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不只是为了这次写景 ——以苏教版六下《广玉兰》为例

 

团队简介这是一个同研共进、携手前行的学习共同体。在教研组长陈李娟的组织、带领下,“一人一示范”“微课三人行”...

团队简介
这是一个同研共进、携手前行的学习共同体。在教研组长陈李娟的组织、带领下,“一人一示范”“微课三人行”“教育大家谈”等各种研讨活动常态化进行。

该组近一半成员是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他们凭借前沿的课程视野、扎实的教学技艺致力改革,率先垂范。在集体智慧的推动下,组员们的教学水平获得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船长》《爱之链》《草原》《石灰吟》等优秀课例在校级、区级进行了展示交流。除了打造“精品课堂”,该教研组紧跟时代的步伐,开展了“微课三人行”活动,主要针对学生阅读、习作中的难点,进行小型的专题讨论,随后“微设计、巧化解”。新鲜出炉的《怎样读好一本书》《读后感的创意写法》等微课由组内推广到全校,并参加市级比赛,获得好评。编前语

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不是要他们个个成为作家,而是让他们有意识地自我培养事事留心、处处感受、时时思考的品质与能力。今天,我们探讨的“休闲观察”“深度观察”“长线观察”,为的不只是这次写景习作,而是为了实现最终的目标——“让观察成为儿童的真品质”。

 

陈李娟:选入教材的写景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好范文。教学时,我们经常从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中汲取精华,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六年级下册《广玉兰》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每每教完这篇课文,教师都会指导学生观察一种花,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写一写。可是曾经的实践发现,只要一布置“观察”作业,学生就明白“该写作文”了,对景物的兴趣就失去了一大半,真正观察起来也是不情不愿、走马观花。

 

问题1:如何淡化“观察”的功利色彩,打破“作前观察”的单一定式,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对事物的观察兴趣呢?

 

陈钰枢:如果等到写作文时才布置学生去观察,就会因为目标过于明显、任务过于紧迫而破坏学生的观察兴致,导致写景时有被动应付之意。所以,本学期我在教学《广玉兰》一课之前,就开始启动“观察”模式。说是“启动”,其实没有明显的开启仪式,没有硬性的观察目标,也没有固定的学习流程,一切都在“自然无痕”中进行。我将这种状态下的观察称之为“休闲式观察”。

一天带学生跑步时,突然瞥见围墙外有一树的洁白,我不由得停下脚步抬头仰望,几个眼尖的学生立即围过来。“这是不是广玉兰?”一个学生问我。“不是,书上说广玉兰是五六月份开花。”一个读过课文的学生替我做了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预习习惯。可如果我这时明说“你们要好好观察,以后要仿照课文写花的”,那多扫兴呀!于是,我神秘地一笑:“它也是玉兰家族的成员,和广玉兰到底有啥不同,你们渐渐会发现的。”说完继续向前跑起来。有时,老师越是不急着问出答案,学生越是来了探究的兴趣。他们在我后面叽叽喳喳议论不停。没过几天,校园里一棵树上也出现了星星点点的白,我在一节体育课结束时,提出建议:“孩子们,不急着进教室,今天阳光这么好,我们到蕊春园里散散步吧!”“好!”在一阵欢呼中,学生跑进园中,开始了轻松的嬉游。来到那棵树身旁时,我弯腰拾起脚边的一片花瓣,托在掌心,轻轻地说一声:“瞧,花开了,花落了!”心细的学生马上喊起来:“这是白玉兰,围墙外的也是白玉兰!”“是的,它的花没有广玉兰的大,而且没有绿油油的叶片。”不错,这孩子还真做了比较研究。“孩子们,把头凑过来,看看老师手里的这片花瓣,你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话音刚落,一个个脑袋聚过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没凑得过来的,自己也拾起花瓣观察起来。可是光看花瓣哪够呢,随后他们就仰起脖子看那树上的花。在这样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生睁大了好奇之眼,敞开了观察之心,看到了景物之美。

陈李娟:陈老师的引导看似无意,其实很有心。有心留意观察对象,有心选择观察时机,有心设计观察情景,让学生在“无心”中捕捉到美妙的瞬间。因此,“休闲式观察”要尽量选择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亲近自然,观察事物。如晨读枯燥时,可以带着孩子们来到园中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倾听鸟儿唱歌;午后暖阳下,可以让孩子们流连于园中,哼哼小曲,聊聊心语;排队回家时,可以让孩子们在园内驻足片刻,抛去烦恼,留住美好……总之,追求一种“无心而去,有意而归”的理想状态。下面,大家继续讨论,还有哪些办法能调动起学生对景物的观察兴趣?

蒋红艳:要调动学生的观察兴趣,我觉得观察对象的选择很关键。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过去在老师的指导下写过不少的景物,如果年年都写熟悉的景,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不免有些乏味。因此,我们不妨选择“陌生化”的观察对象。这里说的“陌生”不一定是完全陌生的事物,也许是“近在咫尺”却“视而不见”,也许是“面孔”熟悉却不知“芳名”,也许是只看轮廓不解细节……总而言之,要能抓住让学生产生新奇感的“陌生点”。

比如各年级老师都在指导学生观察紫藤胜景时,我关注到校园中另一抹鲜亮的紫色,询问路过的孩子、老师,他们都说不出名字,最后在科学老师那里得到一个模糊的答案——可能是紫荆花吧!“不会吧,香港的紫荆花和它的样子可是不太相同的。”我带着疑惑回到教室,把这个难题抛给了班上的学生:“大家快到阳台上,谁知道教学楼前面那开着紫色小花的树叫什么名字吗?”“紫藤!哦,不对不对!紫藤和它颜色不一样。这种花紫中还透着一点红!”“我在人民公园也看到过这种花,就是不知道它的名字。”“我敢肯定,它的名字里也有个‘紫’字。”学生一边看着一边猜测着。显然,大家对眼前这看似熟悉却不知其名的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趁机布置任务:“请你们这两天通过询问他人、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这种花,确定一下它的芳名及习性。”果然,学生们想尽各种办法来解开这个谜,有的回家上网专门查找带“紫”字的花名和相关的图片,有的又到人民公园转悠几圈向路人询问,有的查阅百科全书等资料,还有的第二天带来了相机把这紫色的花拍下后向人请教,而我也拍下照片和网上的几种紫色花进行反复对照,最终确认是“紫槿”。谁知第三天,有两个学生拿着《现代汉语词典》跑到我办公室里指给我看:“老师,应该叫‘紫堇’,是没有‘木’字旁的‘jǐn’。”我接过词典仔细读了上面的注释——紫堇,草本植物,花紫色。而“木”字旁的“jǐn”出现在“木槿”这种落叶灌木中。由此可见,“陌生化”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兴趣,带给他们发现的新奇感。

陈李娟:蒋老师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留意那些被忽视的新鲜事物,即使没有,也要想办法将熟悉的“陈旧”变为陌生的新鲜,将意料之中变为意料之外,这样才能唤醒学生对“新”的敏感,进而产生欣赏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问题2:在带领学生进行“休闲式观察”的过程中,老师要不要介入引导呢?该怎样引导呢?

 

张宏炎:我觉得老师有必要进行适时引导。在“休闲式观察”中,学生以散步的姿态行走在自然之中,以审美的眼光看待身边之景,一定会有独特的发现,但是他们的发现通常是碎片式的零散点滴,蒙太奇式的镜头组合。比如当白玉兰绽出第一缕洁白时,有学生欣喜地向我描述:“老师,你看那还未开的一朵,像不像朝着天的毛笔?也许是把天空当成本子,正在书写春天的赞歌呢!”学生的发现真是独特,我由衷地赞叹,但他未必意识到自己是从“形”这个角度在进行着观察。于是,我适时引导:“这位同学是看着花形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然后有了新奇的发现,你们再看看花的颜色,有没有奇妙的想象呢?”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满树的白玉兰像天上的白云。”马上就有人反对:“不像,这些白玉兰花多小啊,白云多大啊!”我打了个圆场:“那一定是白云被风撕碎了,全都掉落在这棵树上,不肯离开了。”有学生立刻点头附和:“撕碎不好,应该是白云被春风一缕一缕、一朵一朵地从天空吹落,粘在枝头,与风共舞。”你们看,在我不经意的引导之下,学生的观察不仅关注到了颜色的白,还巧妙地将“色”和“形”结合起来。由此看来,老师在跟随学生散步嬉游时,一定要认真倾听他们的分享交流,敏锐地捕捉出独特的“童眼发现”,引导他们将观察和想象的视角扩大,这样才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陶  莹:我和张老师有同样的体会,学生在观察时会自觉地加以想象,但是他们的想象显得单调、局限,比如看到含苞待放的花儿,就会说“像个害羞的小姑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运用想象之眼去观察,也不知怎样去观察和想象。所以,老师的引导很重要。比如一个学生从地上拾到一片白玉兰花瓣,将它托在手心说像一座桥,我听见了,就轻轻问道:“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和你生活中走过的桥有什么不一样呢?”“这是一座玉雕的桥!”“不错,质地不一样。”旁边一个学生说:“这座玉桥是一件艺术品,只能供人观赏!”“看来你们对这花瓣的作用和价值很感兴趣,那么你们想想谁会爬上这座桥呢?爬上去做什么呢?”于是,学生的想象进入了纯真的童话世界。在一串美妙的想象之后,有学生将花瓣调了一个方向,告诉大家:“你们看,现在又像一把玉勺,可以用来舀露水喝呢!”“还像手指摇椅,昆虫们玩累了可以在上面悠闲地睡午觉。”瞧,一旦想象具有了发散点,画上了延长线,抹上了童话色,寻常的事物就变得不一般了,老套的比喻也变成了新鲜的话语。

陈李娟:刚才几位老师的做法和经验告诉我们:教师要用智慧带领学生进行“休闲式观察”。首先,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独特的观察对象;其次要用一颗慧心创设轻松自然的观察氛围;此外,还要有“慧引”的本领,将学生平常的发现引出新意,将学生奇特的发现引向深处,将学生美好的想象引入神奇的天地。但是,要想全方位捕捉和把握景物的特征,光“休闲观察”还不够,还要进行“深度观察”。所谓深度观察,就是在休闲式观察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目标,加入有意识的思考而产生的观察。

 

问题3:如何将这种“目标”和“意识”巧妙地渗透到观察的指导中呢?哪些方法能帮助学生全方位捕捉和把握观察对象的特征?

 

卞学芬:我觉得可以采用变换观察角度的方法。仍以观察玉兰花为例:从楼上俯视那一树花,可以获得一种整体上的感受——“一团洁白在一片绿色中尤为显眼”;来到楼下,慢慢地靠近它,又是不一样的感觉——“那白渐渐明朗起来,朵朵花儿在阳光下显出鲜明的轮廓,如一树的银星落入人间”;在花下抬头仰望树顶,蓝天映衬下的花别有一番风姿——“花儿仰起那白里透粉的脸儿,好奇地望着天空,似乎在等待什么”……站在不同的地点,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发现,这些“不同”组合在一起就是对观察对象较为全面的把握。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形象地表明了观察时变换角度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应如何在观察中变换角度。只有经历了多角度的细致观察,学生才能对观察对象的特征以敏锐的捕捉和整体的把握。

郑江琴:除了变换观察的角度,我觉得还可以变换观察的时机。深度观察主要是为了动笔构思习作做充分准备的,所以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比如:有学生想看清玉兰花凋谢后花蕊的样子,可是高处看不见,低处还未开,所以我就让学生边观察边等待良机。果然,他们先等到了低处的花开放,看到花蕊吐露芬芳的样子,后又等到花凋落时,看到花蕊孕育生命的姿态。如此变换时机,学生对花蕊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深度观察除了受观察对象所处的环境条件限制,还受观察者自身的因素制约。比如学生情绪不到位、心思不集中或认知准备不足时,就难以敏锐、准确地捕捉到观察对象的特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变换时机,等到学生调整好心态,充实好认知之后再来进行观察,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陈钰枢:卞老师和郑老师采用的“变换”方法中,其实渗透着比较的方法,如整体和局部的比较,开放时和凋谢时的时序比较。其实,当学生观察事物时已经在自觉地运用比较的方法了,比如将含苞待放的花和完全盛开的花进行比较,将阳光下的花和风雨中的花对比等。然而,比较的形式不仅局限于同一事物,还可以有多种选择:一种是同类事物之间进行比较,如将紫玉兰和白玉兰进行比较,或者将园内的玉兰花和园外的比较,有学生还模仿白居易写了一句“园外玉兰芳菲尽,园内玉兰正盛开”,这是因为园内的玉兰树年代久远,枝干粗壮,而园外是新栽种的,所以不及园内旺盛,很快凋谢了。另一种将观察对象与异类事物进行比较,如将满树的玉兰花和其余光秃秃的树干进行比较,能感受到这份洁白带给人们的惊喜和享受。总之,通过不同形式的比较,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特征有了全面、深入的捕捉与把握,在构思写作时就有丰富的材料可选用了。

陈李娟:刚才三位老师介绍的几种形式有助于学生在“深度观察”时有效而全面地捕捉景物的特征,为学生动笔构思习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但是,观察不能只为这次写景。如果写完文章就把美景搁置一边视而不见,那么景依旧还是自然的景、纸上的景,并没有真正地成为心中的景。为了让美景在心中常驻,成为永远的记忆,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进行长线观察,和景物建立深厚的感情,让情和景在心中融为一体。可是天天看,有什么看头呢?

 

问题4:怎样将观察长期进行下去呢?

 

张宏炎:我觉得要让观察成为儿童的真需要。等到课文学完了,习作练完了,许多学生就会关闭“观察之眼”,对身边的美景熟视无睹,这是因为他觉得没有观察的必要了,一旦内在的需要没有了,兴趣也就无从植根了。所以,教师要想办法让观察成为学生日常的需要。比如,放学经过时,我会让学生放慢匆匆的脚步和玉兰花挥挥手,就像和老师、同学说再见一样养成习惯;风雨过后,我会流露出一点担忧:不知有多少花瓣被吹落了。学生听了马上就去探望白玉兰,回来时一一与我分享,如同讲述一位老友的近况;有事外出时,我会叮嘱学生用“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下白玉兰的生长变化,等我回来时温故知新……如此一来,观察白玉兰的生长成了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因能见证白玉兰的生命历程而满怀期待、充满乐趣。

    蒋红艳:观察还应成为儿童的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的基本方法就是多看、多感受、多体验,在看中多思考,在感受中多反省,在体验中多领悟。这些“多”充分证实了“长线观察”的必要性。当然,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遵循一定顺序的:从最初关注景物的名称、颜色、形态到后来想象和联想的加入,从观察景到观察人,从口头交流到书面表达……通过长线训练,学生的观察兴趣渐渐转化成观察的能力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由“无意注意”转变到“有意观察”上来,在面对观察对象时就会自觉地张开五官,投入真心真情,产生多种感觉的体验,全面深入地把握其本质特征。比如,当白玉兰花开了几日之后,不远处的紫玉兰也悄悄开放了,学生不等我提醒和带领,就自发地跑过去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他们能详细地说出两者的异同,表达出自己的喜好。我想这就是观察能力形成的表现。(原文载于《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6年第6期“微题研讨”栏目。)

 


    关注 小学语文教学杂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