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园  人在草木中

 

文/黄静芬人在草木中,无非一盏茶。有灵山,有秀木,有好水,人这一盏茶氤氲天地间,呈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暗香浮动之态,就是绝好人生了...



↗点击上方蓝字 静芬茶馆 轻松关注。

人在草木中
黄静芬


立夏这日,驱车至安溪感德。感德在连绵不绝暴雨中,路蜿蜒,山苍翠,水旖旎。

抵达感德,搁下行装,立马撑一把小花伞,以闲静之心,踱步在这个千年茶叶古镇上。雨声时而沙沙如春蚕食叶,时而哗哗似小河流泉,时而发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好听脆响。不一会儿,就湿了鞋,湿了袜,湿了衣裳。不一会儿,就闻到茶香了——铁观音醇厚鲜爽的茶香味儿穿透重重雨帘,“润物细无声”似的扑鼻而来,仿若兰花幽香,若有,似无。

无法抗拒口舌生津,嗜茶之瘾不由分说被唤起,便收了伞,随意择沿街一家茶店走进去。好客的店主见我进门,笑意盈盈地招呼我在茶桌前落座,随即烫壶、置茶、温杯、高冲、低泡……不消片刻功夫,一盏清澈金亮的铁观音茶汤就摆在我面前。

我一盏接一盏仔细品,店主一泡接一泡麻利泡。店主说,感德铁观音茶香高而悠长,有“一泡是汤,二泡是茶,三泡四泡是精华,五泡六泡有余香,七泡八泡还是茶”之美誉。店主说,被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授予“中国茶叶第一镇”的感德,家家户户种茶、采茶、制茶、卖茶,每逢茶叶收获季节,每天涌入感德的“淘茶客”超过6万人。

哦,我不是“淘茶客”,我是感德的匆匆过客。我到感德,是想领略元朝散曲家张客久“媚春光草草花花,惹风声盼盼茶茶”之山野情怀,感受明初诗人杨基“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之快活心意。



与店主坐而论茶。店主说,以心饮茶,方能饮出茶的清意来。我则说,中唐时期江南高僧皎然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的“茶道”精神,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悠然里,和静中,饮到茶醉,谈至韵长,方告别店主,回转住宿宾馆。一夜辗转床上,茶香在唇舌间流转,听窗外雨声或淅淅沥沥,或滂沱瓢泼,想像无风时,雨线笔直,宛若坚毅电线杆,有风穿掠时,雨线便斜,宛若树枝随风摇曳,竟无眠。

次日晨起,去茶山兜转。现今的感德茶山,有近5.8万亩规模。一座一座青碧茶山,种植一圈一圈黛绿茶树。茶山就像古树的苍老年轮,一圈一圈从山底向山上蔓延而去,十分好看,异常壮观。

每日上午10点至下午2点,是采茶青最好时段,因为茶青上露水已被日照挥发尽,这时采的茶青做出的茶叶味道最好。然而,立夏第二日的雨,仍然时急时缓,我没看到满山采茶女在太阳底下劳作的美丽倩影,我看到七八位身披塑料薄膜雨衣头戴黄斗笠的采茶工,他们一边用闽南语快活地拉呱着,一边双手不停地采茶着。

我拿起装茶青的背篓,虚心请教采茶工。他们告诉我,最好的茶青是可以看到三片嫩叶,因而要采顶尖的三片嫩叶,采时要做到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余叶和老梗。急补了采茶青的粗浅知识后,我有模有样采起茶青来。



感德的茶树,推广矮化栽培,因此一株株茶树并没有树的伟岸身姿,而像一株株长势良好的水叶菜,尤其像农家自己种植的肥硕空心菜。因而,采茶青不是猫着腰采,而是蹲着采。采了一会儿,我便腰酸腿麻,只好宣告放弃此项辛苦劳作。我站起身来,伸展腰肢,将一片经雨水充分浸润的茶青放进嘴里咀嚼,顷刻,口腔里弥散开微苦、微涩却又余甘绵长的滋味,这滋味,使我因缺乏睡眠而有些疲累的精神情不自禁一振。我微笑起来,极目远眺,看见远处山峦在云遮雾绕中,在白白茫茫绵延无尽里,一团一团深绿山尖若隐若现,瑶池仙境一样。

下午,雨终于停歇,薄薄阳光出现。感德家家门前晒茶青的水泥坪上,便争分夺秒平摊一层茶青,茶青在阳光下泛着绿光,每一片嫩叶微卷,这摊晒茶青的坪就像一块方方正正柔软绿毯一样。走过每一户门前,“来泡茶啊”的热情招呼声不绝于耳。每一个制茶坊都在开工制茶,“音韵有起”、“音韵有显”的茶香从茶坊争先恐后飘逸出,汇集一起,活泼孩童串门似的到处流动,把这个大山围绕的小镇熏染得仿佛打碎了无数个香水瓶一样——雨后的清新空气混合进馥郁的观音香,入肺入心,好闻极了。

一向以来,我爱茶,但不甚了解茶。我仅知道铁观音是闽南乌龙茶中的佳品,因“身骨沉重如铁,形美似观音”而得名。我仅知道茶叶的制成,要经过凉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和包揉,使茶叶卷缩成颗粒后进行文火焙干,才能成为商品茶进入流通领域,以供爱茶者细斟慢饮。我仅知道感德的久负盛名,是缘于历经千年种植和流传,已成为“茶园管理最精细、制作工艺最精湛,科学种茶最普及、制茶技术最多、茶叶交易市场最活跃”的铁观音名镇。



在感德,茶是一门精深学问,每一位感德人都是渊博的茶专家。感德人会说,要“看天做青”和“看青做青”。感德人会说,在传承传统做青的基础上,他们创新出了“消青”、“回青”、“脱青”等做青方法。感德人会说,他们努力推广茶叶分层采摘,提高茶枞活力、青叶活性;努力推广应用空调做青技术,破解靠天做青难题;努力推广“带状退茶还林”模式,种植生态树,构建茶园防护林网,梯梗种植黄花菜,改善茶园生态环境……

在感德,无处不在的茶香,无处不在的茶韵,无处不在的茶精神,蕴藏在自宋代感德地名就被冠以“以德感化”的寓意里;蕴藏在南宋爱国诗人谢枋得被尊为“茶王公”的供奉里;蕴藏在医神保生大帝吴真人的出生地里;蕴藏在有500多年历史的“祈茶福”仪式的庄严里;蕴藏在有400多年历史的龙通土楼的精美里;蕴藏在一代传承一代的茶歌茶谚的动人里……

立夏这日,驱车至安溪感德。置身青山绿水间,流连醇厚茶香中,徜徉宁静闲适里,我确确实实感悟到,所谓“茶”,这个发音简单的汉字,体现的是“人在草木中”之意。人在草木中,无非一盏茶。有灵山,有秀木,有好水,人这一盏茶氤氲天地间,呈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暗香浮动之态,就是绝好人生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文章刊发于《福建文学》2011年9月,获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文学》杂志社主办的“感德情·茶乡美”全国有奖征文二等奖,收入黄静芬散文集《青山看不厌》。)



黄静芬,媒体人,厦门市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作品入选多种选本,入选苏教版中学课外阅读教材,成为多家名校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多次获得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厦门市优秀文学作品奖等多种文学奖以及各级各类报纸副刊作品奖,著有诗集《午夜的昙》《穿越我身体的花香》,散文集《青山看不厌》,纪实文学《新男女关系》,报告文学《中洲造园记》(合著),现居厦门。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您的到来,让我们看到彼此……


    关注 静芬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