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细分是市场开拓者的必修课

 

市场细分是市场开拓者的必修课。初创企业,如果不按照用户情境和任务来细分市场,仅仅按照产品属性和用户属性来进行划分的话,势必是自取灭亡。...





漩涡时间

阅读,思考,实践——营销进行时

当我们发展新业务时,应该开发什么样的产品呢?我们应该关注哪一个级别的市场?我们如何确定这个级别市场中的用户,到底关注哪些产品特性和功能?

我们如何确定在数字渠道中与哪一类潜在客户沟通?沟通策略又是什么?是讲产品特性还是基于用户的情境和任务?

市场营销的艺术性就在于细分:寻找那些需求相似的客户,确保同种产品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市场细分( Market segmentation)是市场开拓者的必修课。

营销人员经常按照产品类型、产品价格进行市场细分,也有人按照客户规模或消费心态来进行市场细分。

为什么在市场细分上付出巨大努力后依然会失败呢?

因为只根据产品属性或用户属性进行分类是不够的。本质上来说,这个方法有很严重的逻辑问题:只揭示产品属性和购买结果的关系,不是产品属性与购买原因的关系。

只有基于用户的使用情境,才能找到合理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知道哪些特性,功能和定位能够让客户决定购买一件产品。

要想提高市场推广的可预测性,就需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客户会购买和使用产品。尤其是,客户(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个人)需要定期完成哪些“任务”。当客户发现自己必须完成一些“任务”时,他们会四处寻找“能用”的产品或服务来帮助他们完成工作,这是客户的生活体验。

他们的思考方式始于“发现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然后他们就开始寻找“雇用”能够帮他们有效地、便捷地、便宜地完成这一任务的东西。

换个角度说,关键的因素是客户的购买条件,而非客户本身客户任务的功能特点情感因素以及社会特性等参数决定了客户的购买条件。

只有按照客户的购买意向和购买条件进行正确的市场细分,才能准确预测哪种产品能够打动客户。当企业将产品定位于客户所在的情境中,而不是定位于客户本身时,就能成功降低产品推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了。

克莱顿在《创新者的解答》中列举了一家想提高奶昔销量和利润的快餐连锁店的例子:

这家连锁店的市场部按照顾客的消费心态来进行市场细分,想找出哪些顾客最有可能购买奶昔。

首先,营销人员将市场分析建立在产品——奶昔上,然后按照可能购买奶昔的顾客特点进行细分。

他们聚集了具备“会购买奶昔”这一属性的一群人,然后开始探索,是该浓一点,巧克力多一点,便宜点还是量更足一点?怎样才能让顾客满意?

连锁店收集了明确的客户需求,并作出了改进,但并没有显著提高销量和利润。

另一批研究员又参与到这个计划中,开始了解顾客到底想要“使用”奶昔来为他们做什么事情。

研究员们在一家餐厅连续呆了18小时,记录了顾客每一次购买奶昔的时间,同时还购买了哪些其他食品,顾客是独自到来还是成群结队,是在店内吃还是打包带走等等。

这项研究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果:

将近一半的奶昔是在清晨时被卖掉的,并且顾客经常是只购买一杯奶昔,多半是打包带走。

研究员们采访那些只在清晨购买一杯奶昔的顾客,了解他们在购买奶昔后,想要用它完成什么工作;同时询问这些顾客,在不购买奶昔时,他们选择什么替代品来完成同样的工作。

结果大多数清晨奶昔购买者的答案是相同的:他们面对着一段漫长而无聊的行车过程,需要吃一些东西来打发时光!这些东西需要满足“多重任务”需求:虽然不饿,但如果不吃东西,会在10点左右就很饿。这些人行色匆匆,经常穿着工作服,并且多数时间只能腾出一只手来。如果他们选择饼干,会弄得衣服和车里都是碎屑;如果选择香蕉,会吃得太快;如果选择香肠、火腿、鸡蛋三明治会弄得他们的手指和方向盘油乎乎的。

最后发现,所有选项中奶昔是最适合完成这项“任务”的。一杯浓稠的奶昔一根细细的吸管,能吃上整整20分钟,足以打发在上班路上的无聊时间了。吃一杯奶昔只需要用一只手,干干净净,并且是所有食物中最解饿的。

奶昔并不是靠“健康”这个特性来取悦顾客,不过顾客们无所谓,因为健康并不是他们使用这个产品的目的。

研究员还发现,在晚上,经常有一些父母来购买奶昔,作为正餐外的零食。他们买给孩子是想完成什么“任务”呢?他们多半是厌倦了整天对他们的孩子说“不”,这样做只是想让孩子们觉得自己还算通情达理,最后发现,对于他们来说,奶昔是一种无害的、向孩子表达关怀和爱意的工具。

到底谁才是快餐连锁店奶昔真正的竞争对手呢?

快餐店的统计方法是用自己的奶昔销量和其他店的奶昔销售对比。但是从顾客的角度说,早点奶昔的竞争对手是无聊、面包饼干、香蕉、三明治等速食早餐饮品,也有可能是咖啡。在晚上,奶昔的竞争对手是曲奇,冰激凌以及其他点心——多半是父母们临时买来对付孩子,希望孩子以后不要再惦记的那些零食。

如果研究员们按照之前的客户结构和消费心态细分,并向那些有着“多重任务”的客户询问应该改进奶昔的哪些特性时,得到的却是一个“四不像”的答案,根本满足不了任何客户的需求。

由于用户在人生不同的阶段要完成的任务不同,在不同的年龄和时段,生活和工作情境中会拥有不同的产品,而不是仅仅拥有一个和瑞士军刀一样多功能的产品。——除非这个“全能型”产品能够兼具各种功能而不以牺牲功能性、简洁性和方便性为代价。

不幸的是,很多公司都在努力把竞争对手的特色功能强加到自己的产品上,生产全能型的产品。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行业又会变成无差别的完全竞争市场,这些“全能型”产品最终无法帮助人们完成任何工作。

所以,光有用户细分还不够,还需要进入到用户借助产品来完成某项“任务”的情境中,映射到客户的生活体验当中去。按照客户的任务需求进行市场细分,才能解决市场推广中品牌管理和产品定位的重大挑战。

初创品牌如果不按照用户“需要完成的工作”来细分市场,而是仅仅按照产品属性和用户属性来进行划分的话,势必是自取灭亡。为破坏性创新选择立足点,意味着你的产品要与你未来的用户(或客户)需要完成的特定工作紧密相关。

推荐阅读《创新者的解答》第三章:客户希望购买什么样的产品 

漩涡@营创实验室




    关注 营创实验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