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图,彻底读懂抑郁

 

医脉通精神科:http://www.medlive.cn/psy/...



一项12月1日在线发表于《心理医学》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的、不怎么复杂的抑郁模型……

“治疗抑郁时,临床医师往往采用试错机制,而该模型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系统及有效的决策方法。”本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密歇根州立大学副教授Andrea K. Wittenborn指出,“最重要的是,该模型可提供针对具体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抑郁可能由生物、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多重因素所驱动,这些因素往往存在重叠。例如,个体遭遇麻烦的人际关系或经济困难,造成应激,皮质醇激素水平随即上升。然而,先前针对抑郁的大部分研究仅着眼于其中一个或两个因素,而非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及随时间的逐步展现。

(点击并放大,查看高清图片)



(Wittenborn AK, et al. 2015)
Wittenborn及其合作者分析了近600篇有关抑郁的科学文献,并将这些研究所提到的抑郁主要驱动因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如上图),其中体现了某个驱动因素是如何影响其他因素的。抑郁的驱动因素从睡眠问题到社会隔离,再到脑部炎症。

另一研究者、MIT学者Hazhir Rahmandad是一名系统动力学专家,这一学科在工程及商业领域应用更多。正是利用该学科的手段,研究团队创造了这一全面的模型。尽管日后仍需开展研究以验证其效度,但对于更好地理解抑郁及改善该病的治疗而言,模型的创建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Wittenborn指出,尽管干预手段已问世数十年,目前研究仍在开展,公众的觉知度也在提高,但抑郁仍是一个具有显著危害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美国每年因抑郁所造成的花费高达2100亿美元。虽然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能够帮助到其中一些患者,但这些治疗手段的应答情况在个体间差异很大,只有大约一半的患者可获得具有意义的病情改善。

“这一模型为我们理解抑郁开了一道大门,因为它涉及到患者整个人及其所有的经历及体验,”Wittenborn指出,“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个体之间的抑郁有何区别;我们认为,治疗为什么不总是有效跟这些差异有些关系。”

该研究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提供经费支持。

文献索引:Wittenborn AK, et al. Depression as a systemic syndrome: mapping the feedback loops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Psychol Med. 2015 Dec 1:1-12. [Epub ahead of print];
信源:Study 'opens gate' to understanding depress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医脉通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医脉通精神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