的书包时,即使年幼的我也会预感到实际的结果, 即 “落差”;

因此为了不接受这个“落差”,无法扭转局面的我“转身逃出教室”, 实则是逃避现状; 而老师的 “格外开恩”, 更是让我自知“狐假虎威”;所以我当然就要 “死死抓住救命虎”。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孩子们正在上课。 Aysel摄

                      4.

我的邻居是“全职妈妈”。 她在她女儿幼儿园当“家长群主”;班上大大小小的活动,从联欢会、到运动会、到家长会…… 都由她协助老师倾力完成。

虽然辞去了本职工作,但她俨然是一位忙碌的“编外老师”; 当其他的家长每日只能在幼儿园逗留几分钟时,我邻居每天都要在孩子班上“义务劳动”几个小时,也得以更多地陪伴孩子。

可她4岁的女儿却每日在幼儿园与妈妈告别时, 抱着妈妈嚎啕大哭,怎么都不放手;邻居非常纳闷, 为什么自己和女儿幼儿园的联系这么紧密,相反女儿却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坦然和父母小别离呢?

 5.

无独有偶,我同学的表妹是北方某公立幼儿园的老师,她的儿子本学期起就跟着妈妈上幼儿园。

——这想必是所有妈妈和所有孩子最羡慕的状态!

于是同学表妹把儿子放在了隔壁同事的班。同事们对她儿子格外优待, 孩子有很多特权:

比如为避免幼儿园的统一餐具不洁,同学表妹每日把儿子在家里的餐具消毒后带到幼儿园给孩子单独使用;老师们也会严格地按照同事表妹的要求来照顾这个孩子,比如 “哪几种菜要多吃, 哪几种水果要少吃”等等;当其他小朋友必须停止进食或起床时,这孩子可以吃到自然停、睡到自然醒;玩玩具也不受限制; 更重要的是, 每日几乎可以随时见到妈妈……

但是同学表妹却有无法攻克的难题:孩子在这么安全地呵护下, 还是会因不喜幼儿园而数度哭闹,并且总是一个人玩而融入不进小朋友中。

同学表妹不仅是个好老师, 也是个负责的妈妈。她痛定思痛, 觉得问题在于“特殊化”, 于是大刀阔斧砍掉了孩子的在幼儿园里吃饭睡觉上的一些特权。不过问题仍然没有改善。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的室内体育课。 大袅摄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的室内体育课, Julia和作者女儿。 Aysel摄


6.

其实, “特殊化”只是个表现方式,而问题的本质则是“关系错位”

所以,

落差 ≠ 老师在家长人前人后对孩子的态度有差别

大多数心智正常、负责任的老师, 对待学生其实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与家长的关系亲疏而区别对待学生。

真正的落差, 是孩子心里意识到“关系错位”,所以无所适从。 也就是:配角上位逼走主角。 这里的主角,是孩子; 而配角,是家长。

孩子上学上幼儿园, 最核心的关系是“师生关系”、“同窗关系”;  而不是“家属与幼儿园的关系”。

“师生关系”、“同窗关系”的建立,就像“自由恋爱”,需要孩子与老师、 孩子与同学自己去探索对方的脾性、从而磨合相处方式。

这需要孩子: 1. 认可这段关系;2. 探索社交的能力; 3. 学习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认可这段关系”指孩子清楚,自己上幼儿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 “和别人相处、并尽可能相处好”;即,孩子自己可以决定与老师和同学距离、 孩子自己可以决定与老师和同学的相处模式。

“探索社交的能力”指孩子在摸索中学会,在自己的社交圈(比如班级里), 用什么语言、什么行动、什么感情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回应其他人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判断出,究竟如何能否让自己舒服。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孩子需要在幼儿园起就学习与探索的内容:对于喜欢的人, 如何去赢得对方的喜欢、并维持良好的关系; 对于不喜欢他人, 如何改善关系, 或者保持距离。因此,家长与老师交往过密、或者交恶, 都会影响孩子对于 “师生关系”的认同感;

=> 随之在原本正常的师生关系下的“安全感”会降低;

=> 由于在集体生活中缺乏安全感,孩子可能会缺乏与他人的相处之道;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的家长会。 大袅摄

7.

经过思考, 本学期我调整了战略。

除了必要的交流, 我不再在孩子面前与老师表现频繁交流。 私下里也鲜有打搅老师。 每天早上, 我跟在孩子身后、让孩子率先出现在她的老师和同学面前; 在与老师礼貌地问好后, 我亲吻孩子; 然后温和而坚决地表示“妈妈要上班了”, 转身离去;

接孩子时, 我抑制着好奇心, 只同老师致谢告别, 然后毫不耽搁地跟着孩子离开。

我知道: 有需要家长知道的信息,老师们一定会及时主动地告诉我; 而孩子在幼儿园的新闻, 由孩子自己讲给我听则会更妙。

同时, 我也不想给老师压力正因为老师没有偏心,所以“如何回应家长的过度上心、过度热心”,也会给老师带来困扰。  

说来也怪, 从那以后, 女儿再也没有哭闹过,并且和老师同学相处得非常亲热友好。 更重要的是, 孩子和老师的状态都松弛了。

所以, 当孩子以有限的机会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也就是在幼儿园在学校里学习如何与老师、与同学相处时; 请成全孩子的“主人翁精神”。



阿尔卑斯山区幼儿园的“圣马丁灯笼节”,老师为孩子点亮孩子自己做的小灯笼。 大袅摄

8.

有一天, 女儿看照片想起远在奥地利的幼儿园老师,突然问我:“妈妈,你跟Julia是好朋友吗?”

我答: “是啊, 我们是很好的朋友。”

女儿居然问:“是因为我吗?”

我认真地想了想, 告诉孩子:“不完全是。我喜欢Julia, Julia也喜欢我。因为我们在一起可以说很多话,我们会想念对方,所以我们才可以做好朋友。 但是我们是因为你才认识的,所以我们很感谢你。”

女儿说:“我现在和我的中国老师是好朋友!你跟她们是好朋友吗?”

我说:“或许,等你长大了离开幼儿园后,妈妈会和她们发展这段情谊。而现在因为有你, 我和你的老师们都有更神圣的职责。 ”

(本文完)

我的往期文章:

德国育儿经

海归娃娃 l 德国小孩玩出教养

嘿! 不要乱给我孩子东西!

阿尔卑斯山村的“儿童跳蚤市场”

实录:阿尔卑斯“鲤鱼精”的故事

我遇见:现实版童话《小红帽》

七 年 熬 一 锅,一 年 喝 一 碗

两 种 暑 假,你 爱 哪 一 款

小 女 出 生 记

大 女 儿 出 生“ 游 记 ”

再见,我的小朋友们!

职场话题

我 的 外 交 官 沉 思 录

海归娃娃 l  回到中国, 我是谁?

你以为我只有“美文牌”,我还有四个2和大小王,没出呢

一个女神的传奇(无关育儿、无关婚姻)

废太子的师傅,更有心得

地球奇趣

留 恋,从 巴 西 警 察 开 始

亚 马 逊 森 林 + 凶 悍 的“ 食 人 鱼”

巴西: 从黑夜的恐惧中走过

上帝,你在哪里

海归娃娃 l  阿根廷:“越狱”的释然

海归娃娃 l 阿根廷:混在首都的一天

海归娃娃 l 莫打搅 : 牛仔和印第安人的至美生活



欢迎关注公众号 “海归娃娃”, 原创首发文章,分享中德育儿和价值观的冲突

(版权声明:任何个人、网站、媒介转载使用“海归娃娃”公号的文章,须注明出处为“海归娃娃”,引用本人文章内容须注明作者姓名和原文标题版权归“海归娃娃”所有。未经作者允许,不得用于商业用途。不得随意抄袭。对侵权的个人、网站、媒介“海归娃娃”将保留追究侵权责任的权利)


    关注 海归娃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