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手记】大山深处有人家!

 

大概是心中装着事,早早的醒来,便没有了睡意,敲下这段文字。x0a山一程,水一程,大山深处便是情。风一更,“雪”一更,继续前行不会停!...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往期热文

夕阳下,“土坯房”的残影

从被扶到帮扶,切身感受教育扶贫的力量


教育扶贫

教育扶贫走访

  • 林深炊烟处,自有人家在。
  • 道艰路且长,美景记心间
大山深处有人家
――扶贫走访手记


当冬日的暖阳照遍大汾的每一片山林时,我们不断地爬山,涉水,登高望远。不断地前进,走访,领略风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栋房子会出现在哪里?只知道,在当地同事的向导下,不断地爬山,不断地前行,走过一段段山路,回头看时,惊奇地发现原来走过的都是风景。



连日的走访下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大汾的山高路陡,贫困学子们的上学不易。当我不断地在朋友圈里晒出照片时,圈内也连续不断地有人向我抛来问题。他们当中有赞扬的声音,也有质疑的疑虑:“这是真的吗?怎么现在,还有人住在如此偏僻的地方!”



然而,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而且我所表达的,所选取的素材角度,远不及原生态的那般美丽,楚楚动人。我从小也是在山里长大,原本大山对我并不陌生,可以说有一种熟悉感。可当我走进现实版的“桃花源”,聆听鸡鸣狗吠的天籁之音时,我却恍然发现,原来自己眼里的山,心中的山,都已不再是山的模样。



对于如此偏僻的大山,我不是没有见过。走访的路上,我也和同事闲谈道:“这样山的地方,这样曲径通幽,荆棘密布的山路,我还是上山砍柴、放牛走过!”当然期间,还有更多的老师则是感触说:“我们是进山来看风景的!,这样的地方,绝对是第一次走!”



的确,当我们走进大山,面对环滁皆山也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大山深处的风土人情,领略到了大山深处里最美的风景。

走访过程中,遇到一户人家。我们去的时候,天已经快黑了,这时候这户家里的主人正好做事回家,我们就跟着他上了山。从公路到他家需要翻越几座山岭,走过很长一段山路。最为惊险的是,还要走过一段只能容下单脚同行的泥泞的还被牲畜踩踏的松松垮垮的田埂。要是稍不留神,准会跌进那泥潭里,同它来个亲密的接触。



走过之后,我们暗暗庆幸,幸好这几天是大晴天,同时也在担忧:“像现在天晴还好,遇到下雨这样的路可怎么走?”

可这里的孩子们,确坚持了下来。他们每天至少都要走个来回,当我问小孩的时候,他轻松地告诉我们说:“他可以跑着跳着走过这段路!”不禁,他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又强大起来。



上山容易,下山难。等到下山的时候,天早已黑了。我们借着手机微弱的灯光,披着月光,在山里凝重的露水中跌跌撞撞地摸索着下了山。当走到公路时,我们都还在回想,自己是如何走下来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段路。对于土生土长在这里的居民来说,早已不知道走过多少个来回?他们世代生活在此,路的样子早已在他们的心底里扎下了根。



然而也正是这条扎根在他们心底的路,阻断了他们发展。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问,那他们为什么不搬走呢?的确,他们有选择的机会。我相信党和政府也会给予他们扶持。但是,他们心中有乡愁,他们世代居住在此,早已习惯了这山高路陡,落叶归根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家”的模样早已装进了心里。



同样的,我也没有想过他们一定要搬离大山,只是在想:如何才能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让他们得到最基本的保障。虽然我不能帮上什么忙,但我清楚的知道,不是他们散养的那些鸡鸭狗牛,家禽牲畜就能改变他们贫困的现状。既然老一辈的人无法改变,希望则寄托在孩子们的身上。既然,老一辈的人不愿意不离开大山,那孩子们呢?



然而,我想:读书,知识改变命运便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当然,教育扶贫便是当前保障他们顺利上学的保护伞。未来的路的还很长,孩子们肩上的责任还很重,未来如何选择,只有靠他们自己去改变。



山一程,水一程,大山深处便是情。风一更,“雪”一更,继续前行不能停!(20171221书于大汾中心小学)
作者简介

邱良清,笔名桃李年华。江西遂川双桥人,小学语文教师。闲暇时喜欢归于笔尖,记录生活的点滴。尤其爱写散文随笔,故乡的山水,风土,人情都为常叙的对象。文章散见于《江西教育》、《吉安教育》、《井冈教育》、《四川人文》、《今日遂川报》等报刊媒体,参加教育类各项征文大赛屡次获奖,累计公开发表文字十余万。



点击下方“二维码”可赞赏哦!


持有苹果手机的读者,如果你也想支持一下笔者,欢迎点击识别扫描上图二维码,感谢您的鼓励!




    关注 桃李年华育桃李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