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民间的舞龙大会

 

记得在1984年,国务院决定举行国庆三十五周年大庆典,全国上下一致行动起来,我们濮院镇也不例外,准备在国庆节晚上举行全镇欢庆游行,所以每个单位都摩拳擦掌,积极准备,都想以自己的拿手节目争光。...





舞龙,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喜庆表演项目,无论是国家还是在民间,每逢重大节日和节庆,都会有“舞龙”这个精彩节目,在海内外具有极高的认知与普及性。

01

记得在1984年,国务院决定举行国庆三十五周年大庆典,全国上下一致行动起来,我们濮院镇也不例外,准备在国庆节晚上举行全镇欢庆游行,所以每个单位都摩拳擦掌,积极准备,都想以自己的拿手节目争光。作为当时濮院叫得响的工厂,我们桐乡缝零厂当然不甘示弱,决定出一个大家叫好的“舞龙”节目。

说干就干,厂里马上买来材料,请来师傅,在不长的时间里,穿扎起了一条几十米长的竹龙,再披上画有龙鳞的金色绸布,装上发光的电子灯,接上后会眨眼,开口含珠转动的龙头,顿时一条活灵活现,闪闪发光的金龙横空出世了。

02

接下来,关键的舞龙技能就要开展了,首先要挑选舞龙队员,分成两组(因为是体力活,要轮流起舞,所以交替操作),其中龙头大,分量重,由金工车间钱云尧和摆轴车间的朱建忠担当重任,他俩力气大,体格健壮。龙尾由腿脚麻利的翻砂车间王炳忠和金玉良担任,舞龙尾看似轻,其实跑动的最多,俗话说:“龙头一摆动,龙尾跑断腿。”
我当时在缝零厂上班,有幸被选上舞龙队员,感到十分光荣,至今还记忆犹新。

锣鼓一响,排练开始。因为大家都没有舞过龙,动作不得要领。这条金龙始终没有真正舞动翻腾起来,变成左右摇摆的摆龙了。

03

在一旁看热闹的一个农民大伯,实在摒不牢,走过来说道:“你们这样舞龙不对,这条龙没有活起来,我年轻时曾经舞过龙,让我试一下。”说完,就叫大家舞起来,可是,不知是他指导的意思不明确,还是队员们没领会,结果还是差强人意。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人说:“为何不去请桐乡文工团的李锦玉老师来指导一下?他现在住在义路街的水龙白场旁。”

我对李老师也有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在濮院戏馆看过他演《杜鹃山》中的田大江,演技功底十分到位。

04

李老师来到现场后,首先指导在龙头前面拿引珠的苏惠民(与濮院丝厂的摄影家苏惠民同名同姓)怎样转动引珠,才能把龙头引活。同时,关照舞台的队员要跑动起来,手臂不能光左右摆动,一定要从上到下转动,龙尾的队员要跟着前面的节奏,更加积极的跑动,这龙就活了。

经他一指点,再经过队员们的努力,短短几天下来,缝零厂的金龙活腾起来了。

很快,十月一日到了。全体队员们戴着雪白的手套,穿着整齐的运动短袖衫,高举着金龙,从厂里出发到桐乡三中操场上集合。

05

那天晚上,三中操场上张灯结彩,锣鼓震天,人声鼎沸,全镇各单位的拿手作品尽数展现,有百花台、大花篮、花车、腰鼓队、金色的舞龙等等。
随着总指挥的一声令下,欢庆游行开始了,欢庆队伍经过的每条街,两旁都是人山人海,夹道欢呼。等到我们舞起龙时,全体队员卖足了劲,随着金龙的不断翻腾与转动,人群满是一片喝彩声,使我们集体的荣誉感空前高涨,一下子觉得浑身上下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06

此次欢庆游行舞龙节目唯一遗憾的是,因为那时候改革开放没有几年,濮院的羊毛衫产业还没有全面铺开,经济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全镇的道路建设相对滞后,杏林街、南横街没有拓宽,有的街道不够宽敞,所以很多地方舞龙时没有真正的舒展开来。然而,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欢乐心情,至今依然是我们美好的记忆。



【作者简介】唐勇,濮院人,爱好乡土文史。
文章推荐
濮院大街43号,墙门堂里的趣事


    关注 聚桂文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