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万象古远清 : 别开生面的香港文学研究

 

凌逾近年来以凌厉的姿态活跃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她对香港文学的专注,对香港文学创作新态势的捕捉和把握,她的产量之多和论著的扎实,都让人刮目相看。...



古远清
       古远清,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人。历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台港澳暨海外华文学研究所所长。武汉市文联第六、七、八届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博导评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文系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

凌逾近年来以凌厉的姿态活跃在华文文学研究领域。她对香港文学的专注,对香港文学创作新态势的捕捉和把握,她的产量之多和论著的扎实,都让人刮目相看。她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跨媒介香港》,便是她最新学术成果的展示。

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在香港文学研究领域鲜有人对跨媒介叙事作如此系统深刻的研究。所谓跨媒介的“跨”,是指打破边界、交叉互联、合作融会、扩容转向,兼容并包。对香港文艺创作来说,按照凌逾的解释,特指各媒介相互吸取创意思维。对文学叙事来讲,主要是吸取图像、声音、影视、舞蹈、音乐叙事的灵感,创造出新的内容和形式;或是艺术品从这一媒介变身到另一媒介,实现不同媒介载体的转化,或是集听、说、读、写、音像、文字于一身,以数字化平台为基础,整合多种媒介手段,完成事件叙述,让新和旧、同质和异质媒介跨过自身的楚河汉界,经横向、纵向或斜向整合,实现渗透融会,成为综合媒介。在凌逾看来,经典叙事学应从文本外部转入内部,聚焦于故事叙述,研究作品的构成成分及结构关系和运行规律,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建构起叙事语法诗学,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带有系统性。而跨媒介叙事不完全相同,它的研究属于后经典叙事学:既剖析文本内容,研究新媒介技术怎样催生出新的技术内容和形式以及技巧结构,另分析文本外部,作家如何受图像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或整合多媒介创造新叙事,或探讨各艺术符号并置时,如何碰撞出那些化学反应。总之,新媒介催生了新艺术,产生了跨媒介创意,这挑战了传统写法,其中涵盖了文艺、传播和文化理论,的确很值得总结和探究。

跨媒介叙事是新时代文化快速发展的综合反映。在香港,有众多作家参与跨媒介创作,老一辈如从集邮中出现的对倒现象吸取灵感写成《对倒》小说的刘以鬯,再从刘氏小说中得到启发的著名导演王家卫,他导演的11部电影,在主题风格上均与“对倒术”有关。《秦俑》的作者李碧华,穿越于小说、戏曲、电影与舞剧之间,给跨媒介叙事带来轮回转世与中西时空符号结合的艺术经验,并启发了后来的穿越小说。面对这种形形色色的创作现场,凌逾的批评活力被激发,从而给她的研究带来了当下性与即时性的特征。

如今的香港文学研究,有属文学史范畴的,更多的是当下文学批评。凌逾的研究属于后一种。她研究香港跨媒介叙事,在梳理史料方面,脉络分明,并做到点面结合,尽可能不遗漏。重点突出,也是该书一大特色。这重点便是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作者从中归纳出对倒叙事与性别结构的关系,这包括小说与电影女性主义的叙事声音,另有对香港文学与影视王国的互动关系的阐述。在凌逾那里,西西、董启章的作品无不分析得头头是道,许多地方阐释从实,不发空论。对“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生态下的香港文艺创意”则控制篇幅,尽可能做到缩龙成寸。总之,严谨认真的学风,使得该书成了近年来研究香港文学艺术的精品,不仅使读者受益,也使我这位所谓资深研究香港文学的学者得到许多新的知识和启迪。

《跨媒介香港》不是文学史,但如果按时间顺序排列,也可以成为香港跨媒介叙事文学史。正因为不是文学史,作者才没有采用全面开花的写法,而是把着墨点放在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上。如第三章《赛博E时代的新符号叙事》,对董启章《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开创了哪些新形式,如何形成多重叙事者与多重受述者的互动交流,尤其是书中出现的斜体字如何别出心裁地创建出后现代的文体风格,并呈现出疑惑和不稳定、不可预知、不可逆转的多重世界。斜体字为什么是全书的珠串,叙事如何具有多种解读的可能,作者也做出有理有据的阐释。此外,接龙互动的网路小说如何文体杂呈,语言风格多变,为什么是有趣的互动小说实验,书中也有独到的见解。在其他篇章中,凌逾所探究的也是香港跨媒介叙事的形态特色、方法策略、成因语境、风格意义。她的研究方法不定于一尊而注重多元化,用归纳法梳理香港跨媒介叙事特色,采用比较方法研究香港跨媒介与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的相反相成,还运用符号学和视觉媒介文化理论,研究文学与艺术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关系。至于女性主义叙事学和文体学方法,则用来研究性别视野下的创作策略。总之,凌逾探究的毕竟是跨媒介的化学反应,而不仅仅是物理式的连锁反应。

面对香港新文化的迅猛发展,面对读者对新文化发展核心在哪里的疑问,《跨媒介香港》的问世,正可以帮助读者解惑释疑,可以澄清对跨媒介会不会造成一些不中不西、不伦不类的“怪胎”的误解。正如作者所说,跨媒介的发展主要靠新创意混合旧观念,以及跳脱单一惯性,发挥本色当行的联想力。跨媒介叙事创造者如何进入跨学科、跨艺术、跨媒介视野,实验媒介、艺术与文类的混合,仍然是我们今后进一步研讨的话题。

跨媒介叙事学是从已知的创作成就中,求未知即未来的发展方向,再从未知审视已走过的旅程。凌逾的《跨媒介香港》的论述,就这样致力于真实地再现西西这类作家所创作的“电梯影像体”、“比兴影像体”、“蝉联编织体”和21世纪的“建筑体、缝制体”,解释这些文体如何具有范式意义,说明这些新创造为什么是作家的追求同时也是读者渴望的终极目标。该书虽然未能做到图文并茂,但其中所引述的作品中的生动故事,使其成为别具一格、趣味盎然的好书,特向读者推荐。

(本文原载《北京晨报》2016年3月20日)



凌逾,女,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山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博士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高校“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公派赴美访学一年。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媒介文化、比较文学和华文文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跨媒介叙事——论西西小说新生态》《跨媒介:港台叙事作品选读》等,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
本书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文学艺术为研究对象,探究香港文艺在新媒介时代,文学叙事与广播影视、数码网络、赛博符号、文化地理、展演艺术的跨界贯通,挖掘具有跨媒介性的作品,透视其独特之处,并论述香港跨媒介叙事的成因、形态、特色、风格和意义。
关注“人文万象”
阅读更多精彩文章、掌握更多人文学术资讯!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线购买该书


    关注 人文万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