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第一回展”座谈会精彩摘要(上)

 

编者按:2016年4月23日,“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第一回展”在现实空间举办,并举办了同名学术座谈会。参...





嘉宾在现实空间前合影

编者按


2016年4月23日,“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第一回展”在现实空间举办,并举办了同名学术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参展艺术家、美术馆馆长、画廊负责人以及其他特邀的研讨嘉宾。大家围绕着“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这一话题,进行了严肃却又非常生动的探讨。

“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严格来说并非是一个严密的学术概念,而更是以《库艺术》为代表的众多当代艺术研究者的一个观察角度。这个话题既拒绝民粹性民族性的话语,也拒绝拿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来套中国艺术家鲜活的创作。艺术需要创造,而创造需要深厚的文化土壤。其实我们今天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正说明了在这两方面,中国当代艺术都还需要沉下心来好好的研究和挖掘。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也结合自己的创造实践,或谈体会,或理清概念,或善意提示。看得出每个艺术家对于这一问题的着眼点不尽相同,但也能感受到在差异化的表述背后,大家也在不断的凝聚力量,从文化共同体中汲取更多创造的自信和底气。

如果说“东方根性”不是一句玄虚的空洞话语,那么我们首先应该真诚的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少一些功利,少一些浮躁,在朴素而勇敢的面对生活和艺术的过程中,在孕育崭新艺术的痛苦踌躇中,可能那些曾经久远的智慧和感悟才会又一次与我们不期而遇。

精彩摘要





邱振中

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些年大家都在谈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希望做出真正有中国当代特色的艺术,跟西方当代艺术有一个差异性和独特的贡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就认为一定可以从书法中生长出一种中国自己独特的当代艺术。

我们所说的教养,所读的书,所经历的一切,毫无疑问就是在这个土地上发展起来的东西,作品就是这个冰山的尖角。
这个话可以说的很大,也可以很具体。最终,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问题。


戴光郁

职业艺术家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30年的时间里不断向西方学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发现这个文化转向必然涉及到不是回归,而是回溯。“回归”有可能是退回去,不能退回去,也不可能退回去。“回溯”是在精神源头里,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艺术创作上的一种底气,为原初的艺术语言生成提供最基础性的根本性的东西。东方根性真正切入进去是无穷无尽的,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也让我们很兴奋,有底气,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立得住脚。


郭志刚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
从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到秦代的陶器、铁器,到汉代的瓷器,感觉越来越软了,到现在农耕文明越来越脆弱化了,越来越没有过去合金青铜那样的质感和力度。

中国的文化之根是农耕文化,存在发展几千年,到今天铺天盖地的城市化进程,让大批的生于斯长于斯的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进行迁徙。那我们这个根包括姓氏种族会越来越碎片化或越来越软化。同时,文化可能就越来越像漂浮物一样没有了落脚点。

如果说今天东方根性还是建立在农耕文明上的话,我觉得就很落后了。因为今天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那我们东方的根在当代应该怎样去长,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康文峰

年代美术馆馆长
我们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在创作当中从东方的图式或者东方的材料,再挖到深层次的东方哲学精神里,看能不能提出一些对世界文明有意义的方式或者方法,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样式化的差异化的区别。

我们把这个视野可以再开放一些,这样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的去创作,让艺术回归到艺术本身。从集体或者意识形态回归到个体,不要过分的纠结和强调。我相信你是这个土壤里种下的种子,你自然而然就有这个土壤里的基因和元素。一强调就做作,就可能就还是有点不自信。


吴震寰

职业艺术家
就中国而言,根本不存在当代艺术这一说,只有在西方这个艺术体系下才讲当代艺术。像我们中国这么多年来古典艺术、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混杂在一块,古典绘画也认为自己是当代艺术,包括我们现在最前卫的所谓当代艺术家很多其实也是模仿学习西方。其实不论东西,“当代艺术”本身都是模糊的。所以很难讲。

回到一个根性的问题来讲,它不是简单的材料或者是哪种形式,或者哪种表达方式的问题。它还是骨子里面是什么。

首先要回到一个朴素的态度,把假的空的东西抛掉。本质上还是一个精神的、灵魂的,本我的问题,把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放下了,纯粹的,干净的做回自己,才有资格谈根性。


白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
其实每个艺术家个体是在思考这个问题的,但当真正坐下来讨论时又觉得意义不大。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恐怕我们面对更多的,是这个作品“被看到”。“看到”里面自然就会有两个对应的东西,一个是艺术家尝试赋于它的,一个是看的人对应这个形象来呼应出的。这个语言里面往往出现很多的差异,我们今天谈东方根性,其实是一个差异性的问题。西方其实不在乎你是不是“东方性”,他们在乎的是“差异性”。

西方看待问题偏向于“实”,东方的思维就是趋向于理解“空”。就像有人说这个瓷器造型真好,但他不理解正是因为艺术家的注意力放在了对“空”的领悟上,有形的东西就自然出现了。而对“空”的领悟则被理解为一种禅意,这种禅意即是一个人每天在做这件事情时的安定与饱满。也就是说在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方面,东方跟西方确实不太一样,这个不一样的角度是跟你的文化遗传有关。


樊州

职业艺术家
所谓根性就是要回归到一个源头,佛学里称之为自信,我们也可以换个思路称之为宇宙本体。就是天下万物山河、树木、人物都是由它生长出来。当知道这个之后,我在创作的时候,就体会到有一种力量接管了这个过程。

我们在创作时一般是靠我们的知识、学养、情感包括各种理念的积累。但是一旦接通这个力量以后,我们个体生命的知识、学养、情感都没有意义了,(它)已经超越了个体积累的状态。这个过程就会是一种洋洋洒洒、气象万千、非常轻松自在的状态。中国《易经》讲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这种状态就是在这种规律运作之下的过程。而且因为所有因素在此时此刻和彼时彼刻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出来的艺术作品就一定不会是雷同的。
(未完待续)

精彩现场





座谈会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更多精彩摘要,敬请关注下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库艺术)


——KUART——


《库艺术》微信平台,扫描二维码轻松关注,这里是最具学术性的艺术类专业自媒体平台;我们将定期为您推出最前沿艺术专题分析、最独立的艺术时事评论、最全面的艺术家动态、最深刻的个案解读,以及杂志精要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艺术动态。

欢迎您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

(1)点击屏幕右上角按钮,【查看公众账号】可关注我们;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众账号】中查找:kuyishu

(3)通过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东方根性的当代生长》丛书


    关注 库艺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