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与生活  二

 

…人的生理健康,除了饮食、寒暑等外因,需要极大的依赖于对情志的调整。中国有句古话说:“百病皆由心生。”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所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每天花一点时间进行打坐禅修实在是维护我们身心健康的良好保障,和深具价值的行为投资…...





形神是指人的肉体和精神,也可以说是生理与心理。合一是说这两者不是彼此孤立的关系,而是互为影响、互为依赖的统一体。形神合一的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主流;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中期才终于摒弃了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身心二元论,建立了身心医学、行为医学等学科,现代医学也终于开始走进了形神合一的领域。

形和神构成了我们的生命,《内经》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意思是说,五脏系统(注意:这里的五脏和现代医学讲的五脏是两个概念。传统中医学的五脏是包括了现代医学所指的五脏在内的整个功能系统,而不是偏指五个器官。)和我们的精神现象(就是情绪)相互影响。在此的基础上,中医并且提出了五脏藏神的观念。五脏就是心肝脾肺肾,《内经》记载,肝在志为怒,所以怒伤肝。志,即是指人的情志;心在志为喜,所以喜伤心;肺在志为忧,所以忧伤肺;脾在志为思,所以思伤脾;肾在志为恐,所以恐伤肾。

所以,人的生理健康,除了饮食、寒暑等外因,需要极大的依赖于对情志的调整。中国有句古话说:“百病皆由心生。”应该值得我们深思。所以,从世俗的角度而言,每天花一点时间进行打坐禅修实在是维护我们身心健康的良好保障,和深具价值的行为投资。

在现代医学领域,和静坐相关的医学研究也开展的如火如荼。到今天为止,现代科学研究至少已经证明:

打坐状态下能使调节内脏活动的植物神经系统发生改变: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降低,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强,同时受其支配的内脏功能发生改变;能改善周身微循环,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并且通过实验证明打坐对进出脑部血流量有双向的调节作用…

同时打坐状态下还能增强肠胃活动,从而提高对营养物的消化吸收能力;能使胆汁分泌活动增强;进入入静状态后,能使嗜酸性白细胞增加,提高白细胞吞嗜功能,唾液中的SIGA和溶菌酶明显增高,使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能力增强。并且能纠正性激素的异常…

在医疗界,很多肿瘤患者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通过打坐使身体完全康复早已经不是神话,各地都会有相当的案例在支持这种神奇的效果。



打坐是共法。共法就是说打坐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在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宗教、甚至不同的时代都曾经流行过或者仍在流行着类似于打坐这种修行方式。比如在古印度,佛教产生之前的瑜伽。直到今天,风靡世界的冥想、内观禅;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的禅、止观…都是和打坐具有相同意蕴的修行方式。

而我们讲《打坐与生活》,特意用打坐两个字却是因为“打坐”这两个字本身最不具宗教意蕴,只是为了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

瑜伽:瑜伽是yoga的音译,这个词和英文的Yoke出自同一个字根,本意是指一种叫做”轭“的工具,用来驾驭牲畜,由此引申出瑜伽的连结、结合、相应的意思。瑜伽是古印度文化的产物,它的历史比佛教要早得多。瑜伽的意义是通过戒律、体式、呼吸、冥想等个人的修证,对身心进行控制和结合,最后到达“三摩地”,达到身体、能体、心体、智体和灵体的统一或者说自我的觉醒。主要的经典有《瑜伽经》,《薄伽梵歌》等。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瑜伽大为流行,并且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为了迎合时尚潮流,也有一些流派更多的把瑜伽作为一种运动而推广。

禅:禅是禅那的省称,是古梵语dhyana的音译。它原本可能最早出自印度教经典《奥义书》,是印度教的一个术语。后来被佛教所吸收,称为佛教”三无漏学“和“六度“之一。翻译成汉语有”思维修“、:静虑”、“弃恶”、“功德丛林”等。禅通常和定联系在一起,称为禅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是为禅定。”可以帮助理解。打坐、冥想、止观等都是修禅定的方法。但真正要理解禅,不是靠语言,而是需要从实际的禅修中感悟,从心安处得来。

冥想:冥想是瑜伽的一种训练方法。使如果不考虑具体的细节,那么,它的真实内涵和打坐大同小异。

止观:止观是佛教专有的名词,简单说就是“戒定慧”中“定慧”二法。止是梵语samatha(奢摩他)的翻译;观是梵语vipasyana(毗婆舍那)的翻译。止观就是心专注于特定的对象(观),并停止对一切外境的攀援和妄念(止)。因止能够得定,因观能够发慧。打坐也是修止观的一种的方法。


    关注 见知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