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到的是我,还是我背后的谁?

 

我是个独特的单位1,还是普通的1/N?...



一直觉得能写点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当想要诉说却无法用文字来记录的时候,我的脑子就是在失去记录的能力,最后就慢慢钝化。所以努力每次用文字记录下我的所见所想,而不是让他们在我的脑海中转瞬即逝。希望你们看这份东西的时候,能和我写的时候一样,看看就行,高兴就好。

最近看了一本不太一样的书,《乌合之众》,虽然其中的部分观点略显偏激,不过个人认为还是可以读一读的。这本出版于1985年的书,放在今日仍旧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分析学习。

本书作者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作为一名法国著名心理学家,通过对于集体心理进行审视后,发现存在于集体心理中的一些共性,最终利用生动的语言将之呈现出,并给予大众分享。在书中,由于时代原因,作者运用了多处关于法国大革命期间事例,让读者能够不仅仅从理论上学习,且可依据案例深入了解,顺带补补历史。

在阅读过程中,作者贴心分为了三部分进行分享,分别是群体的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三章。从群体的个人属性以及心理两部分出发,对群体进行剖析。而总结全文,在分析过程中,则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群体自身特性、群体中的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精神观念三部分。

群体

从群体本身来看,根据其存在是否存在共同的目的而分为了同质性群体与异质性群体,然而群体的形成与这个无本质联系。而在特点上,群体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倾向于抑制个人情感,将个人情感统一朝向某个既定的极端情感方向发展,最终将众人的性格由分散转为统一。为了达成这一目的,群体会通过领袖者的带领,断言、重复与感染的手段以及组织声望对人群施加影响。而这些影响的衍生物便是一种宗教式崇拜的情感。人群开始变得盲目,缺乏分析能力却沉溺于组织的热情中不可自拔,他们热衷于宣传自己的组织,倾其所有投入其中,而个人可能却理解甚少。

群体中的个体

而产生上述现象,则是因为身处群体中,极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平日束缚自身的理智在与身处组织中的热情发生碰撞时,人们会选择性地将理智抛在脑后。而组织的狂热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能够让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迅速进入状态,成为组织真正的一员。究其根本,则是在于人们对于组织并没有去仔细思考,却直接选择了全盘接受。人们内心中接受到了这种暗示,从而开始选择相信组织,而非利用自己的理智去判断,丧失了作为个体的独立判断能力。逐渐人们开始不再是生活中的样子,通过积极的行动去宣传组织。情绪上变得狂热,但究其个人却无甚主张,但是人们会选择性忽略这种情况,体现出专横、偏狭与保守的情绪。通过个人臆测、夸大事实、扭曲真相的方式对进行思想上的灌输。

群体的精神观念

而从精神观念上分析,这种群体的狂热观念并不是瞬间形成的。首先,人们在面对群体观念的时候,无法面对大量庞杂的体系,否则便会难以接受,需要通过思考才能吸收,而思考又恰恰是这种群体组织所抵制的。但在经过简化后,这些群体观念长期且持续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日复一日,最终进入人们的脑海中融为一部分。当这些思想在人们的大脑中占据一席之地后,他们拥有强大的力量去影响他们,并且就如同墙上的牛皮癣一般难以除去,需要长期的时间才能逐渐退却。而为何这些观念能够影响人们,受到众多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群体影响以及非群体影响两种。非群体影响中包括时间、文化、社会等诸多因素,而群体影响则主要是组织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承诺以及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影响。通过不断赋予相关词语以含义,从而在人们心中形成一定模式,而让人们在思考问题过程中形成某种固态思维。

每个人在生活过程中都努力保持自己思维的独立性,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又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那么如何能够真正摆脱群体思维的影响,做到一个真我,而非随波逐流的群众?思来想去,关键还在于自身的不断思考,以最客观的态度去解决每一个问题,尽可能做到平心而论,这样可能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我”。

PS.我看的不是封面的那版的,我看的是红皮的。


    关注 角落的储藏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