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念三宝经》开示(14)

 

释本文(14)接下来,我们谈法宝。法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教正法,另一个是证正...

释本文(14)
接下来,我们谈法宝。

法可以分为两种,一个是教正法,另一个是证正法。教正法指的是佛所说的这些经典,即佛语,如《心经》等。佛语不一定是佛亲口宣说。也就是,教正法又可以分为三项,第一个是直接由佛陀亲口所宣说之法,第二个是透由佛陀的加持而宣说之法,如《心经》的内涵是透过佛的加持力,由舍利弗跟观世音菩萨彼此之间作互相问答,而呈现出的。《心经》当中所说的这些内涵,就是透过佛的加持力而说的佛语。《心经》(藏本)中,佛讲的话很少,只有在舍利弗跟观世音菩萨的问答之后,佛才说「如是,如是」。就有点像在今天的法会中,若我不太会讲说,我跟翻译者说:「你把它讲完」。翻译者就照着我的方式说法,在翻译者说完时,我就说:「是这样的,是这样的」。1第三种叫随许。经典的一开头不是有「如是我闻」,或结尾「欢喜赞叹」等,就是随许。佛陀允许阿难尊者可以把它传诵出去。

佛语又可以分为十二分教、三藏。三藏指的是经藏、律藏、论藏,或者可以区分为大乘及小乘的佛语。在大乘中,又可以分为共同的及不共的,所谓共同的指的是波罗蜜多乘,不共的指的是密咒乘。

有人认为密乘与外道的修持有很多相似之处。事实上,密乘修行与外道的修行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修习者必须是在菩提心的摄持之下去做密乘的修持。其次,在观修本尊之前,必须要对空性有所体悟或有所了解。而后,观想这个本尊是与空性无二无别的。也就是,一个要实修密乘的实修者来说,他在观修本尊之前,他自己必须先去观察空性,要对空性有所体悟。举例来说,假设现在所要观修的本尊是度母,在做度母这个本尊的观修之前,我们必须修习空性,而后将这个空性观为本尊。因此,外道的修行方法与佛教徒修密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对于外道跟内道的修持方法的差异,我只是大略的说明。

证正法指的是灭谛及道谛。也就是说,在听闻了佛法之后,去思惟、实修,而后在自己相续当中生起灭谛及道谛。
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
关于「初善、中善、后善」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之一是结合三学而说,即初善指的是增上戒学,中善指的是增上定学,后善指的是增上慧学。
妙义
「妙义」指的是佛陀开示的二谛—世俗谛及胜义谛。「妙义」是说佛陀所开示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关键。佛陀所开示的是哪些内容?我们不想要苦,但是什么是苦呢?对此,佛陀就说了苦谛。我们不想要苦,就要断除苦的因。苦的因是什么呢?对此,佛陀开示集谛。我们不想要的这个苦,到底能不能灭除?能灭除。对此,佛陀开示了灭谛。我想要得到灭除苦的这个灭谛之果,我要依循什么方法呢?靠的是道谛。总之,对佛陀所开示的法,或对妙义的解释,可以从四谛或二谛的方向去理解。(未完待续)

1很久以前,我在美国之时,有人去请我去讲《心经》。那时候,现场有一位藏译英的翻译。这个翻译者的能力比我还要好,他的英文也很厉害,藏文更不必提,因为他是藏人。我觉得我对《心经》的内容准备的不是很好,所以我就请这个翻译者自己讲。就很像《心经》中的那个现场,在舍利弗尊者与观世音菩萨在对话完之后,佛陀说「如是如是」一样,在他讲完之后,我也就在会后说:「你说的都对,对、对、对!」。


    关注 闻思修三学讲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