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因陀罗”法,可对付这个信息过量的时代

 

本来是想要提炼信息,结果却越提越多。你的大数据提炼和我的大数据提炼最终又形成了新的大数据本身,仍然落回到信息的汪洋之中。...



以前是信息不够,一篇文章就可激起千层浪。现在则言论、信息充斥着每一个角落,大多数都用不了、却也逃不了。很多人以为自己变好了、更智慧了、人脉更广了,其实不过是信息过量时代的一个幻象。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抽取最有用的,是一个难题。

有人因此而发明了大数据技术,然而大家对此技术蜂拥而上的结果,就是你的大数据提炼和我的大数据提炼最终又形成了新的大数据本身,仍然落回到信息的汪洋之中。信息过量,就是时代本身的宿命,天网恢恢,任何企图逃离它的手段最终都落回到它自身当中,继续为它增砖添瓦。

而对“因陀罗”法的使用,就是对这种诅咒的打破。

“因陀罗”一词被广为知晓,主要还是要归功于武则天大姐。当年武则天向法藏法师求学于《华严经》十玄门,就在法师对这个因陀罗网的阐释下获得了重要的开悟。意思是,在因陀罗这一重天上有一张用宝珠结成的网,互相辉映,一重又一重,在这无数颗珠子当中,每颗珠子都蕴含自身,但又反射出其它所有的珠子,以此来比喻现象与现象间相互交织,事理与事理间圆融无碍的状态。

如果把这里的“宝珠”换成“量子”,我们就能发现这个理论与当今的量子纠缠现象的描述是多么相似。科学家发现,处于量子纠缠态的微观粒子,无论相隔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的干扰马上会影响其它粒子,并且这种“马上”是同时发生的,根本不需要传输的时间。量子纠缠现象暗示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力或许远远超出现代科学的认识。

量子虽然纠缠,然而我们却不必纠缠,我们只需要认识到这种事理之间圆融无碍的本质,就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个信息海洋的时代中找到自处的位置。这种“因陀罗”法的提倡,应当是一种信息获取方式的革命。因为在当今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的每一个人,如果不是逃避信息的话,想出的对策几乎都是如何提炼信息、浓缩信息、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而未曾想到信息实则提无可提、炼无可炼,任何提炼信息的动作都将变成新的信息继续蒙蔽你的双眼,这是事物之间互相缠绕的属性就已决定,让你本来是想要提炼信息,结果却越提越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那么比起亲自到每一个地方去看去感受这种笨办法来讲,任何人类都可以去看新闻报道或阅读书刊,这是最基础的第一层提炼;然而新闻或报刊读着读着你觉得都是在描述现象,并没有总结归纳世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于是你在其中筛选,找一些更有深度的媒体评论来看,这是第二层提炼;然后又发现,所有的深度评论深到后来都靠一种专业的机构来发声,叫做“智库”,可以解析种种世界发展变化的现象,于是你开始关注智库,这是第三层提炼;然而一旦关注“智库”,你便发现这又冒出了无数无央的种种智库,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个个都是履历光鲜的行业专家或极其权威的机构,然而却各说纷纭,让人眼花缭乱。什么哈佛大学肯尼迪战略研究院、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中美关系研究所,这样的机构多得如同汗牛充栋又个个都是权威,且纷纷站出来发声,其嗡嗡声不亚于一开始想要提炼的信息本身。这时候,为了分辨其权威之所权威,洞察之所洞察,你又必须重新倒回去阅读报刊资料的事实本身,甚至要回到笨办法亲自到现场去探索。所以,层层提炼之法,看似高明,实则一无所获,本来以为能有个什么独一无二的真知灼见要被提炼出来,结果却越提越多,甚至又绕回去了。

所见略同公众号曾经提出过“[思维模型]一心二元三角法”,就是为了应对信息世界这种过量的嘈杂。在这个方法仍然管用的前提下,我们在此提出其升级版“因陀罗法”,此法为前法之心法。为什么?这是因为其方法属性所决定的。提炼法之所以不能奏效,就是因为之前所说的量子纠缠原理,所谓事物与事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映射,想提取一个却牵出一堆。而因陀罗法就是利用事物与事理自己本身的这个属性做成的方法,就是要从任意一颗宝珠中去看到其它的宝珠,其它的任意一颗宝珠中又反射看到其他的任何宝珠,仅此而已,却不能声称你择选的任意一颗宝珠就是其它宝珠的提炼版。它们都只是一模一样的宝珠本身,如果真要有所提炼,那么你并非要提炼其中某一颗宝珠,而是同等宝珠之间所反射出来的相互关系

这便是对当前信息择取方法的一个颠覆性认知。有学者曾说过,知识本身不重要,知识与知识的关系最重要。这句话非常容易证明,比如,现在再让你倒回去做中学时代的习题,你肯定是做不出来了,哪怕当时那套卷子你做了满分。如果知识最终学来是要遗忘的,那么我们学来做什么呢?其实,我们最终学到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它们的相互关系,它会重塑我们的头脑运转模式,乃至于哪怕你当下不能再做出中学时代的习题,但只需要稍微再被启发一下、指导一下就能马上做出来,速度成倍于初学者。那么,知识会被遗忘,而通过知识获得的相互关系不会遗忘,并且还能随时重新激发出既已遗忘的知识,所以,知识的相互关系比知识本身重要,本命题证毕。

知识如此,信息就更是如此了。我们可以说,信息本身不重要,信息与信息的相互关系最重要。所谓一叶落而知秋、《纸牌屋》推出第三季而知特朗普必定当选总统、经济结构变化而知雾霾路线转移、达沃斯上提倡全球化而知VPN必定更加封锁…有些要直推,有些靠逆推,看似反常反直觉,而实则都在因陀罗网的相互映射关系之中。或者说,什么直推逆推,其实根本就没推过,它就在那儿摆着,就在宝珠里反射着,你不过是直接就看到了而已。

本文论述到此,算是开辟了一个新鲜的视角。然而因陀罗网的宝珠摆归摆着,看不看得到又是另一回事了。信息与信息的相互关系(X),又要落脚到知识与知识的相互关系(Y)上来,最终,甚至是要落脚到信息间的相互关系(X)与知识间的相互关系(Y)的相互关系(Z,Z=X关系于Y)上来。此三者,乃平静的海面(X)、其下汹涌的洋流(Y)、再下面坚实的陆地(Z)的类似模型。最起码要解决到第二层,才具备看到此帝网之内,各宝珠所映射的世界相互关系的眼力。



声明:所见略同公众号最近将其中的一些文章原样发表在本要开放得多、且高人云集的天涯论坛,竟然被天涯论坛全面封杀账号。所见略同从来提倡理性、逻辑、思辨、中国文化、中国崛起,然而能被天涯封杀账号(注意,并非雪藏几篇文章而已,而是文章一出读者热烈讨论,直接封杀账号),这样的现象又是一颗因陀罗网上的宝珠,其宝珠中反射的其它社会变化可真是妙趣横生。想想,微信上文章都好好的,没有一篇被封杀,反而还登上腾讯新闻客户端(如最近的评奥斯卡一文)。天涯着急什么?这反应了什么?

这是本公众号必须要用一个付费订阅的手段,拉高信息门槛的原因。微信端目前阅读量比较少,且关注者和天涯论坛的集聚者有本质的区别,我们爱怎么说怎么说(虽从心所欲然从未有逾矩之处);一旦公众号阅读量多起来,很多话、很多理论就不能像现在这样说了(从心所欲逾不逾矩都是逾矩)。这也是阅读背景和环境所致,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物可以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
所见略同公众号目前已开通付费型的智库信息订阅服务,致力于国际趋势、修行与佛学、金融与经济、生活与心灵四个方向的相互关系解读。不满足于此处的凶猛阅读者(Ferocious reader),欢迎订阅。可发信息询问。


    关注 所见略同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