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书 · 你好,自德里

 

视网膜上似乎都是一片赭色...



梵华书
周三  2016年9月28日  21:09  
言语:

展信安。九月底的德里仍然很热,好在宾馆冷气强劲,躲回来与你写信时舒舒服服,只是没有电脑需在手机上打,估计难免会有错别字,就请不要嫌弃……但求明天早上你那儿的天气够清冷,茶够暖和。

说说德里吧。污染很大,霾很重,车很多,这些大概都是预想之中的。导游先生说新德里是世界上绿化率最高的首都,但同时也是污染最重的首都。印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我记得有朋友说印度的特点一言以蔽之是“戏剧化”。在我的词典里戏剧化就是有冲突、有张力,自然也就是有矛盾了。导游先生对穆斯林没有好感。他说,印度现在有七成以上的人口是印度教徒,可印度有一个——哦不,这是一个全世界的——大问题,就是穆斯林的人口在不断上升。他语气诚恳,忧心忡忡,真心把这当成了一件糟糕的事儿。

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印度由来已久,历史恩怨无数,搞得两个教派的男女教徒时常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般的苦恋(记得有一出剧叫a shaft of sunlight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今天的导游先生似乎特别在意历史上印度人被伊斯兰国家侵略抢夺的诸多国耻。不过讽刺的是,下午看的东西又都是伊斯兰时期留下的:一座塔、一个墓,颜色很好看,花纹也很精美。我尚无法搞明白伊斯兰艺术各个流派之间的区别,只能大概分辨波斯和印度伊斯兰教艺术的不同;但如果你问我两者各自的具体特征又是什么,那我就只能支支吾吾了。真是门门学问都要花时间!

这一块地区砂岩多,所以今天见到的古建筑差不多都是砂岩材料的。现在回想下午出去的几个小时,视网膜上似乎都是一片赭色,有雾霾中的夕阳,和砂岩的外墙,泛得整个天空都是橙棕色的红晕,大概晚霞和反光都有一些。画面并不清晰,感觉人还是有些糊里糊涂的。

回过头来说《摩诃婆罗多》吧。早先读了一大段,大体把高潮部分俱卢之战看完了,但心中无比困惑,于是想找你讨论讨论。

使我困惑的内容是这场决定性大战中“好人”取胜的方式。《摩》中通篇强调立身做事要遵循dharma,即“正法”,还谴责了许多不守规矩的行为,可在俱卢之战中,“好人”这一方的阿周那却使用了旁白认为违背道义的方法杀死了对方数位主将。

其中最让人困惑的当属对手统帅之一迦尔纳的死法了:迦尔纳是与阿周那水平相当的弓箭手,同属武士的刹帝利阶层。除了对阿周那的嫉妒和憎恶之外,他公正、无私、忠诚,没有其它缺点。大战之中他几次差点将阿周那击败,但都没能得手。关键时刻他的战车轮子陷入了泥中,当他下车抬轮子的时候,大神黑天撺掇阿周那趁机将他射死。

迦尔纳向阿周那喊道,你不是一直遵循正法么,怎能趁人之危?这么做不守刹帝利的规矩!黑天却在旁说没关系,快些抓住机会。阿周那本有些犹豫,可是因为黑天如此教导,所以还是动手射死了迦尔纳。

这让人想起宋襄公不击半渡之兵然后自取其辱的故事,但是在《摩诃婆罗多》的叙述框架下却很让人不解。听旁白的语气,作为正面角色出场的阿周那做的事不符合此书一贯倡导的原则,但撺掇他这么做的又是主神毗湿奴的化身黑天,所以似乎阿周那以武士间不齿的方式击败迦尔纳是符合正法的。这场大战是全书的高潮,也可以说是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可是决定战争走向的似乎是一个和框架的设定相违背的决定……看到这里我彻底搞不清这体系下到底什么可以做,什么是不能做的了。

后来我上网研究了好一阵,发现网上对此持有相同困惑的人很多,也有不少人试图给出解释。有人说这不是欺骗,而是利用规则的漏洞云云。不过这些解释中最令人信服的一条是说因为对手已在之前损毁了dharma,所以为了取胜,为了恢复dharma,不管阿周那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取胜都是可以接受的。这大致是一个区分目的和方法的论点吧。

唧唧歪歪说了这么多,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什么其它看法?

照片我明晨传些过来。胡马雍和顾特卜塔的故事今晚先偷懒了,以后你问我要再给你罢。与父母住的宾馆很舒服,内部装饰是妥妥的殖民地风格,毕竟是上世纪初建的老字号了。

另外,今天好几次觉得,假使要带女生来新德里,可能还是要小心注意安全。这里路上晃悠的除了抱着婴儿乞讨的极年轻的母亲,就是无数无所事事的男人。访客们要是在路上走,有一只手可能一直得摆在自己的包上。

致知





顾特卜塔 (Qutb Minar)




顾特卜塔边上的建筑外墙




库特卜塔庭院内从其它印度寺庙搬来的柱子




胡马雍陵入口




胡马雍陵




胡马雍陵室内




胡马雍陵边伊萨汗墓入口




周四  2016年9月29日  10:20  
致知:

起床发现,秋日的早晨还是很美好的。当然,这种美好可比不上带着书探索世界。

跟你相比,我对《摩诃婆罗多》和印度的理解真真是浮云。但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也乐于分享愚见,秉承静静胡说的精神。

我也觉得阿周那取胜迦尔纳的方式略有奇怪。迦尔纳这个反面人物太知恩图报了,甚至可以说有些愚忠。他身世迷离,其实是阿周那同母异父的兄弟,但就算黑天和他的生母三番五次劝他回归,他都一意孤行地认为难敌王子这一方对他有知遇之恩,并愿意为之献出一切。如果整个史诗的论述背景已经定下难敌一系是反派,那么迦尔纳的这种忠诚算不算认贼作父呢?他是“坏人”里最令人心疼的了,命运多舛,身上有理想的英雄主义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站错队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好人”阿周那虽然赢得不光彩,但我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贵族最讲究的还是正统名分,是honor and responsibility。我理解的贯穿史诗的“正法”关乎每个人所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但这种个人的行为准则是被深深嵌入当时印度社会的秩序结构中的。如黑天所说,阿周那是刹帝利,他的终极任务就是执掌王权、保护子民。战争本身是方法,贵族的honor才是最高位的。迦尔纳本身虽然也是刹帝利,但他却因为报恩坚持自己低贱的身份,并放弃加入兄弟团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本身有违其honor,所以迦尔纳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没有遵循其正法吧。

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好人”和“坏人”是这么确定的呢?英雄都是英雄,那打起来了可怎么办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大神支持谁,大神支持谁,谁就是正义的。正义和非正义之战的概念也是那个时候才开始有的。史诗的记录者通过神之口反映并宣扬了当时正在形成的moral norms,而好人们就是这些moral norms的载体。印度地区贵族战车时期社会精英的世界观,就像你说的那样,可以类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欧洲的雅典斯巴达时期吧。

突然发现自己太能胡扯了,说不定只是反映了民众对昏君统治倚强凌弱的不满以及对明君的渴望。既然是明君,所以干啥都行。(笑)

感觉矛盾冲突多这点上印度和中国很像,可能人多地广了什么鸟儿都有了,于是故事就多,就比较戏剧化。之前以为印度文化的包容性使它很好地融合了穆斯林文明,所以听到你说导游对穆斯林的担心还挺惊讶的。

非常羡慕你能带着问题去实地看看。我看文献总有种隔痒搔靴的担忧,毕竟不如你身临其境来得真切。看到你发来的顾特卜塔和胡马雍墓的照片,真的好美!你眼中看到的波斯和印度伊斯兰教艺术间的不同在哪里呢?以及,不知这次会像波斯行记那样有故事角吗?对你沿路的见闻很好奇,但又希望不会占用你旅途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谢谢分享!

你最后提的安全问题以后倒是要注意的。我担心的与之相关的问题是现在印度阶级之间的矛盾,比如种姓之间,会不会比性别矛盾或民族矛盾更加严重呢?这个有空还想多听你讲讲的。

言语

梵华书 · 连载



序章

你好,自德里



过往系列

波斯行记

于香港 | 于德黑兰 | 拉扬 马汉 | 克尔曼:我是波斯人 | 亚兹德:千年风沙 | 帕萨尔加德:柏树与大帝 | 设拉子:夜莺已醉 | 波斯波利斯:换眼看世界 | 伊斯法罕:半天下 | 阿舒拉节 | 追风筝的人 | 尾声

晋北游

引子 | 忻州探路 | 朔州野望 | 大同小驻 | 泥泞驰骋 | 雨行恒山 | 穿梭浑源 | 繁峙迷踪 | 五台众相 | 归途悠悠 | 尾声

来自东非的明信片

第一眼乌干达 | 又见金合欢 | 动物世界 | 迷雾森林十八年 | 千丘饭店

短行记

给我一块板 | 和阿骞去湘西 | 大阪一夜 | 傅先生的茶室


    关注 CarpeDie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阿周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