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前有“吃播”,他们大概不必靠才华出名

 

爱吃的人,不会太坏。...



在吃货眼里,“吃好吃的”是许多人生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

有喜事,吃顿好的庆祝庆祝;难过了,吃顿好的抚慰心灵。百无聊赖的时候,吃,也是打发时间的好方式。

世界上本没有那么多食物,只不过吃货多了,有些东西便成了食物。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正因为无数吃货的前赴后继,才有了让人垂涎三尺的中华饮食文明。

其中一些吃出了新菜式、新高度的历史人物,堪称吃货界的楷模:能吃,爱吃,也相当会吃。


苏轼


说起历史上的吃货,自然少不了苏轼。他一生多次被贬,“问我此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每到一地,总会先找寻值得一吃的美食。对苏轼来说,“伤心事小,伤胃事大”。

从宋代起,陆续出现了以苏轼的号“东坡”命名的各种菜品,据说有66种之多,如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等。其中,尤其以东坡肉最为大家所熟知。

这道菜便是苏轼亲自下厨烹饪的。

在《东坡续集》(卷十)里,有一首《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诗中所写,其实就是苏东坡烹制“东坡肉”的经验总结。

一天,苏东坡家里来了客人,他烹制猪肉待客。猪肉下锅,加入水和调料,以微火慢煨。完事之后,他去和客人下棋,兴致甚浓。一局下完,他才猛地想起来:锅上还有东西呢!于是便急忙跑向厨房。

他本以为一锅猪肉定会烧焦,没想到却有一股香气扑鼻。揭锅一看,块块猪肉色泽红润,软烂如腐,糯而不腻。

从此,苏东坡受到启发,便经常烹制这道菜,有客待客,没客自食。
苏轼的吃货属性,在他写的诗词和《东坡志林》中都能发现。

《闻子由瘦》
土人顿顿食薯芋,
荐以薰鼠烧蝙蝠。
初闻蜜唧尝呕吐,
稍近蛤蟆缘习俗。


苏轼曾经被贬到海南。初到海南岛时,苏轼发现,当地人几乎顿顿吃红薯芋头,不怎么吃肉。这对于无肉不欢的苏轼来说是个折磨啊!没办法,他听了当地人的建议,抓了些老鼠、蝙蝠、蛤蟆什么的来吃。

苏轼,你是有多喜欢吃肉啊!

还有一首诗,咱都背过: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啊!春天多美好啊,你看,竹笋能吃了,鸭子能吃了,还有河豚……也能吃了!”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罗浮山这个地方真好!橘子、杨梅挨着都熟了,好吃的断不了啊!我要是岭南人该多好,每天就可以吃荔枝吃到爽啦!”
喂……你是被贬到这个地方的好吗?

《初到黄州》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
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
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唉,这一辈子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吃吃喝喝中了,连事业都荒废了。想来惭愧,我政绩没做出半点,光去公款吃喝了。”

你还好意思说啊!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

苏轼:“我眼睛生病了,大夫告诉我不能吃肉了。我也想听大夫的啊,可是我的嘴不答应!它和我说:‘我是你的嘴,它是你的眼,它生病了,为什么要让我不吃肉?为什么要这样的厚此薄彼?’”

好了苏轼泥垢了!

林语堂曾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这样描述苏轼: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唯独忘了苏轼吃货的身份。


张大千


在民国绘画界,张大千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世人誉之:“南张北齐(齐白石)”或“南张北溥(溥心畬)”,徐悲鸿更是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第一人”,西方艺术界推崇他为“东方之笔”。

然而,知道他是“资深吃货”的人却不多。

据说,张大千有位女徒弟叫方召麐,做的一手无锡小馄饨,特别招张大千喜欢。有一次,张大千错收消息,听说方召麐要来看他,喜出望外。后来得知是误会时,一想到吃不到这口馄饨了,一个大男人竟然悲伤地痛哭起来。
说张大千是用绳命在吃,一点儿也不为过。1946年,张大千宴客,桌子上的螃蟹做得太好吃了,以至于他连吃了十个,根本停不下来。同时,他还是个特别爱吃冰淇淋的人,吃完螃蟹又连吃了四个冰激凌。

这么折腾,肠胃当然不答应了。当天晚上,张大千开始剧烈腹痛,上吐下泻,脸色惨白。若不是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恐怕连性命都不保……

除了能吃,张大千做饭的技巧也一级棒。就连他自己都说:“以艺事而论,我善烹调,更在画艺之上”。

有一次,他请京剧名伶郭小庄吃饭,郭小庄平时为了保持身材,严格控制饮食,多一点都不吃。但是这次她竟然一口气吃了三大碗牛肉面!

原来,张大千做的牛肉面极为好吃,他会做出红烧和清炖两种牛肉面,面条的粗细宽窄和调料的口味也五花八门,口感极佳,汤也剩不下。
张大千对蘑菇有着深深的执念,还发明了一种把鲜蘑菇与羊杂一起炖的吃法。

在敦煌的时候,张大千常常亲自采摘蘑菇,后来离开敦煌,他还将一张绘制蘑菇生长地点的“秘密地图”赠送给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常书鸿,这让常书鸿十分感动。
张大千作品


此外,中华美食里所说的“三大菜系”,也是张大千以黄河、珠江和长江三大流域为分界线,融入自己的美食理论而划分的。

1962年,张大千写过一幅手稿——《大千居士学厨》,介绍了绍兴鸡、粉蒸肉、水铺牛肉等17道菜的做法。
《大千居士学厨》


他做的菜,按照作画的方法布局搭配,让人同时大饱口福眼福;他的画用墨浓淡,似乎像是在烹饪时对油盐酱醋的用量进行把控。

这正应了他说的:一个人如果连美食都不懂,又怎么能学好艺术呢?


乾隆


康熙很忙,忙着平三番、定台湾,忙着剿灭葛尔丹;

雍正很忙,忙着批折子、推改革,忙着扮演穿越剧;

乾隆呢,也很忙。最忙的就是……迷路,以及迷路后顺道去吃好吃的。

乾隆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民间美食故事之王。来看马伯庸怎么说:
实际上,这些恐怕还不全呢。

故事真真假假暂且不论,至少都说明了一个问题:乾隆肯定是个“吃货皇帝”。不然,为什么民间美食都请他做代言?

乾隆六下江南,除了干皇上该干的活,他还抱有一个重要目的,那就是亲临扬州等地,品尝“最牛徽商”江春为他提供的接驾徽菜等盛宴。

这些江南美味,乾隆不仅从来没有尝过,甚至听都没听过:绩溪一品锅、金银白玉板、徽州农家油炸豆腐、红嘴绿鹦哥、沙地马蹄鳖、腊香问政笋、徽州馄饨鸭、青菜鸡丝豆腐汤、徽州腐衣圆子汤。
腊香问政笋


除此之外,乾隆吃过的其他民间美食也不在少数。

别问为什么御膳房的菜满足不了他,按照清代宫中“传膳不劝膳”的规定,再好吃的菜,皇帝也不能吃超过三筷子(或者三勺),而且十天半个月不会再上桌,目的是防止心怀不轨的人看出皇帝喜欢吃哪道菜,在菜里下毒。

如此多约束,纵使胃口再好,也不能大快朵颐。所以,压抑不住吃货本性的乾隆,频繁到民间找寻美食,也是情有可原的。


鲁迅


没错,我们的迅哥也是个吃货。他钟爱北方菜,和郁达夫喝酒常用的下酒菜是炒腰花、辣鱼粉皮、砂锅豆腐等。

他对这些菜肴的烹饪要求非常高,拿炒腰花举例:炒的时候要用两口锅,一口锅加猪油和花生油烧热,另一口锅里煮水,用于焯腰花;油温升到最高时,马上入腰花爆炒,然后放在漏勺里,留一点底油炒一些青蒜苗、木耳,再把腰子加进去,勾好芡,加姜水、料酒等。这样出锅的腰花金红脆嫩,非常适合下酒。
同时,鲁迅也非常爱吃甜食(跟儿子抢萨琪玛的事件如是君先前提过)。有一次,朋友送给鲁迅一包糖。鲁迅打开一尝,“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便刹不住闸了,一连吃了好多。

朋友告诉他,这糖用柿霜制成,如果嘴上生疮,一搽就好。鲁迅听闻功效,顿觉后悔——他已经吃了大半,于是将剩下的急忙收起,预备着口舌生疮的时候用。

可是,这下迅哥睡不着了——满脑子都是那糖。最终忍不住,爬起来又吃掉大半。边吃还边安慰自己:

“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好吧,你文章写得好,你说什么都对。

此外,鲁迅在教育部上班时,每当发了工资,都会到一家法国面包房花1银元买奶油蛋糕吃,那个年代,一位纱厂女工的月薪是5银元,足够一家人生活,你自己算迅哥的吃货成本……
鲁迅做菜也特别好吃,而且非常讲究。

有一次,他亲手给日本友人用干贝清炖火腿,并且要蘸着胡椒吃。他一边吃,一遍向这位日本友人介绍:“干贝要用小粒,炖火腿的汤撇去浮油后,其功用和鱼肝油相仿。”

……真是拿的了笔杆,下得了厨房。
有人说:爱吃的人,不会太坏。这话想想蛮有道理,吃货只要有美食,就“知足常乐”。

他们不会过分沉溺于人生的阴暗面,遇到麻烦和挫折时“化悲愤为食欲”,说不定就能平复情绪,重整旗鼓。

珍惜你身边的吃货,他们不仅会带你去吃各种好吃的,也会把积极的能量“传染”给你。
往期选读
朴树: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深夜食堂》:两顿烧烤能解决的事,让一桶泡面搞砸了
雍正: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你有没有爱上我?
唱火了《安河桥》的人是薛之谦,却不是宋冬野
你那根本不叫善良
民国才子竟是“逗比”天团?最后一个简直不能忍!
你可以没钱没颜没文化,但你不能没教养
有没有一本书,让你潸然泪下?
生女孩又怎样?继承不了你家的“王位”吗?
你的吃饭方式,藏着你的生活态度
有一种伤害,叫作“我是为你好”。



    关注 如是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