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甫凇:绽放在画笔下的兰花之美

 

姚甫凇浸润书法年久,且擅绘兰花。而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艺术修为不仅只在书画,还有他的吟诗作文。...















【作者简介】姚甫凇,濮院人。1977年三中毕业,1983年杭师大毕业。先后工作于屠甸中学、桐乡外国语学校、桐乡信息技术学校、桐乡职教中心、桐乡技师学院。文字、笔墨有所爱好。
姚甫凇印象记
◎王  立
姚兄甫凇浸润书法年久,且擅绘兰花。而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艺术修为不仅只在书画,还有他的吟诗作文。

其实在更早以前,我就认识这位同乡老兄了,但只知道他的职业是教书的,隐约也知道他爱好文艺,直到主持网络版聚桂文会以后,方有文墨的密切往来,此时才大吃一惊,民间有高人,姚甫凇即是其中之一。

先来说说他的文字。姚甫凇的文字作品很杂,大致上可归纳为:古诗,散文和论文。

第一次读到姚甫凇的文字,便是散文《怀念我的小学老师周耀东先生》,一直让我记在心上。他的这个小学老师,因为右派问题发配到乡村任教,从而成为了他的“开笔先生”。这个“开笔先生”给乡村少年姚甫凇留下了几乎可以说是一生的巨大影响,因为从那时起,他就“向往文化的生活,追求诗意的情调”。这就是一个优秀老师的魅力,不仅向学生灌输知识,而且还有文化的诱惑与感染。这篇祭文,应该说是学生向老师的致敬。我理解作者在行文遣句中倾注的一腔深情,不因星移斗转而失其情感的力量。

姚甫凇的散文叙事,不以华丽取巧,不以抒情煸动,而是于平实之中见细节,便有奇崛兀自生长,如《回忆三十年前的读书时光》《好草、牛草及其他》《胶菜之忆》等,让人过目而不忘。

而他的论文作品,则来自于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扎实基础,也与他的教师身份有关,从中有他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如《阿Q 的“Q”字怎么念?》一文,有考证,有辨析,如同老师在向学生授课一样,层层推进。于读者而言,从中则可加深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人物的理解。尤其是他在文中特别提到的:“鲁迅先生国学功底极深厚,传统文化十分丰富。但在《青年必读书——应的征求》中竟说出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样的话。这是意味深长的,不能作肤浅的字面意义解。这是在作对封建传统否定的价值指归。”作者的思考,显然已超越了一个小说人物的命名,而是看得更远、更深。姚甫凇还有一文《圣人之凡》,是读章太炎《国学两种》的感想,立足于一个“凡”字,来追寻、探讨圣人孔子之“凡欲、凡思、凡言、凡行”,正如他所说的,正因为圣人之凡,才让人“可信、可近、可亲、可爱”,诚哉斯言!我想,这就是真正的读书态度、读书方法。

我经常看到姚甫凇吟诗唱和,数量众多。我尽管读过一些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但是对格律、韵律之类,始终只是站在门外远远观望,觉得有古风、有雅意,便是“莲花”,诗人的口吐莲花,往往让我敬仰不已。我在“聚桂文会”编发过姚甫凇的《诗说诗人十四家》,全是我所追慕的历史文人,如《风雨飘摇念清照》:“文才压须眉,可怜时不济。风雨泥泞道,心身瘦独伊。”这二十字,写出了李清照的千古词名与多舛身世,令人叹念不已。

诗文说罢观兰花。梅兰竹菊,君子之风,入诗入文入画,向为文人偏爱。三年前,姚甫凇沦陷于兰花,从此迷兰、痴兰,自喻是个“种兰人”,花农在地里种兰,他则是在纸上种兰,养身养心,各有所得。

去岁冬日,姚兄甫凇一行人在聚桂文会工作室雅集,乘着酒兴,砚墨种兰,只见他信笔挥洒之处,蕙兰飘逸,芬芳盈室。入了心,便可一挥而就。

在姚甫凇的兰花作品专辑中,我们可观赏各种兰姿,感悟各种兰韵,亦可见他痴兰之深。

正如《孔子家语》云:“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有诗文,有书画,有花中君子相伴,这便是姚甫凇从少年时代起所追求的生活状态:“文化的生活,诗意的情调。”此气不改,此心不移,需要的正是忠贞与坚守。

当然,还有杜康。且不论酒量高低,但他绝对是一个好饮者。

翰墨飘香,丹青溢彩,对酒当歌,这是多么雅致的快意时光。


    关注 聚桂文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