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游 · 大同小驻

 

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但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还是叫人同情的同时很想笑。...



晋北内蒙这里有一种面,叫莜面,莜麦做的,吃了以后容易胀,几口下来就不会饿了。后来内蒙有一家餐饮公司跑去全国做莜面连锁店,一下就出名了,很多小伙伴都吃过,但不少人都会把“尤”面念成了“肖”面,不小心就会闹笑话。我们四个人里只有雪姑娘吃过莜面(她管这面念“有”面),所以她就带我们去了大同一家有名的莜面馆吃了晚饭。

雪姑娘说,这玩意儿不能多吃,吃了胀,会烧心,尤其冷了以后就别吃了。可世博看不惯我们点了东西不吃完,一边埋怨着“大家怎么都不吃啊”一边一筷子一筷子地把面往碗里夹再往嘴里送。我们剩下的几位正在认真地听隔壁大包间里请来的民歌表演,没注意到一转眼世博就把一屉莜面吃了大半。

于是到了夜里世博就胃胀烧心了。这是一个意料之中的结局,但他愁眉苦脸的样子还是叫人同情的同时很想笑。

▲莜面


前一个晚上的晚饭可要舒坦多了。一到大同,我们就依着朋友的推荐去了凤临阁。店外排队的人坐满了大堂,还有不少老外拿着导游书来凑热闹,熙熙攘攘生意好得很。据说这是家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似乎与游龙戏凤这出戏的出处有些关系,又听说当年慈禧逃到这里时曾对店里做的烧卖大为称赞。没想到这家店翻修之后不光店面光鲜,店里的浮雕字画也是异常精美,转悠一圈下来我们真是冷汗一身,不知道这顿饭要花多少钱。还好这里真如朋友说的那样,性价比很高,东西好吃,价格合理,并没有叫人破财。
▲凤临阁


大同算是山西最北部了,与内蒙接壤,说的话雪姑娘也听不懂多少。据说大同人管大同念“达驼”,把“同”字的后鼻音给去了,有些像轻声,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方言。大同在契丹国时是西京,响当当的陪都,而我们四个人中正巧也有一位契丹人——至少他自称是契丹人。但他时常又自称是漳州人,也是常州人,似乎还是上海人,所以我们都不知道他到底应该算哪里人。平常他并不髡发左衽,打扮得和现代汉人无异,所以我们一般还是管他叫浪苏,只是偶尔才会管他叫契丹人。可惜我们今天先去的是云冈,在那里他没有用武之地,因为在云冈修石窟的是更早的北魏鲜卑人,而且北魏的时候,大同可是做过正牌首都的。

世博挑了个有趣的着装搭配去云冈:宽檐遮阳帽、白色袖套、工具裤——一个东北大汉活脱脱地变成了一位居委会大妈。我们在车里努力不揶揄他,他却老要和我们辩解这袖套可凉快了,好象多解释了我们就不会再想揶揄他了一样。

云冈石窟始修于公元五世纪的北魏。南北朝时期,虽说政局更迭频繁,佛造像却大有发展,南北皆是如此。云冈的造像主要属于北魏中期,体量大,形象尚不类汉人,大耳大手,看了总觉得颇有喜感,与北魏后期洛阳龙门石窟的风格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这里不少佛像长期裸露在户外,侵蚀较为严重,很多已看不清,可看得清的窟内佛像却真是美轮美奂:窟中密密麻麻成百上千的佛像形态各异,讲述不同的佛教故事。南方的佛教建筑少有这么密集的佛像群,叫人想起了伊斯兰教密集的几何装饰。自北魏以来,不同时代都对佛像有过不同程度的修缮上色,早期的色彩比较素雅,不幸到了后期清朝的修缮则喜欢大红大蓝大绿,俗得很,叫人为他们的审美着急。
▲云冈石窟第三窟,佛身上小洞一可搭脚手架,二可使颜料灌入不易脱落
▲云冈石窟第二十窟
▲云冈石窟第八窟窟内高密度的石刻
▲云冈石窟第十七窟 (#我就躲在后面看你)


云冈有许多二佛并坐像,即没有一尊在正中,而是两尊各在一边,微微转向对方。这本是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的并坐像,但这类造像大量出现背后的原因却是政治化的——北魏孝文帝和祖母冯太后共同执政多年,这两尊佛像便是暗指他们。让宗教为政治服务真是亘古不变的法则。

我和雪姑娘、契丹人、世博来得早,人还比较少,只有一群甘南来的喇嘛比较显眼,还有一些专业和不专业的临摹者在素描。温度渐升,我们得以偷闲坐在树荫下远观石窟。佛像审美变迁的背后是无数相应的社会、宗教和科技的变化。南方难以保存这样的石窟,叫人不得不羡慕北方的气候条件让大地上留下了星星点点不同时代的独立印章。
▲学生临摹二佛并坐像


我们终在晌午前回程大同了。观音堂在回程路上,但入口着实不好找,不过寻到了正在打牌的看门大伯大妈之后,进门还算顺利——他们边赞许着契丹人“文化人就是有礼貌”边给我们开了门,然后就自顾自地回去打牌了,把整座殿都留给了我们。城郊的省立第三中学遗址情况却大相径庭:我们花足了时间才在马军营乡十里店村的铁轨边找到了它,可保安软硬不吃,说放假了就是不给我们开门。听说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校园,民国时修起来的,可惜如今只能遥望。
▲观音堂明王泥塑
▲观音堂明王泥塑
▲观音堂外龙壁


回到大同城里的契丹人浪苏心情很好,总是“我们西京”“我们陪都”地叫,不过我估摸着他对这里并不是很熟,因为大同过去十年里搞了很多市政工程,拆了又造了许多路许多楼,他一定都不大认得了——看过《中国市长》这部记录片的人应该对这一段故事有所耳闻。如今大同还有不少地方在拆在修:无论是这次无法一见的平城遗址还是华严寺边的老城区,推土机都在辛勤地运作。百度导航很努力地告诉我们哪里可以走哪里必须绕,可我们还是经常得在一公里之内无奈地反复掉头。
▲华严宝塔俯瞰周边老城,教堂显眼


相比于前几天在田野里见到的老庙,城里的古建总给人以太新的感觉,更何况华严寺里的许多殿堂确实是新造的。这和大同总体的感觉一样:说它旧,它的路和建筑大多是新修的,平整舒适,但缺乏性格;说它新,它的格局分明又是当年的样子,而且真正古而有艺术价值的东西又都在。本来老庙新殿无可厚非,况且摆着审美暂且不谈,今天的新建筑就是数百年后的文物。不过既然是来看古建筑的,新的塔楼殿堂我们就匆匆路过了。

薄伽教藏殿是座老殿,里面存有一些辽代泥塑,其中有一尊颇为与众不同——她露背露齿,很是独特。发现这尊像后,国人就急着给她安了一个“东方维纳斯”的称呼,不知是第几尊叫这个名字的雕像了,不禁有些让人无奈——这叫人又想起了昨日听到的“世界三大塔”。东方的神韵和美感本不用援引一件西方艺术品来描述。不过中国人恢复文化自信的这一天总会到来的吧。
▲大同华严寺普光明殿
▲合掌露齿菩萨,所谓“东方维纳斯”


雪姑娘没有同我们一起去关帝庙。几日奔波下来她有些累,于是我和世博、浪苏三个外省人就自己再在城里走走。老城中关帝庙是元朝的建筑,主殿和抱厦——即一些殿前有屋顶的架构——是传统的双歇山结构。这种结构中俩屋顶之间防雨漏下的方式有些意思:俩屋顶交界处虽然没有封上,但底部安了一根平行的排水管,这样雨水顺着两个屋檐滑下最后都会汇进排水管,因而不会从缝中漏下。
▲大同关帝庙,元代建筑,主殿抱厦前后歇山


至于善化寺,它比华严寺感觉要古不少。寺内以辽金架构为主,新建的较少,而且山门、三圣殿和大雄宝殿都是气派的庑殿顶结构,所以尽管占地没有华严寺大,但感觉更紧凑。斗拱大气厚实,不花哨但充满力量。三圣殿用减柱造,减少了肉眼可见的柱子,尽管削弱了建筑的稳定性但是扩大了空间感,是辽金建筑风格的一种典型体现。
▲善化寺三圣殿,金代架构,单檐庑殿,面阔五间
▲善化寺大雄宝殿五方佛之一
▲暮色善化寺


日薄西山,善化寺的屋檐瓦片上撒满了金光。两只猫慵懒地躺在地上,对路过的人类毫无兴趣。一群大学生赶着关门前进来转悠,急着拍照追逐嬉戏。虽说这一天只在大同周围活动,可却没能找到什么能偷懒的时间,如今寺庙关了门,我们才终于有时间歇下喘口气。雪姑娘像是休息好了,电话里建议我们接上她之后去吃莜面,好好饱餐一顿。

“好啊。”世博爽快地说。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几个小时后,他就会亲身体验到“烧心”这个词的意思了。

7.18 夜宿大同锦江之星



第三日:总行程约50公里

探访  云冈石窟->大同观音堂->省立第三中学->华严寺->关帝庙->善化寺->平城遗址

晋北游 · 过往连载

引子

忻州探路

朔州野望


    关注 CarpeDie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