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不接地气的跨国机构和一线城市大公司赚大钱和快钱的日子会将结束么?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随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赚快钱的时代将逐步过去,接地气的工匠精神时代将逐步来临,但这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文/他者(投稿)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前言:

该文可能会引起争议,但识局君还是决定刊发这篇来稿。作者本意很好,就是希望我们留意赚快钱的时代即将过去,我们更要以工匠精神的心态去工作,才能维持长久的发展。欢迎各位对此文提出各自的看法,无论褒贬,各位的留言,识局君都会放出来,让各位讨论。
上周末,笔者去了长三角一家公司,从2016年的年收入2000万发展到2017年上半年接近7000万元的收入,突飞猛进的背后是该公司从北京、上海挖了不少专业人才。但该公司老板还是和笔者感叹:你们上海、北京的很多人才实在不接地气,感觉完全是生产线的一个零部件。

对于身处上海的笔者而言,自然知道北上广深人才济济,但与此同时,也深度赞同上述这位老板的看法。为何,因为我自身之前也多次有类似感慨。

思考了很久,决定还是要写这篇文章,因为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文章。若有得罪,还请各位见谅。

写写不接地气的部分跨国公司、写写不接地气的国内一线城市的不少企业,并分析一种可能性:在国内,利用一线城市人才资源丰富而搭建的平台型企业,只要务实地服务好周边城市,甚至全国城市,必然会发展得无比巨大。(请注意:本文所提及的外资、中国国内一线城市的公司特指服务行业公司,比如大型咨询公司等等、各类服务方案解决供应商等等,没有涉及到制造业。)

我们先分析下国外部分机构在国内是如何地不接地气。

上个月,笔者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希望我们公司去协助他们做一个挺大的产业定位方案。由于对方是一个国内出名的地方,笔者随即表示希望对方把手头已有的资料发来看看做个了解,再决定是否接受这个邀约。

令人惊讶的是,对方居然将一个跨国机构帮他们做的方案直接发给我们了,并直言不讳地说:领导觉得这个方案看起来很美,很令人激动,但却几乎没有可操作性。所以领导希望你们能做出一个既有高度,又具有接地气的产业定位。

仔细看这个方案,对于全球产业动态分析得那是相当透彻,但对于如何与地方实际结合,发展在当地有可能落地的产业却少了很多笔墨。难怪甲方不满意。

为何会出现这个现象?根据笔者有限的认知,有如下几个直接因素:

1、 很多咨询类的跨国企业往往招人都是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直接招聘的优秀毕业生,然后在这家公司一直干下去。这就注定了一点:这些人里面很多不接地气,因为根本没有在实业界或者产业界工作过,自然写出的产业规划洋洋洒洒,却又不一定符合现实。

2、 由于不少地方领导喜欢“高大上”的跨国机构,所以导致前些年,国际咨询、设计、建筑事务所大行其道,钱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就非常好赚了。 越好赚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利用自己的国际品牌和公信力,大量接单,质量控制不行。

3、 产业变化日新月异。的确对于一个咨询机构而言,要做一个好的咨询方案,并不容易。

种种原因,尤其在国内一些人盲目崇拜海外机构的背景下,不少海外机构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说,有一次遇到一个特大型城市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其明确说,我们的规划、设计等不要XXX大学和XX大学,我肯定要国外顶尖机构。XXX大学位于北京,XX大学位于上海,被国内公众和业内人士认为是国内规划和建筑设计最好的两所高校。

实际上,国内的设计水平很多的确低于海外,但这并不代表国外每家机构都好。而且作为甲方,注重性价比、注重实用才是核心,一味地追求所谓的高大上,显然是有问题的。

举例说,国内很多开发区都委托了外资机构做了招商手册。不少开发区都和笔者说,这些册子基本都是开发区提供的材料,外方机构按照他们固有的格式重新整合了下,但付给外方的价格却是高昂。

笔者拿了其中一家机构做得三个开发区的招商手册进行比较,的确是大同小异。对于做内容、策划出生的笔者而言,这种册子简直是小儿科。

那么,地方政府或者开发区为何愿意出大价钱要他们做这个册子呢?其实很简单,看重了这个品牌在海外的信用背书能力,看中了这个品牌在海外的招商能力。

这已经算是至少证明外方有能力。还有更不靠谱的,不少海外机构和上面提到的做招商册子的公司相比,能力弱很多,公信力也差很多,但却在国内大发一笔,核心原因还是国内不少地方、公司还是觉得国外的好,而且客户也认同海外机构。

但是,从笔者个人感受来看,近年来,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赚快钱的海外机构、公司等等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国内不少大型规划,已经越来越多是国内的咨询、规划公司在做。

此外,很多外资公司越来越本土化,其母公司在美国、法国等还是很正规,但到了国内,就有了很大变化,更注重短期收益。。。

比如某国际知名的以I开头的公司,在本世纪前10年,在各地攻城略地,拿了很多项目。但现在就不一样了,随着地方政府的见识越来越广,我们国家自己相关产业实力的大增,地方也不再对这家公司盲目崇拜了,这家公司发展速度已经不如前10年了。

所以,要想让一些赚快钱的外资企业,尤其是服务类外资企业不再漫天要价,核心还是国内自身的服务产业要发展迅速,自己实力强了,外资公司就无法漫天要价了。

可是,可是,国内公司,比如一线城市的公司实力就真的很强么,很接地气么?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很多公司连外资都不如。。。。

上面提到的长三角这家公司,他们做特色小镇的。大家都知道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谈特色小镇,然而,如果各位去浙江、江苏、广东去和特色小镇的相关负责人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对待一线城市的投资方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一线城市投资方有资金、有项目、有策划能力;另外一方面,没有太多的机构想在特色小镇深耕,很多都是看中人家的土地,捞一笔即走。

一位地方领导和我说,我们想建设文化特色小镇,结果这个来自XX大城市的机构,和我大谈特谈电影小镇,但是我这个地方特色是陶瓷。。。。和电影相差十万八千里。是的,这家机构本质上是看中了他们的土地资源,甚至连电影元素都没做好。这个领导为此专门派人去看了他们之前的“作品”,结果是没几个项目入驻。

是的,目前地处一线城市的很多公司,很多在对外辐射,比如利用上海辐射华东、北京辐射华北、深圳辐射华南,但是很多公司完全是在复制自身的模式,完全不会结合地方实际,且核心目标是拿地、赚快钱。

举例说,前段时间我在浙江出差,浙江一个文化特色小镇领导说,他们看到上海、北京文化机构很多,想引进一家来运营他们的文化小镇。

但结果却让他大为意外。没有一家愿意来。一方面是这些机构在上海、北京过得是小资生活,员工不愿意来,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些机构自身也坦诚,“你们那些东西太接地气,我们不会搞。我们搞点可复制的还差不多。”

更为实在的原因还有一家文化公司坦诚:谁愿意来你们这鸟不拉屎的地方运营? 核心原因就是说:企业看不上他们每年的运营经费,而是看中了文化地产。可是人人做文化地产,没有人来运营,文化地产又怎么能做起来呢?

我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说外资公司不好、一线城市的服务类公司不好,只是把我观察到的现象写下来。我不是苛求各位人才什么都会,因为我自己也只懂一点,我不苛求这些公司非要接地气。

但是我只是想提醒大家:赚快钱的时代已经快过去了。

君不见很多住宅地产公司都进入产业地产了么?难道是他们愿意的?不是,他们其实不愿意做产业地产这个苦活。但又有什么办法?不做产业地产就拿不到相对便宜的住宅用地。不做产业地产,又怎么去养活这么多员工?房地产的高利润时代已经过去。

君不见一些服务业类型的外资公司在降低出差标准,以前动不动必须住五星级的规定现在也放松了。为啥?高利润时代也快结束了。甚至我看到一个超大型外资咨询公司去投标了一个10万块钱的课题,我问他们为啥这个小课题也要抢。他们笑笑,不好做啊。

君不见金融业近期压力也不小。我前段时间去陆家嘴一个地方按摩,正规的哦。技师说以前很多陆家嘴金融男给小费的,现在几乎没人给了。。。。。因为近期收益不好。

君不见…..

我斗胆地分析: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随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赚快钱的时代将逐步过去,接地气的工匠精神时代将逐步来临,但这仍然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学习海外的优势和经验,但同时亦不能妄自菲薄,盲目崇拜。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content@ishiju.com

人才应聘请联系hr@ishiju.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yanghao@ishiju.com

申请转载请联系 zhangxy@ishiju.com


    关注 识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