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人的名义拍好马屁

 

第149期;古代文人如何拍马屁?...





连老师读书评书写书dpx686696——平民视角,家国情怀;与文学同行,讴歌真善美。点击标题下蓝字连老师读书评书写书免费关注。

第149期



以文人的名义拍好马屁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具有守节操、拍马屁的优良传统。在常人看来,守节操与拍马屁似乎水火不容、不共戴天。殊不知,中国古代文人完全有能耐把二者统一起来。

古代文人们拍马屁与讲节操有着相同的动机和目的。"学而优则仕",在古代,文人们读书是为了仕进。而谁可以仕进呢?当然是那些学而优者。可是凭什么判定优劣呢?一是凭贵人荐举,一是凭个人考试。而要得到贵人的荐举,文人们就不能不嘴上讲节操,笔端拍马屁。讲节操,是为了表明自己有德;拍马屁,则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才。既有德又有才,贵人才可能愿意提携你一把。

古代文人们拍马屁是讲节操的,是讲原则底线的,他们大多不会以牺牲自己的尊严和文人的骨气为代价去拍马屁。可以说,古代文人们拍的是有节操的拍马屁。当然,如此高难度的马屁并非随随便便一个文人就能拍出。即便能拍出来,能不能让被拍者认可,有时还得看自己的造化。

就拿北宋的柳永来说吧。这个柳七郎,早先也是满脑子想仕进,并非一枚宿花眠柳逛青楼的浪荡子。"凡有井水处,能歌柳永词。″这柳七郎已经词名在外了,按理说要得到某个贵人推举推举并非不可能。可柳七郎仍不自信,毕竟他太渴望踏上仕途了。怎么办?拍马屁啊。拍谁的马屁?直接拍皇上他老人家啊。这柳七郎也够精够狠的!他知道宋仁宗“颇好其词”,就用心写了一首《醉蓬莱》来拍他的马屁。平心而论,这阕马屁词写得非常得体,通篇一片祥和升平的景象,却一点也不见俗气,对天子的奉承也全无点头哈腰之态,表现得不卑不亢。一句话,既拍出了马屁,又守住了节操。然而柳七郎终究没那个命,他哪里会料到词作中"太液波翻″这句偏偏就惹恼了皇帝!宋仁宗死抠住句中那个“翻”字,弄得龙颜不悦,“自是不复歌其词矣”。这个马屁非但没能给柳永仕进加分,反而给他后来的科考录用带来了很大麻烦。正所谓"马屁有风险,举拍须谨慎″。

虽然唐宋时期科考制度已经成熟,但是当时并不单纯靠成绩来取士。也就是说文人们能否顺利仕进,还与达官贵人的荐举直接相关。因此当时的文人大多会尽可能去傍上某个达官贵人。傍有各种傍法,其中比较雅的、比较流行的办法是揣着投赠诗去拜谒达官贵人。李白投赠《蜀道难》给贺知章,白居易投赠《赋得古原草送别》给顾况,柳永投赠《望海潮》给孙何,均属此类。

如果说李白、白居易的投赠诗只是单纯展示自己的才华的话,那么柳永的这阕词就不那么单纯了。说不单纯,是因为它既有才华展示的动机,又有马屁表演的算计。但是人家柳永事儿做得漂亮,可谓天衣无缝、巧夺天工。不妨先来欣赏其原作。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阕词的投赠对象是孙何,孙何当时乃大名鼎鼎的两浙转运使,如果能得到他的首肯,柳永的前途可不一片光明。有了上一回拍错宋仁宗马屁的教训,柳七郎这一次格外小心谨慎。如何在不伤文人自尊骨气的前提下,既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又滴水不漏地拍出马屁呢?柳七郎显然已经做足了功课。下面是对原作的解读。

上阕赞杭州。赞杭州地理位置优越、历史人文鼎盛、市井人烟阜盛、钱塘江潮雄奇、市民百姓富庶,娓娓道来,说的可都是老实话。

下阕赞西湖。赞西湖湖光山色清秀、自然风物宜人、市民昼夜笙歌、男女老少休闲、孙何大人燕游,也是款款道来,不显山不露水。

仔细一想,无论是赞杭州,还是赞西湖;无论是赞天人和谐,还是赞官民同乐;描绘的都是政治清明的景象!而这景象全都是孙大人的能耐和功劳!这阕词,很快就会传遍大江南北,而孙大人的政绩声名也会跟着远播近扬。看看这马屁,自己不降低身份,不出卖灵魂,不动声色的把马屁给拍出来了。这样的马屁,拍的人舒服,被拍的人也舒服,就连旁边看的人也舒服。古代文人的可爱就在这里,就是拍马屁,也能守住节操。

反观当今的几个所谓文人墨客,看看他们拍的那马屁,可不寒碜,可不恶心!


    关注 连老师读书评书写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