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院夏家弄西王厅里的工匠

 

西王厅是夏家弄内最大的一处宅院。西王厅分东厅和西厅,东西两厅各有五间二层楼,计有十间门面。...





西王厅是夏家弄内最大的一处宅院。西王厅分东厅和西厅,东西两厅各有五间二层楼,计有十间门面。各厅分前后两进,由天井厢楼相连,东西两厅由走道暗门相通,两厅中的大厅、墙门、天井、厢楼,都建造得十分精巧、气派。

01

听老人们讲,西王厅在前清时期由一王姓前辈建造,王姓前辈生有两子四女,故建造东西两厅。因为夏家弄位于濮院西河头,故取名西王厅。后来,弟兄俩人分支增多,有子弟搬岀西王厅,另找住所,有的留住在西王厅。

解放后,西王厅的几十间房屋,因为房屋改造政策,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西两厅这几十间房屋有改造的,有不改造的。所以,后来东西两厅里,既有公房,也有私房。公私房屋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住在西王厅的王姓后裔,既住在祖产房屋里,又租了已被改造的祖产房屋。这种公中有私、私中有公的怪现象,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02

在经过改造的公房中,先后住进了杨姓(杨荣华)家、孙姓、高姓、董姓、沈姓、潘姓等七八户人家。

2014年古镇保护开发,统计时发现,王姓后裔计有王四毛、王立强、王胜建、王丽华、王锦英五个支系对西王厅祖产有产权。

西厅对面住着两房油厂工人,一家姓朱,朱雪洪家(曾任濮院派岀所所长);一家姓周,周建初家;另一家姓谢,谢小狗家。东厅对面住着两家苏北人,一家姓王,王洪梅;另一家姓李,李阿四。李阿四家东边有一条弄:石灰弄,石灰弄长而窄,直通西廊棚河边钱家石灰行。

03

这两家苏北来的住户,靠生铁补“镬子”(铁锅)为生,每天挑着补锅担子跑乡,象电影《智取威虎山》中的小炉匠,生意十分辛苦,但苏北人有吃苦耐劳的天分,硬是把一家小孩都拖大。特别是象李阿四的三个儿子,长子李金官,次子李深根,由于父亲死的早,且三弟幼小,就早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担。子承父业,李金官挑担跑乡,李深根人长得瘦小,挑担跑乡吃不消,就在棲凤桥下摆摊设点,用祖传的补锅手艺挣钱养家。当时,李深根只有十几岁,冬天补锅时,头上戴了一顶东北大皮帽,一眼望去,只见帽子不见人,看着既好笑又心酸。

棲凤桥下的这个补锅摊,一直到1981年李深根被招工进了桐乡煤机厂才结束,于此也宣告了李家在濮院独行修锅行业的终结。

因为补锅这一手艺消失了,以我的记忆,记录一下这门手艺:

04

补镬子,工具十分简单:一只炉子,一个小钳锅,一只风箱,还有一些砸小的生铁片。
修理开始时,炉子里放一个稻草结,用火点燃,上面放一些散小白煤块,把小钳锅埋在煤炭里,通过风箱抽动助燃煤炭,再把敲碎的生铁片放在钳锅里,上面用大一点铁片把钳锅口盖平,用猛火高温融化钳锅里的生铁片。同时,把要修铁锅破洞周片不结实的部分敲掉、修刮。

05

这时,修理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就用一把小铁勺,把钳锅里烧得通红的铁水上面的废渣捞出,再用这小铁勺取一勺铁水,放到一片特制的厚厚布垫上,用手托着这放了铁水的布垫,对着已放在一个小三角架垫空的铁锅破洞,由下托上。这时,上面再用一个特制的圆长布卷,在破洞里冒出来的红红铁水上用力一拧,随着一团火苗升起,铁水便平整的贴在破洞上,接着再用一块铁片,把补好的破洞边缘刮平,补锅就完成了。

补锅、补碗、修伞等生计,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是生活底层不入流的手工作业。由于社会民生的需要,这样的手工业者就有了存在的市场,既谋了生活,又对那个年代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06

今天,虽然时代进步了,生活富足了,但是我们对那批为贫困年代的人们带来便利的工匠们除了怀念,还有深深的感谢!



【作者简介】何强明,濮院人,出生医学世家,就读于桐乡三中,下放知青,曾任桐乡知青塑料厂厂长,后一直经商,热爱家乡,爱好文史。
文章推荐
从地主到贫农的她,依然漂亮


    关注 聚桂文会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