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女生自杀事件,到82年生的金智英:我为什么说你“其实是自由的”

 

谁说人要对自己狠一点?...







微微:

前几天的北大,女生自杀事件,轰动全网。

很多人在后台@李松蔚 ,要求他分析下PUA。这让他意识到,很多人对「操控说」有一种迷信。

他写了一篇短文,讲了讲他作为心理学家,的看法。结果文章一发出,就吸引了10w+阅读,3k+点赞。评论区争议很大,有人赞同,有人怒怼。

对此,今天,李老师首次作出回应。聊了聊他到底为什么要说,「你当然是自由的」。



前几天针对北大,女生自杀事件,发了篇文章。

原文如下:

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切打着「科普」名义的传播,都有可能在加重妖魔化的、惶惶不安的氛围。本来不想再增加噪音,但后台不断收到留言,要求我分析精神控制术、gaslighting,以及那个男生是否有人格,障碍的诊断。这让我意识到,我们还是难以,摆脱那些对于「操控」的迷信。仿佛必须要让一切得到,合理的解释,必须借助某种权威,的解释或诊断,才能帮人获得自由。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前几天对一条留言的回复
我们事实上不需要任何诊断,不需要任何复杂的道理,我们也是自由的。当然是自由的。我们可以采取行动,行动的唯一依据,就是个人的意愿。太过执著于某种(于某种)科学的合理性,或道义上的合法性,执著于「他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算不算是操控?」,这种思考反而会让人迷失于错综复杂,的语言迷宫。要获得自由一点都不难,只需要常识教育就可以。而这件事里最需要,传播的不是科学,是常识。这些本应该人人皆知的常识,反而而是一直被主流教育忽略,甚至有意掩蔽的。这些常识是:1、我不舒服,就是不舒服。2、即使你有合理的解释,即使你证明我错了,即使我找不到反驳,我还是不舒服。3、即使你的证明,被很多人认可,被主流或权威认可,被所有人认可。即使我听不懂你说什么,我还是可以不舒服。我不一定要是对的,也不一定是健康/正常/善良的,不一定要被你认可,甚至都不一定被自己认可。我可能就是错了吧。但,我不舒服还是不舒服。4、我有权捍卫我的感受。只要不舒服,我就可以拒绝你。没有什么东西真的可以,控制我,只要我想叫停,我就可以叫停。只要我想离开,我随时都有权离开。现在就离开。5、离开的同时我,会感受到怀疑,会有指责,有挣扎。有巨大的声音警告我,做错了。这是我无法消灭的声音,但这声音也无法消灭我。我错了,我听着,我还是可以离开。6、尽量不要把自己当成弱者,去传播「精神控制」,什么「警惕人格障碍」。我们的每一次传播都会,为莫须有的自我疑虑增加能量。对方用的套路,不一定是pua,他也不一定是人格障碍。他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不舒服。只要你不舒服,你就可以离开。你试一试,没有什么能真的操控你。人有跟随感受的自由,舒服就做,不舒服就可以不做,这是「常识」。

有人对常识有疑问:人固然有权利图舒服,但会不会太不负责任了?

原文底下的一条热评
这个疑问很有代表性,值得多说几句。
我们一定「要忍受一定的不舒服」吗?


「要忍受一定的不舒服」,听起来很有道理。

但道理都跟特定的,语境有关。脱离了语境只谈道理,就变成刻舟求剑。

一个孩子喜欢玩耍,不喜欢上学,讲道理的人会说他,这样不对,如果放任这种感受,人就会堕落。

这话好像是对的。但孩子也是真的不舒服,「不舒服就可以拒绝」,这是常识。

常识是更接近原始的状态,更基础和更底层的东西。人跟随自己的感受,大概率可以趋利避害。



为什么说它是更基础的?

因为这是动物本能,是在漫长演化中,形成的保护机制。

过期的食物吃了肚子疼,就不要吃,再吃会损害你的健康,甚至有生命危险——肚子疼是在保护你。

跟随这种感受,你会有更大的概率活下来。

感受本身包含了生存,所必要的大量信息,比理智的处理速度更快。

理智要判断一种食物,是不是对身体有害,需要测算它的成分和剂量,需要生物化学知识,需要定量评估对生理功能,的影响……只有专家才弄得懂,大多数人弄不懂。

没关系,你总之有不舒服的感觉,身体的感受是直观的。



在一个危机四伏的环境里,需要快速且直观的反应。

每次都等理智,判断清楚再行动,这种人早被这种,环境淘汰了。

吃到不舒服的东西就不吃;

做着不舒服的事情就拒绝;

难受时对自己多照顾一点;

相处起来不舒服的人,就离远一些……

这些就是常识,不需要任何高深的道理,人人都可以快速使用。

身体最知道怎么样保护你。但这些本能的保护机制,现在反而需要,一遍遍地重申,因为有一种新的正确:

 

我们受了教育,学了道理,教导我们克服本能,走出「舒适区」,对自己狠一点。



这是什么语境下的策略呢?是在舒舒服服,可以慢速反应的时候。

就是说,等环境变好,有保障了,你已经足够安全,不必时刻紧绷的时候,就开始考虑更细致,更有谋略的反应,谋求安全之后更,长远的发展。

套用一句流行语,为了让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有危险的时候,人只要活着,等到安全了,人就想活得更有质量。

并非「应该」那样做,只是一种选择。
「活着」才是前提


为了更高的质量,可以选择无视身体的信号。

在没有健康负担的情况下,为了身材健美,哪怕疼痛也可以选择咬牙多,做几组运动;

医疗体系健全的情况下,有些药吃下去让,你更不舒服,但你选择相信医生的话,继续吃;

工作996很累,如果你判断自己,还年轻顶得住,为了未来你选择,多坚持一段;

严厉的老板让人不舒服,但你感觉他最多也,就是骂骂你,你选择多跟他,待一段时间学点东西……

这些选择都是在克服本能,为了更大的好处。

 

而这一切的好,都要以「活着」为前提。

 

只有你活得安全,稳定,没有威胁的时候,理智才会从容判断:本能的声音让我停下,但我要慢慢想一想……嗯,我估计没有问题,可以继续!



你看,这并不是适合,危险状态的策略。

两种策略对应,两种不同语境。讲了那么多道理,这一点不能忘。

危险的时候就跟随本能,不舒服了就跑。等确定安全以后,你再慢慢考虑要不要「忍受不舒服」。

人在和平时期才喜欢冒险。那些鼓吹「走出舒适区」的理论,没有讲出故事的全貌。

走出舒适区是反本能的,是冒险,并没有天然的正确性。它降低我们的反应效率,打开身体的屏障,增加暴露于风险的概率。

——当然有好处,让我们有机会做一个,不同寻常的选择,成为更高级或者不一样,的人。而不必遵循本能的声音——那声音是我们,为了保护自己,做出的「安全限定」

打破这个限定,可以跑更快,好处更多。就像限速60的公路,有人在没有摄像头的时候也,可能狂奔过80,但只是一次成功的,冒险而已。

冒险挺好,但它是个人的选择。



你可能会听别人劝:「假如你愿意,可以选择冒一点险」,这话听不听随便。

但如果他说的是:「你不应该顺着自己,你必须大胆一点!」,那就不要听。

冒险永远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必需品,它需要以安全为基础——这是关键。

哪怕最严厉的健身教练,也会让你根据,身体的感觉量力而行,不会叫你「什么疼痛都不要管」。

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再多忍耐一下?

一旦进入细节的探讨,当然就很复杂,因人因事而不同。但如果有什么简单结论,的话,就一句话——只有先保证自己活着,才有机会慢慢探讨。

记住这一点,就不会怀疑常识。
到底什么才是「精神控制」?
 
如果说世上真有什么「精神控制」,方法不外乎,就是对一个人感受的,真实性,或是合理性,进行全盘否定:

你不应该这样感受,或者你不该沉溺,于你的感受。

你应该这么做,应该那么做,走出舒适区才是更好的你;

妈妈就应该多付出一点,爸爸就应该多赚一点钱,孩子应该是努力学习的,工作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



你觉得很痛苦?

不不,你必须忍受痛苦,痛苦是你进步的阶梯……

最有迷惑性的是,这些说法有时是对的。公正地说,它们有可能是对的,有可能同时也是安全的,但不一定总是。

 

它们「不一定」安全,这就够了。



这样的态度有其冒险性。

如果我请你不要相信自己,的本能,「相信我,我知道怎么对你好!」,无论我是不是真的知道,让你放弃自己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而冒险是在安全,稳定,没有特别大的危险,可以从容选择的语境里,才适用的策略。

是不是用这种策略,取决于你在哪里。

在相对安全的环境,当然没有问题。我也喜欢思维上的挑战,问自己「你感受到的都是真的吗」。

我怀疑自己的一切,怀疑头脑里建构的,整个世界都是假的——这叫「颠覆」——很过瘾,它让我头脑变得更灵活。

但这种时候我坐在沙发上,刚吃完饭,手边有一杯茶,天气又舒服。让我觉得陷入,一会儿虚无也没关系。

如果不是这样,如果我身处险境,周身疼痛,我就不会再这么想,不再质疑感受的真实。我只会遵从本能,转身就跑。



当然,健身房里的疼痛除外,教练说:「痛都是你想出来的!你只要不想就不会痛!」听上去非常精神控制,但我也愿意听一听,因为知道随时可以停下。

划重点——随时可以停下。

所以我一直在说自由,自由,自由:停下的自由,随心所欲的自由。

「自由」的意思就是你可以停下,也可以不停。

但如果有声音告诉你:「你不应该停,因为你没有这样的自由!」,你就要警惕了。

这个声音可能对你好,也可能毁了你。

是不是真的好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没法确定它好不好。

而只要你没法确定,它就是有风险的。那你就不如停下来,先把自己保护好。

活着是一切的前提。
-End-
 作者:李松蔚
版式:无尾
图片:《82年生的金智英》
 - 猜你想看 - 







给文章点个「在看」

↘↘


    关注 Momself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