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型都市,没有火车和汽运,粮食供应咋办?

 

文史知识|南宋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型都市,没有火车和汽运,粮食供应咋办?...



运河:南宋都城临安的生命线(浙西运河部分)
南宋临安城的繁荣,与运河密切相关。其时,临安的城外运河主要有两段:一是浙西运河,二是浙东运河。

浙西运河,又称为江南运河,是指临安府北郭务至镇江江口闸的一段,计641里。这条运河是南宋都城临安最为重要的生命线,在国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时人言:“自临安至京口,千里而远,舟车之轻从,邮递之络绎,漕运之转输,军期之传递,莫不由此途者。”陆游在《常州奔牛闸记》中也说:“自天子驻跸临安,牧贡戎贽,四方之赋输,与邮置往来,军旅征戍,商贾贸迁者,途出于此,居天下十七,其所系岂不愈重哉?”又其《入蜀记》第一说:“自京口抵钱塘,梁宋以前不通漕。至隋炀帝始凿渠八百里,皆阔十丈。……朝廷所以能驻跸钱塘,以有此渠耳。汴与此渠皆假手隋氏而为吾宋之利,岂亦有数耶!”嘉定年间(1208-1224),有官员在给皇帝的奏言中更是说:“国家驻跸钱塘,纲运粮饷,仰给诸道,所系不轻。水运之程,自大江而下,至镇江则入闸,经行运河,如履平地。川、广巨舰,直抵都城,盖甚便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在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型都市中,粮食供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朱熹《李公椿墓志铭》云:“京师月须米十四万五千石,而省上仓之储多不能过两个月。——籴洪、吉、潭、衡军食之米,及鄂商船并取江西、湖南诸寄积米,自三总所运输以达中都,常达二百万石,为一岁备。”南宋大臣楼钥也说:“江湖米运输京师,岁以千万石计。”吴自牧在《梦粱录》卷一六《米铺》中说:“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每日街市食米,除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外,细民所食,每日城内外不下一二千石,皆需之铺家……”如果加上“府第、官舍、宅舍、富室及诸司有该俸人”,则需要量更大。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杭城食米》对此便有论述:“余向在京幕,闻吏魁云:‘杭城除有米之家,仰籴而食凡十六七万人,人以二升计之,非三四千石不可以支一日之用,而南北外二厢不与焉,客旅之往来又不与焉。”较之前者,元初胡长孺《广福庙传》的记载要更明确一些,该文云:

长孺在武林,闻故老诵说,赵忠惠公为临安尹,会城中见口,日食文思院斛米三千石,常藉北关天宗水门米船入。四千石贱,二千石贵,与日食适相若,价固等,俟之无不中者。为平籴仓二十八敖盐桥北,籴湖常秀诸州米,置碓房,春治精善,岁六十万石。视米船入不及日食,辄取贱价与民,消折本钱巨万。竟尹去十三年,米价不翔,民不食粝恶,驵侩不罹刑辟。良尹哉。

据此,我们可以知道通过杭州城北的水门即天宗水门而来的米船的客贩米斛,每日大概有三千石左右。如果一旦运河水浅,粮食等运输不继,整个都城便会陷入困境。故孝宗隆兴元年(1163)十二月二十五日有诏曰:“临安府近缘河道浅涩,客米兴贩未至,深虑民庶艰食。可将本府见管常平义仓米减价出粜,其粜到价钱不得妄用,候秋成日旋行补粜。”

由于浙西运河畅通无阻,因此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到达江淮、两湖及四川等地。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临安与两湖、四川等地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水路。如孝宗乾道六年(1170),陆游赴夔州(今四川奉节县)通判任,即经都城临安,沿南运河,历临平、崇德、石门、秀州、吴江、平江、无锡、常州、丹阳至镇江,然后换乘江船,沿长江而上,沿途经瓜洲、真州、建康、江口、当涂、铜陵、池州、东流、江州、黄州、鄂州、石首、公安、峡州、归州、巴东、巫山、夔州。反之,行程也大致如此。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在四川安抚制兼知成都府任上,奉旨到都城临安召对,即由成都经永康军(治今四川都江堰市),然后沿岷江东南行,于戎州(今四川宜宾)进入长江,沿江而下,至镇江转入浙西运河,到达苏州。有鉴于这种交通的十分方便,宋末元初的文人方回在《听航船歌》中写道:“船头船尾唱歌声,苏、秀、湖、杭总弟兄。”

在浙西运河中,都城临安一段称上塘河。在当时相近诸河道中,以此行地最长,故亦称长河,明人或称中河,以对清湖闸水而言。又名夹官河。西自德胜桥东,抵长安坝、长安镇,又东抵海宁县城,总长度达一百余里。南通外沙河、菜市河、蔡官人河,东达赤岸河、施何村河、方兴河。两岸田土千顷以上,为都城重要的粮食和蔬菜供应地。南宋诗人对此段运河景色作了生动的描述,如与尤袤、杨万里、陆游并列为中兴四大诗人的范成大诗曰:
客舍无烟野水寒,竞船人醉鼓阑珊。
石门柳绿清明市,洞口桃红上巳山。
飞絮著人春共老,片云将梦晚俱还。
明朝遮日长安道,惭愧江湖钓手闲。


此诗为范成大年青时从苏州吴县赴临安参加考试,途中自运河乘舟而来所作。诗题所指上塘,即上塘河。因运河为苏州来杭的主要交通干道,故人们往往称其为“长安道”。诗中所说石门,指桐乡石门镇,大运河在此急转向东,是古代水上要道。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社科学院研究员、历史研究所所长

本文转载自文史知识微信公众号

选自中华书局《文史知识》2014年第12期

文有删节,完整文章参看《文史知识》杂志

杭州文史更多好文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关注 杭州文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