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知识经济竞争力

 

当内容的狂欢盖过介质更迭的风头,全社会集体主义的欢乐、焦虑和愿景被涂抹的有点令人晕眩。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最...



当内容的狂欢盖过介质更迭的风头,全社会集体主义的欢乐、焦虑和愿景被涂抹的有点令人晕眩。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最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一个新的“元年”诞生,2017年有人称为“中国互联网知识经济元年”。随着自媒体力量释放,知识突然成了人们谈论和关注的焦点,收费知识产品、知识服务、知识电商……等等话题,开启了一波新的时代浪潮。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的渐渐消退,海量信息和数据的背后,知识的价值逐渐凸显,各种新形态知识产品与服务相继涌现,互联网从“流量逻辑”开始探讨“价值逻辑”。在新一轮认知革命的浪潮下,消费者开始追求审美升级、文化消费升级,人们开始愿意为海量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付费。

资讯(data and information)不等于知识 (knowledge)

作为消费者,我们或许不是在为 “知识”付费,而是在付费购买“资讯(data and information)”产品或“资讯”服务。如果把“知识(knowledge )”比作一个产品,那么我们用金钱价格、时间、社交货币等互联网经济计量单位买到的“资讯(data and information)”只是别人生产的“半成品”,即便如iPhone手机、优衣库服装、可口可乐等接近完美的产品,也只有在我们亲身使用、穿搭、品尝以后,才能是属于自己体验后而拥有的“产品”。有价值的“资讯”可以拿来售卖,但是可以转化为竞争力的“知识”却很难通过交易获得。
什么是知识?知识是可以被贩售的吗?

现在很多人觉得知识可以贩卖,可以很容易就变现,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知识?什么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和事物,包括人类自身实践体验而后“内化”(Internalization )的学习理解和能力积累,它包括事实、信息,资讯等等的深度理解和观察,洞察能力,以及在学习,实践,和体验过程中获得的技能和应用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也可以阐述为具备更快速解决问题或创造价值的能力。

从2016年付费知识平台“分答”火爆以后,知乎Live、喜马拉雅“123知识狂欢节”等雨后春笋般涌出,一如最近同样很火的共享单车。很多人高调在互联网平台宣称卖“知识”,其实这些所谓的“知识”更多的是“信息”(information)或“数据”(data),而不是真正的知识(knowledge )。现代营销学的奠基人之一、《哈佛商业评论》前主编西奥多·莱维特也曾表示:“最宝贵的知识既无法传授,也很难进行表面传递,我们所学到的每一件事并非都是有意识的结果。”
知识是深度理解并内化实践的能力,

知识的取得是动态学习过程的积累。

知识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知识真的是可以被贩售的吗?真的是可以通过静态的学习取得的吗?即使拥有知识也不代表就拥有竞争力。只有你本身去理解并实践验证、体验,然后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资讯泛滥的时代,培养新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力,是现在企业和个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知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需要打破固有或惯性的思维,重新去思考资讯的组合可能性和洞察,甚至需要打破团队里面固有的思维去重新设计思考,创造。

比如说,生产一台照相机,以前可能更多考虑的是产品和设计,在新的时代要推翻旧的思维模式,先不要去想怎么设计,而是先去想人们为什么需要照相机?用照相机做什么?怎么使用它?何时会想使用它?比如人们喜欢自拍或者抓拍某一个瞬间然后分享,那么美颜和分享方便就会成为设计的主要考虑的因素。根据消费者使用洞察和需求思维设计出来的相机,肯定和原来固有的相机设计思维不一样,才能带给消费者创新的功能,体验,和惊喜。
知识像一个球,它永远不断在滚动,在进化之中。

在传统的企业理论里,公司的竞争力是可以通过招募人才取得的,但是在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时代,很多能力是没有办法从外面的人才招募或挖角买来,包括对消费者的学习理解及预测,和对趋势和跨界创新的洞察力;这样的隐形的能力,都可以算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而这种知识是无法被分享或贩售的。现在的企业,组织,甚至个人,需要更多更快的学习并拥抱新的技能,并将资讯转化为可以持续“内部化”和“成长”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公司内部怎么去培养员工够快速学习的能力,深入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跨界整合学习的能力,同时必须创造快速学习、快速运用,快速实践和理解,快速反馈再学习,进而再应用的动态知识应用能力,形成一个可持续成长而进化的动态知识生态环境,创造所谓的隐形知识竞争能力。我们对事物固有的认知需要转换,已有的知识也要结合新时代的洞察和改变而有所调整。知识像一个球,它永远不断在滚动,在进化之中!

知识,如何转化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人们可以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但是真正的竞争力单单拥有知识是不够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跳槽,总觉得自己在某一个单位做了两三年就认为自己很专业,很牛了,轻言创业,去做一个主编或者成立一个自媒体,创业公司之类的,想要贩售所谓的“知识” 或IDEA点子……或者,很多人以为自己做了企业的高管就觉得自己很有知识和能力。

但是,他们真的有可持续的知识力和竞争力的吗?

做出来的产品或服务真的具备竞争力和识别度的吗?

还是只是把别人的东西用他自己的方式复述或包装一下,进行所谓的知识贩售,知识经济?
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的知识工作者或知识分子,

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并理解真正的“知识力”!

不管作为一个读者、听众,或分享者、创作者,要够具备有足够的高度和深度的理解力,以及判断能力——判断什么是资料?什么是资讯?什么是事实?什么是洞察?什么是知识?

现在这个环境,为什么很多人很浮躁地去做很多事情?或许是因为很多读者和听众缺乏深度思考,判断,和鉴赏的能力,真正美好的事物,是需要知识和经历、经验的沉淀和积累而成的。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很多事情一定要去做,经历无数次的成功和失败,不断地优化和改善,提升进化,它才可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力和竞争力。

如果只是浅显地复制和模仿,就永远不可能理解和应用,只是在人云亦云的复述或模仿一些别人讲过的话,走过的路。
每个知识从业者都需要终身学习提升自己的“滚动的知识力”。

从“滚动知识力”实践“知识经济”的价值。

这种技能包括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思考问题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或创新方案的方式,进行决策判断的能力,以及推动行动,实践,和再实践的能力。

这些措隐形技能通常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而非一时一日之功。

具备滚动知识力的人才,能够迅速、高效的将“知识力”转化为“实践力”而取得不断优化的成果,从“滚动知识力”不断进化,提升,真正推动实践“知识经济”的价值。

“如何才能获得隐形技能呢?有意识地观察你所在组织的专家的工作方式,并向他们学习。最佳学习方式是“OPPTY模式”:即观察(Observation)、实践(Practice)、合作并共同解决问题(Partner and JointProblem Solving),以及承担责任(Taking Responsibility)。

观察包括模仿专家并系统地分析对方做过的事。实践意味着在监督和指导下,尝试模仿某位专家特定的行为或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合作和共同解决问题指的是与专家一起积极分析并解决问题。

最后,当你准备就绪,就可以承担专家的一部分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你要用心回顾专家的经验,尽可能消化、掌握要点。”

--- 截取自《哈佛商业评论》:“从最聪明的人身上汲取聪明,这就是最大的捷径“ 

我们天生是不具备知识和很多能力的,只能靠后期的学习和实践。不论如今的资讯或数据获取,或者智能分析技术多么先进,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依然高度依赖人类本身自身学习内化的智慧,累积知识和技能,而获取这种技能最快的途径之一,是从真正拥有知识力和实践力的专家或经验丰富者那里习得。

仔细观察,我们身边有很多在各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很优秀的“知识实践者”,如果我们能学会观察、实践、并与专家实践者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独立承担责任,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快积累知识实践力的经验曲线;透过实践和学习,更快取得学习的经验曲线,然后再把这些东西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实践竞争力
动态隐形的新知识力(The NewKnowledge Competency of Dynamic Invisibility )

互联网的竞争生态,知识力是动态隐形的,竞争力也是动态隐形的。

真正的“知识”和“知识经济竞争力”,需要长期积累培养。

在互联网竞争的社会,知识力是动态隐形的,竞争力是动态隐形的,需要靠实践、内化、学习才能持续拥有并在创造的。知识和竞争力不是看一篇文章、买了一条知识、参加一个论坛就突然懂了,突然就变专家了。现在人们在学习一项知识或看待一件事物时,常不自觉陷于表面的理解或观察,好像感觉在互联网时代,什么东西很快都可以学到,很快买到,这是不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在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思考、消化、理解、沉淀和内化。不要浅尝辄止!真正的知识和竞争力是需要长期积累培养的。

市场每天都在变化,消费者每天都在变化,数字技术在变化、创新也在变化,如果没有持续的学习和内化能力,就会沦为技术和知识的奴隶,缺乏洞察、缺乏创意,做出一些空洞无物,人云亦云的东西。只有经历生产过程,才能深入地理解并体验产品;“知识产品”也是如此,我们买到的“资讯产品或服务”只是半成品,只有我们付出深入学习和实践的努力之后,它才能变成属于自己的成品。作为知识消费者,深入理解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并自己介入这个生产过程实践体验,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识力,并享受知识经济带来的收获。
“知识经济” 最终必须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或更好地创造新的价值(创新)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知识经济”与“知识工作者”。

在1992年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他进一步提出,知识从存在变成了实干,从个人利益变成了公共利益,并预见性地提出“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

在这波所谓“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浪潮里,对于互联网给知识带来的未来可能性,还在启蒙发芽阶段,我们可能只是才刚进入一个互联网上基于资讯提供的服务经济,也就是互联网的“资讯经济”

“知识经济”最终必须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或更好地创造新的价值(创新)。从“资讯经济”到“知识经济”的互联网动态生态里,最大的机遇与挑战,在“个人”(知识实践者)手上,不在平台,也不在互联网的玩家手里。



吴品慧(Jalin Wu)

资深品牌营销国际人


    关注 中国广告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