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西塘,拾起多年前淡忘的模样

 

暮秋,笔落西塘许雅颖暮秋的天气格外地好,暑气全无,寒瑟却从不降临,今天也不例外。从嘉兴去往西塘的路上,一路秋...



暮秋,笔落西塘
◎许雅颖
暮秋的天气格外地好,暑气全无,寒瑟却从不降临,今天也不例外。从嘉兴去往西塘的路上,一路秋景相随。高阔多云的天空下,路边的晚稻绿中透着金黄,将近成熟。毛豆荚重重密密,也是绿黄相间,秋天总是一派灿烂饱满的样子。

多年前去过一回西塘,已淡忘了它的模样,只记得那时候街上还甚是清淡。今天不是周末,我们这八九十人采风的队伍显得很是庞大,如潮涌进。因为要去放下手中拎着的书写工具,来不及多看景色,先匆匆地去寻找笔会地点——“西塘人家”。

长 廊

西塘没有山野气息,秋天更如是,有原住家的景区有着温暖的味道,像是回到了小时候的家。家家户户大门敞开着,门前皆摆着平常生活的用具。房屋结构随流水而转,看似不够整齐,却更有自然的生活的模样。

过了送子来风桥,仿佛路已尽头,再沿着廊道往河边拐。家家廊棚相连,这就是西塘有名的“烟雨长廊”,曲曲折折,确是壮观。我们下午的笔会就设在此中,再走几步,便已找见“西塘人家”,狭窄的门前廊棚下已将我们活动的横幅挂出,引得路人驻足而观。

没有了手中的负累,可以自在地游走。长廊冠以“烟雨”二字显得很是诗意,其实是因为遮风挡雨的需要,只是今日无雨也无风,没觉得它实在的好处。长廊筑在水上,沿水一侧有“美人靠”,游人走乏了,可以在此休憩。我旁边的木椅上坐了两对老人,闭目养神,虽路人喧嚷,却是一副散淡悠闲的样子。廊下望远,眼前甚觉开阔清朗。各家临水边都挂着红灯笼,大约一串是四、五个的样子,灯笼多了,一溜望去,倒是齐整些,算是不规则里的统一吧。水边还有些高树,枝疏叶稀,清清冷冷的,有户人家就把灯笼挂于树上了,在灰色墙体的映衬下,色彩便炫丽起来。临水的茶馆里,一个戴眼镜的男子一手撑着下巴,一手自然地挂在窗檐,呆了许久,十几分钟保持着这样的姿势。廊棚与木屋,老树与灯笼,还有发呆与热闹,那样完美地融在水里,影影绰绰。隔了一会儿,阳光也温和地洒下来了。

几人成行,慢慢散步,没有目的与方向。路过一高桥上,看到一位老师在画画,很专注,不忍打扰。桥很狭促,连走路都要侧身,可好些游人还是驻足观赏,赞叹几句,离开,又换一拨人。他在画景,而蓝天白云又成了他作画场景的背景。今日的天特别的蓝,云特别的白,略略有微风掠过,不疾不徐,并非和煦得让人困顿,而这座桥又一派的高远开阔,更让人觉着神清气爽。

小 楼

偶尔路过清寂的小弄,墙头泥缝里伸出几茎细草,与灰旧中平添生机。收音机有些江南小调咿咿呀呀地传出来,这里有着人间烟火味的恬静。所以在这里,人再多,心下还是能找见安宁的。走过一个朴素的高墙,门边挂着牌,写着“水阳楼”。一进小小的院落,仿佛所有的喧嚣立刻隔在了墙外,一点嘈杂声都没有了。清清静静的两间清末民初风格的小楼,跨进,古雅之气扑面而来。宽敞的厅堂内俱是明清家具,墙上挂着四个条屏国画,画得很是清逸——主人说是她女儿的画。厅堂正中有个匾额,隶体写着“聚草堂”,中堂是幅荷花图,两边木屏刻字为“贮物常思旧,雕筠屡见新”,桌子上还陈列着许多古玩藏品,我也不识,只觉满眼皆是宝贝。据悉主人爱竹雕,山水、花鸟、书法,在他刀下无不形态逼真,颇有意趣。我们在偏厅窗口略坐一坐,喝几口茶。窗外有小院中的几丛绿植,绿阴疏离,清新淡雅,让人陶醉。

后边一间是主人女儿的房间,简单雅致,墙上还有她写的一幅临文徵明的小楷,颇见功底。跨出室外,豁然开朗,又是一番天地。一个临水的小花园,砖瓦砌的月亮门下一个造型简洁的石鼓凳尽显古意,不见雕琢,斑驳中却见岁月沧桑。园中盆景林立,石榴火红,金鱼闲游,虽是小些,却幽趣无穷。我们坐在河边的石凳上,羡慕了许久,感叹了许久,再也挪步不开,直到主人过来引我们上楼参观。楼上是主人的书房,挂有许多名家字画,也布置得高雅古朴,令人流连不已。室外又是一个临水阳台,触目所及,小河清澈,绿柳依依,可以近赏,亦可远眺。

走出水阳楼,还忍不住回头看看高高的风火墙,墙内墙外,就是凡尘与隐逸,让人心动得不禁眼睛都潮湿起来。

笔 会

午饭吃得匆忙些,因为挂念着下午的笔会,西塘的黄酒虽醇,也不敢多喝。跑进“西塘人家”时,厅里已非常热闹,大家搬桌子铺毛毡摆墨碗,齐齐动起手来。拼了两个大桌,一桌铺了老师们带来的书法作品,尺幅大的,再往墙上挂,这样布置起来,店里便立刻有了浓郁的书卷味。

带来的作品里篆隶真行草一样不少,都见传统功底,并无古怪书风。同行们看得也很是认真,常常对着一张作品细细讨论笔法、结构、用纸、用墨等,甚至于手和手比划起来。这就是一种最好的交流,不需要刻意地专人点评,也不需要场面上浮夸的语言,喜欢谁的作品,就会多停留观赏一会儿,交流得随心所欲,谁都不会云遮雾罩地故弄玄虚。慢慢地,一种学习的氛围便集聚起来。

开始动笔了。每个笔会常是这样,一开始总有人谦虚着甚至于推诿着不愿第一个上阵,组长点了名,二位老将先出了马,均是草书,围了许多人欣赏,一幅写毕,必得一片掌声。接着便有年轻人跟着,渐渐地大家都愿意动笔写起来,有的还拿出字帖当场临写起来,我带来的书写内容也被瓜分几处。

我也坐下来,定定神,动手写小楷。总会有一小段时间的不能凝神,第一张扇面下来,才略有些手感,也不觉着有人在围观了。写完了两张,或看别人写,或与人讨论一些书法上的问题。还有在外写生进来休息的人,三三两两地坐着嗑瓜子,天南海北地聊着。聊了一阵又出去写生摄影,来来往往的,很是热闹。

专注时时间便过得飞快,到吃晚饭时都还有人没放下笔来。有几个菜已在烧了,油香味弥漫在整个店堂,与墨香味混在一起,这算是一种另类的诗意么?我还剩几张空白信笺,顺手又写了两张,已在状态之中。落款“书于西塘”几字时感觉特别地放松,也许这是江南水乡所赋予的惬意感吧,让我有了一点信手拈来的好感觉。

夜  游

晚饭过后,走出店堂时已是华灯初上。说华灯不为过,家家的灯笼高挂,还有店铺里的灯火辉煌。说实话,我不喜欢西塘的夜,太过华丽,不够幽静,还有熙熙攘攘的人群。若说白天尚有烟火味的恬静,而夜,实在太过喧闹。灯光里,好多物品也显得流光溢彩了。我们慢慢踱着,很少见有静寂之所。这些繁华让人疏离得有些神思不属,继而耽思讷言。景区尽头的街道,灯光很暗,我很想一个人往里走走,却没有胆量。我后来明白了,西塘的夜,不是我心里想象的那个避世之所。

不过,有静有动才是生活的原味吧,不必总生出些怅惘来,从容一点,才是心安。譬如我总认为自己尚是容易快乐的,而今天,亦可称作是优哉游哉,足以回味许久了。

暮秋时分,西塘采风。笔落西塘、情景俱佳,特以文记之。



【作者简介】许雅颖,省书协会员,嘉兴市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桐乡市书协副秘书长。现任桐乡市青少年宫副主任,有散文发表于《浙江作家》《浙江校外教育》《桐乡文艺》等。



从容一点,才是心安。
慢慢临近的,2016暮秋。


    关注 聚桂文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