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熟悉感”如何忽悠我们?

 

Q&A141118  问:“熟悉感”如何忽悠我们?  答: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那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



Q&A141118

问:“熟悉感”如何忽悠我们?

答: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那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但无论如何又想不起何时经验过。有时候,人们会把这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归咎于“曾经梦到过”;有时候有把它当作是“缘分”的征兆。

从心理学角度,人们对曾经经验的往事,或者能通过记忆提取线索将其完整地再现出来,这被称为“回忆”(recollection);或者不能提取细节,而只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被称为“熟悉”(familiarity)。人们的再认记忆包含了这两种不同的提取加工过程:记得或知道。

其实,无论是“记得”还是“知道”,都源于人们的经验:或者直接经验,即经历的往事;或者间接经验,来自阅读、观察或者想像。如果人们有足够的提取线索或细节帮助人们回忆往事,那么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甄别“记得”的到底是什么,来自经历,或者想像,还是阅读或他人的讲述。这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困惑。但如果人们失去了记忆提取的线索或足够的细节,只能根据情境的某些因素触发熟悉感,那么人们就无法分辨熟悉感到底源于什么

由于人们会自动地对这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进行归因。在人类绝大多数经验里,“熟悉”源于经历,所以,人们会倾向于将熟悉感归因为有所经历,这时就会出现“错误记忆”(false memory),把并非源于经历的记忆混淆为经历的往事,例如,“想像膨胀”(imagination inflation)现象就是误将经常想像的场景当作是经历过的往事。(可参考:Q&A140114《记忆告诉我们的一定是事实吗?》

另一种情形下,人们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熟悉”,但又从记忆里提取不出任何有效的线索来甄别到底是经历还是其他经验,这时人们就可能将其归因为曾经梦到过,因为梦到过的情节人们会感到熟悉,但又并非经历的往事。大多数人报告曾经出现过这种曾经梦到过从未到过的地方的经验,似乎梦有神奇的预测功能,其实这也不过是对熟悉感的错误归因而导致。(可参考:Q&A140320《关于“梦”的真相是什么?》

还有一种误导人的熟悉感归因发生在爱情乍现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见到某陌生人产生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而你又分明不记得此前曾经与其有过什么交道,似乎冥冥中注定就有这么一个人要与你相逢,并且使你怦然心跳。生活中常常把这种因熟悉感而产生的“一见钟情”归咎为“缘分”,但事实上这种熟悉感更可能来自童年经历中对异性父母的记忆;或者青春期时憧憬了无数次的爱情想像。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把前者称为“阿尼玛”(anima)或“阿尼姆斯”(animus),关于爱情对象的原型形象(archetypal image)。其实,现代心理学并不支持精神分析的复杂解释,所谓“缘分天注定”不过是熟悉感归因的一种现象,没有特别的意义

概言之,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不过源于多元的经验,而人们却试图将其归因解释为来自经历的往事(错误记忆);或者梦境;或者缘分。

2014-11-18

--------------------------------------------

PsyEyes从11月起启用新的心理学问答备份地址,添加QQ:1274866349,每天公号推送的原创心理学问答将同步在此备份地址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心理学问答原备份地址,可查询往日发布过的心理学问答。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