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为什么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成年后反而玩世不恭?

 

Q&A141124  问:为什么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成年后反而玩世不恭?  答:在生活中不难形成类似的经验:身边...



Q&A141124

问:为什么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成年后反而玩世不恭?

答:在生活中不难形成类似的经验:身边一些愤世嫉俗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数年后却变得玩世不恭起来。而那些年轻时不如他激愤的人群,却也不像他那样的游戏人生。虽然从心理学专业研究的角度,尚缺乏对这种经验的实证研究,但却能够对这种现象给予解释。

首先,“愤世嫉俗”作为一种社会态度,带有强烈的批评和不认同社会现实或现状的意蕴;愤世嫉俗的人通常对社会现实或现状感到不满、失望,进而持强烈的批评立场。态度的强烈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失望,以及批评、杯葛对个体很重要。我们很难设想一个不关心社会现实的人会愤世嫉俗。

当一个年轻人怀着对社会激愤的态度进入职场,他将更可能对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潜规则”而感到愤懑。但当他杯葛和批判的那些社会阴暗面事实上已经成为普适的通行“规则”,他自己也不得不妥协以及遵循这些“潜规则”时,相比于其他不那么激愤,或不难么关心社会问题的人来说,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更容易感受到态度和行为不一致带来的冲突和失调

而根据社会心理学里的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预测,当一个人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他会感受到冲突和失调,因此,他必须解释或解决这种冲突。如果他能够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行为和态度背道而驰,那么他就不必为此而感到纠结;而如果他不能合理地解释自己的行为,他就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的态度以适应行为。

同时,相对那些对社会现实和现状持温和反对态度的人来说,愤世嫉俗的年轻人更可能在感受到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改变态度。因为产生认知失调的前提之一,当事人持有的态度必须要足够强烈,或对自己相当重要。温和的以及不重要的态度,不容易在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发生失调。愤世嫉俗的年轻人对社会的强烈批判态度对自己很重要,因此当他们面对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而不得不妥协时,态度也就很容易发生改变,以减少或消弭行为态度不一致所带来的不适感。

这种从态度的一端,转变为相对另一端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鲜见。理想主义特质的人群,在理想破灭之后,也很可能蹈向理想的对立面;从“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到“满眼都是沙子”。有时候,在爱情关系中,最激烈深情也很容易蜕变成最冷漠的无情。

在群体层面上,这种现象也很容易观察到。例如,半个多世纪前最高调反对极权和腐败政府的政党,现时代蜕变成最深重的极权和腐败集团;又或者,当初高调反传统“批孔”的革命组织,如今蜕变成高调“拥孔”来为极权合法性辩护的利益集团。

概而言之,这种从愤世嫉俗到玩世不恭现象一般具备如下特征:

1、一开始是强烈的反对态度,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对一粒沙子都不能容忍。无论这种态度是对社会现实的阴暗面,还是爱情中的功利主义,抑或是政治上的极端主义。

2、接下来却又不得不妥协、承受或遵循所强烈反对的那些因素,例如,不得不遵循社会现实中的某些“潜规则”;不得不面对爱人功利主义的一面;或者掌握权力后经不起权力的诱惑,等等。

3、无论是什么原因,实际的行为和激烈的反对态度之间会形成巨大的反差,导致个体或组织体验到行为态度冲突带来到强烈失调和不适。为了解释和解决这种失调,个体或者组织都必须要把行为态度不一致“合理化”。

4、如果行为是自己“选择”,而不是受着他人的胁迫,就不能将行为态度的冲突归咎于外力的因素而保持态度的不变;剩下的唯一解决之道就是改变态度,并且合理化这种改变。因为之前的态度表现得很极端,所以改变后的态度以及为改变后的态度的辩护也倾向于用极端的方式来“对冲”。

2014-11-24

--------------------------------------------

PsyEyes从11月起启用新的心理学问答备份地址,添加QQ:1274866349,每天公号推送的原创心理学问答将同步在此备份地址更新。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访问心理学问答原备份地址,可查询往日发布过的心理学问答。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