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资讯 酒量小,能练出来吗?

 

英雄相逢,荷尔蒙决定一见如故,多巴胺决定兄弟拜把,肾上腺素决定「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此好兴致,不干上一杯简直...



英雄相逢,荷尔蒙决定一见如故,多巴胺决定兄弟拜把,肾上腺素决定「该出手时就出手」。

如此好兴致,不干上一杯简直煞风景,但是有人千杯不醉,有人一口就倒。科学告诉我们,这是天生的,刻在基因里的东西!偏偏很多人不向命运低头,觉得经常锻炼,酒量就会增长,那么,酒量究竟能不能练出来?这得由你肝脏内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2”说了算。

1


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就脸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酒精在人体中的代谢过程。

通常缺少“乙醇脱氢酶”的人,即完全不能代谢乙醛,也就是常说的“一杯倒,酒量差”。

而缺少“乙醛脱氢酶2”的人,也只是具备了非常弱的乙醛代谢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见的“脸红脖子粗”。



所以大家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一喝酒就关公附体了。

而体内“乙醛脱氢酶2”的活性是由基因决定的,一辈子都变不了。所以每天喝点小酒,并不能把你那点可怜的“乙醛脱氢酶2”锻炼强大,所谓的酒量提高,只是因为身体在酒精的长期“浸淫”下,对脸红和神经兴奋产生了耐受,更不容易醉倒而已。

而乙醛在体内的堆积越来越多,对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甚至增加患癌风险。



不止如此,它对许多组织和器官都有毒性:

肺部:酒醉呕吐后,易吸入异物,对肺部造成负担,增加窒息风险;

心血管系统:血管扩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肝脏: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

胃部:刺激胃酸分泌,诱发溃疡、出血,影响食欲、营养不良;

肾脏:尿液增加、口渴、脱水。

2


关于解酒的5大误区



由于“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2”的数量和活性是遗传决定的,外源难以补充,人类仍然没有发明真正有效的药物,市面销售的各种“解酒药”也莫能相助。

解酒唯一的办法就是:饮酒前垫些食物,能够减缓饮酒的速度,并能稍微减少酒精的吸收,给酒精的代谢赢得一些时间;在饮酒过程中随时吃点东西喝点水,可以促进酒精在尿液的排出,还能补充水分和矿物质。有些俄罗斯人主张在喝伏特加的时候吃些油炸土豆,还是有道理的。

误区一:解酒药


现在流行的“解酒药”大多是保健品和普通食品,并不是真正有效的解酒、醒酒药。

这些药之所以服用后会让人感觉舒服,是因为其中含有利尿、止痛和兴奋的成分,能够暂时缓解头痛、恶心症状,但并不能解酒,治标不治本。

关键这些解酒药不仅不能真正的解酒,而且会让肝脏在代谢酒精的同时,还要“分心”来对付这些外来药物,加重了肝脏的负担,让肝脏受损。

所以,这些解酒药还是少服用的好。

误区二:酒+雪碧(或其他碳酸饮料)


透明的雪碧兑进白酒,是酒桌上常用的“障眼术”。但需要注意的是,碳酸饮料富含二氧化碳气体,能使胃容积膨胀,增加酒精吸收的面积;并且二氧化碳还能促进酒精进入空肠的速度,增加酒精的吸收,所以用碳酸饮料兑酒会使人更易醉酒。

误区三:蜂蜜水


研究显示蜂蜜水中的果糖能使机体摄入的酒精在更短时间内消失,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果糖仅仅是提高了乙醇脱氢酶的效率,而对乙醇的产物——危害更大的乙醛——没有丝毫影响。

误区四: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


有助于缓解饮酒后的头痛,但对酒精代谢无益,并且它们和酒精同时摄入,会增加胃出血和肝损伤的风险。

误区五:葛根汤之类的中草药
葛根是传统医学里提到的解酒良方,部分市售「解酒药」里就含有葛根的成分,但有研究表明,葛根是乙醛脱氢酶 2 的抑制剂,在大量饮酒后饮用葛根,反而可能增加乙醛相关肿瘤的风险。

所以,切记:饮酒伤身,解酒无方。别再以为酒量可以练出来了。

一喝酒就醉或喝酒脸红的朋友,建议收藏,赴宴时拿出来展示一下,看那些劝酒的人还怎么开口~

(文章来源:善诊)


    关注 医通在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