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的病

 

看看你都犯了多少错。...



年初,买过两本文学常识方面的书,一本叫《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另一本叫《正版语文》。前一本放在厕所,每日蹲大号随手翻两页,年初翻完,翻完后心里泛起高兴、伤心、失落,难以言说,想到自己曾犯过的错,不免羞愧。

我是很怕读此类文学常识方面的书,书虽有趣,读着内心七上八下,怕犯错,加之我又是喜欢写字之人,更增加我担心,生怕稍一失误,把「美轮美奂」栽到女子脸上,用以形容貌美如花。

一直觉得读此类书需要鼓起勇气,以至于读完第一本,第二本不敢再读。若不读,心里过不去,就这么熬着,熬到内心焦灼无比,不得不从书堆中翻出《正版语文》读,这时的我仍会有些高兴,有些担心的读起来。

与其说是读《正版语文》,倒不如说是自查,看自己是否犯过错。还好,读完后暂时没发现,我也没在文章中写过「腊梅」和「蜡梅」,侥幸过关。

相对于《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的新鲜,《正版语文》所探讨的部分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离我有些远。也难怪,这本书现已绝版,只有在二手书市场才能买到。我之所以说远,是因为书中有篇文章探讨过「分特」、「崩溃」和「凝固」这三个词,「分特」是什么,没读之前不明白,读过几句才知道是曾经的网络热词,类似于我们现在说的「白富美」、「高富帅」之词。

不瞒各位,我对网络热词有抵触心理,原因有二:一是这类词得快去得快,从「分特」起到现在的「爱豆」,网络热词目前为止除了零星几个长久外,大多来去如潮水,停留时间极端,它们除耗费人的学习力外,一无是处。二是大多数热词是有隔代效应的,有可能00年流行的热词,没形成规范,后来人再碰见,会变得非常生疏,有隔世之感,非常不适应。

我自不会回头再学网络热词,只会在书中看作者咬文嚼字,讲文字、词句、成语方面的典故。写此类书者,必定会咬文嚼字,喜欢弄清楚每个字的含义,有些词的含义极为模糊,比如「文人」、「写手」和「文化人」,「唯一」和「惟一」,「盈利」、「营利」和「赢利」,懂得它们的区别,用词会更精准,也会避免误导他人。

除此二三文学常识外,书中也会提及些有趣的事,如为什么有的书写「钱锺书」,不写「銭锺書」,「笔记本电脑」的翻译有多误人,「110」为什么要读作「幺幺零」……你会从书中发现,这些曾经想过,没想过的字词问题,会有清晰的演变过程,它们或人为干预,也有可能随着社会演变,被动改变。我们读书、写字、说话都在用的字词,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它们在悄无声息的向前发展,从而缓慢的影响着人们的使用习惯。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曾在网上看的名为《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的文章,读过后一阵恍惚,觉得「纸上谈兵」是对赵括最大的误解,成语的用法或许该换一换。殊不知我进入了死胡同,若如此换下去,许多成语会重新释义,给人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好在本书帮我解惑,书中有一段如此说:如果成语是约定俗成的用法,大家都这么用,不为错。还有就是汉语不同于西方语言,本不拘词性,一个词要放到句子中考察。

现在想来,我之所以会看此类书,也许是因为我也是个死脑筋的人,也会咬文嚼字,更会讨厌咬文嚼字的人,这些内心的微妙关系很难平衡,不知喜欢写字的人是否有此同感。岂不知,有时候太过于咬文嚼字,并非好事,尤其是面对网上不断更新的词汇,加之有人喜欢有事没事出来碰个瓷什么的,倒不如伸伸脚来得痛快。

(完)
关注我的人多了
才有时间天天更新,mua!


图片



手动翻牌:

2016年5月书单|读书日的启示

读书的闲事、蠢事和憾事


    关注 小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