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着急传统制造业失去竞争力?那我举个例子说说,这样下去真的没啥竞争力了

 

眼看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都已经在月度销量榜上节节攀升,我们还要一次次地讨论必要性。必要性讨论完,还要讨论项目方案,一圈折腾下来,从美方接手,到拍板要做,中间经历了一年的时间。...



文/竹林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首先给大家唠叨一句,中国目前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当美国意识到制造业外流危机后,从上届奥巴马政府复兴制造业开始,就致力于制造业回流美国,到本届“Make American Great Again”(直译过来就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也提出“产业回迁”重振美国制造业,而且这一届着重解决的是美国的就业问题,这就涉及到很多低端制造业的回迁。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政策,原因之一就是美国制造业相比之前出现“衰落”,所以才会出现以底特律为代表的铁锈地带。当然,凭借长期的积累,美国依然有通用电气、波音飞机以及其他航天军工等行业的领头企业,更有以硅谷为代表的领先世界的高科技企业群。只是这些领头羊代表并不能挽救普通的传统制造业,传统的制造业依然失去了竞争优势,为美国带来了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在此文中,本人将把自己所在的一家美资企业的日常,做一次解剖麻雀,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其传统制造业的一部分竞争力。
先说一个背景:

当今世界,对于制造普通的家用产品,早已不再需要什么高科技的技术。只是在家用产品制造业的建立初期,需要设备、生产线等方面的较多投资,所以,技术没有什么门槛,门槛较高的只是资本方面。

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份额,对于这种普通产品来说,只能是不断地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以便拿到一定时期的、高于产品平均价格的溢价。否则一个产品几年没有升级换代,摆在商场消费者很容易分辨出什么产品是时尚的,什么产品至少在外观上落伍了。

除非你的品牌非常强势(也确实有这样的品牌,产品做得一般,但是实际就是非常受消费者认可)。对于大多的企业来讲,只有比拼产品竞争力。要提升产品竞争力,要么开发新产品、要么改进老产品。

再说一点个案:

我们公司自从被美国公司控股之后,相关的一些企业文化、业务流程方面,都在按照美国的一套体系进行改造。美方也派出了各个层级的人员去业务部门共同工作,在工作中进行指导。在工作中,我们都能感觉到,美国人那一套流程非常完美,但是效率方面就比较低,很多时候并不适合中国市场。

比如,中国的市场变化非常快,产品、市场、原材料等各个环节变化都快,但是美国人的原则性很强,一项工作确定了之后就要不打折扣地去执行完,如果中途有变动,就要各个部门评估风险、计算影响,然后再重新制定计划、协调资源。一个普通的项目变更这样折腾下去,没有一个月都搞不完。等到产品上市的时候,很可能已经错过了某些节点,已经落后市场很长时间。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美方收购我们公司也是为了资本回报,要想取得回报,肯定要提升业务,他们也支持公司开发新产品。在今年的年初,终于由美国总公司的CEO拍板确定,让我们开始了一个大项目,我们称之为G项目。

其实早在大老板拍板之前,公司的产品部门、技术部门都已经开展了很多前期工作,尤其是产品部门,针对这个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测算,不知道搞了有多少个版本。而且后来这个项目上升到全球层面,听着高大上,但实际上从具体工作方面来说,就是掉进了一个深深的坑,不但给各个部门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而且还增加了项目协调的难度。

本来G项目的产品,是国内市场的高端产品,如果国内一般厂家做的话,估计投资最多在五六千万就可以搞定。但项目的主导权被美方拿去,一切都得按照美方思路。

首先项目的必要性这种人尽皆知的结论,都要做出一大堆PPT汇报,最终项目的预算到了将近两亿元,这个预算几乎够做一个低端汽车了吧?而这些钱里面,将近有三分之一的费用是用在人员支出上面的,其实主要是外方人员的长期驻外补助、出差费用及补贴,因为中方人员根本也用不到多少这方面的费用,中方人员的工资依然是公司列支到技术部门的。

眼看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都已经在月度销量榜上节节攀升了,我们还要一次次地讨论必要性。必要性讨论完,还要讨论项目方案,一圈折腾下来,从美方接手,到拍板要做,中间经历了一年的时间。而且这一年做的主要就是各种各样的资料搜集、测算,一次次的修改。

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为了赶项目的进度,不得不让设计师开始了很多不涉及到项目外观造型的设计工作,否则一旦拍板开始,项目周期定一年时间,设计师根本就没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产品设计以及后续的产品测试验证工作。

而即便是项目进入正式设计阶段之后,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为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的市场情况,只是根据开始的分析确定了产品的规格,但是后来国内的产品经理发现市场已经有了变化,产品的能耗需要升级才能满足上市后的市场。本来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照国内所有厂家的流程,都是赶紧出一个变更说明,相关领导审批一下即可,在产品尚未进入实验阶段之前都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调整。

但是老美偏不,非要中方说明改动的必要性,然后计算改动后的影响。其实产品都没出来真正和竞品进行PK,消费者买不买还不知道,但他们就有一套计算影响因子的方法,改动一处的时候,影响百分之几,改动两处的时候,会影响百分之几。这种工作都要做好多天,而且由于美方的介入,中方的相关部门领导都没有决策权,什么事情都要向美方汇报,来回邮件N封,紧急的时候几乎每天电话会议不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因为一种外观颜色的改动,要搬到全球设计部门那边去决定。一言以蔽之,在具体的工作中,真正用来做项目设计的工作估计只有五分之一,剩下大量的时间都被花在了这种来来回回的沟通、以及各种务虚的工作上了。

如果按照这种速度,产品能否按时上市都有点玄,本来一个产品就没有占据到先机,且由于前期过多的去检讨价格、成本、利润率等各种至少一两年后才会出现的指标,空对空的工作都耽误了一年时间。

在这个时间内,竞争对手早已经完成了相同品类产品的再次更新换代。到时候价格都已经降下来了,前期来来回回讨论上百次的那种财务指标还有什么用?关键是产品推出就已经落后于市场了。

再说点别的:

再有就是关于老外的待遇。其实美方派人过来,并不全是美国人,拉美国家、印度等各地方的人都有。这些老外被派到各个部门,级别稍高的要提供至少三室一厅的住房并配备专车司机,有的嫌麻烦直接长期住五星级酒店。普通员工公司提供租房补贴,老外的传统节日他们都要飞回去度假,人力成本负担很大。

那么这些老外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了吗?目前看来唯一的作用也就是方便了和外国总公司以及其他区域分公司的沟通。对中国公司的业务本身,没有起到任何的促进作用,相反还因为要配合老外做各种各样的资料影响了中方员工的效率。现在公司里的项目都会尽量避免老外介入,否则就会调入这样无休止的、折腾的泥淖。
以上仅仅是本人所在一个公司的小例子,不能代表全部,但却多少折射了一般制造行业中,美国人的效率蛮低的,如果不是依靠美国上百年的产业积累以及一些领域的贸易保护,很难想象那些美国传统制造企业还能生存下去。

前段时间,媒体报道福耀玻璃在美国的工厂情况,其实不说其他成本多少,至少在人工成本这方面,就要比中国高很多。而且传统制造业中的老外并不加班,无论再忙,到点就走,加班就要支付加班费。而我们这里完不成工作就加班,加班费什么样估计还很多人都没见过。

人员使用比较多的产业大多就是传统制造业,在流程死板、低效以及人员成本高的情况下,全球化的背景下嗅觉灵敏的资本当然会进行全球配置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各国依然公平竞争,即使是美国力推传统制造业回流,预期效果如何个人也觉得还不好说。
更多资讯、海量视频、专业财经金融信息,尽在识局网!还在等什么,赶紧进入:www.ishiju.com 吧

我们是识局团队!

读者投稿请联系content@ishiju.com

人才应聘请联系hr@ishiju.com

商务合作请联系yanghao@ishiju.com

申请转载请联系 zhangxy@ishiju.com


    关注 识局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