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从教32年 她每天表扬一名学生——山东省实验中学班主任杨翠华快乐教育里的大学

 

但愿幸福是足以传递的,我要将这份快乐送给每一位学生。...



来源:《生活日报》记者 朱紫瑛





见到杨翠华,她脸上总是露出笑容,格外引人。从教32年,这样微笑了32年,以至于每天推开教室门,她的学生已然习惯了这样的微笑。 “但愿幸福是足以传递的,我要将这份快乐送给每一位学生。”就这样,在省实验中学,十几年班主任生涯,她几乎将所有的学生送入本科院校,10人中甚至有8人考入重本。这样的成绩,在杨翠华看来,或许更多是一种水到渠成,源于学生的拼搏,源于引导与对快乐教育的执着。
每天表扬一个学生
每天早上7点,杨翠华总会准时出现在省实验中学东校区,她并未真正体验过早高峰。因为,早在那之前,这位班主任已在赶往学校的路上。

推开教室门的那一刻,杨翠华总愿微笑,没了严肃的神情,见到班里每一名学生也总笑着点点头。这成了她戒不掉的习惯,“但求安心。”杨翠华坦言,比起师者,自己更愿做他们的朋友与知己,而在这种环境下难有学生不被感染。如今被问起带班之道,“快乐教育”成了杨翠华时常挂在嘴边的四个字。

几乎所有学生全部进入本科院校,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更是超过80%。这样的成绩若深究,恐怕要归因于“顺应并发展学生的特长“,一种快乐氛围的培养,自信心的树立。”也许很难相信,这么多年杨翠华几乎每天都会表扬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都会被她看在眼中。

如今,走进省实验中学高一33班的教室,就会看到一张张“优点单”,“宽容、责任心、幽默感……”里面用不同字体,填上了满满幸福。舍友之间、同桌之间,几乎隔一段就会互相写点什么,日积月累,学生之间自然有了一种难得的信任与支持。“也许不是我做了什么,而是这些孩子之间,找到了一种努力到底的理由与动力。”杨翠华说。
她的学生每天都有规划


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数起那些毕业的学生,杨翠华总愿多唠两句,回忆起当年与他们在一起的种种,对这位从教32年的语文老师来说,这样的过去无疑是幸福的。记得曾经毕业的那个她中午时分,发了一条短信,短信中写道“老师,您吃饭了吗?食堂快没饭了。”那一瞬间,眼泪不自觉地夺眶而出,这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

杨翠华坦言自己是一个班级观念很重的人,也是师生观念很重的人。而这种关系的建立并非靠严厉与压迫,更多是一种依靠与发现。“也许他乐于助人,也许他懂得分享,也许他热衷研究……50多个孩子总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而真正将这些利用好,通过班团干部的设置,真正帮助他们找到班级中的定位与角色,这对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认可,更是一种激励。”杨翠华笑言,给予信任,互相依靠,最终每个人都会觅得安心与快乐。

“于是,班主任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引导引导。”每晚,她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份计划书,对晚自习的计划,细致到每个时间点;寒暑假一份规划报告,杨翠华都要亲自审阅,“我需要的是践行,不需要24小时无休息的空谈。”如此一来,三年间,她的学生习惯了每日总结与预设。“班干部、学生互助、自我规划……需要我做的不过是点拨与指引,但真正去做的是学生自己,如此一来,师生之间自然会互相陪伴。”杨翠华说。
提倡师生阅读先“裸读”


“你摔倒过吗?”这是杨翠华一节语文课的开场白,班里几个学生应声笑了。“那么,摔倒后你们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呢?”大家争相回答着。

这是一节语文课,而关于摔倒的调查不过是一个引入,“当你们得到答案,也许就会理解文中主人公的种种下意识的反应与举动。”说罢,这节语文课才正式开始。

从教32年,杨翠华不愿束缚每一个孩子,“一篇课文,一个段落,一则故事,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体悟,而这种感受不能完全按照教参中的内容来走,没有一定之规。”上过她课的人都知道,杨翠华很少会一点点带学生去抠字眼,更愿将思考留给每一个人。“孩子的思想不能有太多设定,我要做的只是去引导,帮助他们理解,字里行间的意味。”杨翠华说。

为了做到这一切,每每拿到一篇文章,这位语文老师从不先看教参,取而代之的是,一遍遍诵读,从一篇文章到一个自然段,再到文中的每一个字,吃透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来到课堂,与54名学生一起分享。“如果老师的思维受到了局限,学生很难从中学到什么。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比起机械灌输,我要做的更多是滋养与开拓。”她说。
觉得好,请点赞


    关注 山东省实验中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