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是伪概念吗?

 

别吐槽“互联网思维”啦,其实人家某些方面还是挺有意义的。...



前些日子听业内有名的讲师来公司试讲《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课程,满心期待但听完却觉得有些名不副实。自从”互联网思维“大行其道,有关互联网转型的概念与方法论百家争言,传统企业与投机者莫不以此为噱头。然而做这个工作的大部分人只是写手,而非研究员。一是因为这的确是个风口,即使是猪站上去也能充充胖子;二是“互联网+”对于传统企业来讲的确是个陌生的事情,即使是工作跟互联网沾边儿的人,未必能在转型上说出个一二。

比起实打实的方法,概念与思维最容易拿来说事儿。然而做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没有对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有深刻的理解的人怎么能够给出科学的建议?甚至是对概念和本质的解读,也都是大同小异。国内对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研究甚至没有区分行业,也没有区分产业链的不同环节。



这是我从百度图片上找到的两张用思维导图呈现的互联网思维,看起来大而全,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卵用。任何一家企业拿着这种图来对自己进行改造都是瞎练功,保不成最后走火入魔。为什么?因为这些所谓的思维只是对现象的总结,是一些所谓“互联网”企业在创新实践中摸索出的模式和方法,而非成功的根本原因。对于业务相似、资源差距不大的企业来说,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卖洗发水的去学卖手机的就会出问题。目前我接触到的所有关于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书籍都没办法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 传统企业与该行业新出现的“互联网企业”本质的不同是什么?

以传统消费品制造企业为例,这些企业就不希望更“快”?他们就不希望把产品做的更好更“极致”?他们就不重视“口碑”吗?反过来说,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十分专注吗?这样一看,你就会发现这些看似正确的思维的荒谬性,就拿“专注”来说,企业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选择聚焦,也会出于竞争战略的考虑选择聚焦,是否“专注”跟企业成功的可能性没有关系。红牛“专注”一个单品,一年光中国市场就能卖200亿,你说得“专注”;同样是快消的可口可乐、伊利、宝洁专注吗?这三家哪个不是多元化战略还坐着业内巨头的位置?

2、 到底是什么造成这两种企业在竞争力上的差异?

如果给予一家传统企业和一家互联网企业相同的资源,并设定同一起点,假设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之后,经过“互联网+”改造的企业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的话,那么造成这种竞争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假设不成立的话,那么谈论“互联网转型”也就没有意义了。)

3、 传统企业转型成什么样子才算是进行了成功的转型,或者说这个标准是什么?

拿消费品制造企业来说,这个标准是拓展电商渠道吗?还是说造出自己的APP?还是弄出一个粉丝群?

这不是光靠谈谈几个思维,砍砍信息不对称就能一概解决的问题。要回答上面的问题,或是给出较为明确的转型方向,首先不是要了解互联网思维是什么样,互联网企业怎么样,而是去找“传统企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张图反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互联网思维是中国特色,互联网思维在老外那里是个多余而奇怪的概念,但在中国却甚嚣尘上。老外就没觉得互联网企业特别好吗?同样是新兴互联网,为什么美国就没有传统企业这个划分呢?在这里就引出一个问题,在中国,传统企业的“传统”到底指的是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一件事情。我本科为市场营销专业,科特勒的《营销管理》第一章就讲的是市场调研,强调了解顾客与消费者的重要性。市场营销在西方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然而在中国对于它科学性的认可走不出大学校门。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家并没有很好的营销素养与市场意识。公司的同事Tank,在甲方工作过20多年、担任过数家大型快消品公司总监职务的,说中国的企业大部分是“生产导向”和“销售导向”,“市场导向”的少之又少。他谈到自己有次与原来的同事聊天(Tank上个东家是某果汁巨头),对方拿出公司一款正在设计当中的产品给他看,他看完后就问了一个问题:你这个饮料要卖给90后,设计这个包装的是90后吗,他们了解90后吗?
不了解自己的消费者和顾客,这在很多有互联网公司工作经验的人听来很不可思议。即使我这个外行也知道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整天逼逼的都是需求。然而在传统企业这里,很多产品就是为领导设计的,满足的是公司的需求。

自上个世纪起,中国经历了产品红利与渠道红利时代。比如80年代,家电行业的产品红利特别明显,国内的家电企业靠着低价格基本打遍进口品牌,虽然质量不怎么样,但生产出来就能赚钱。90年代末尤其是入世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外来竞争大部分中国消费品企业喊出了渠道为王。虽然KA、连锁超市常年被外资品牌占着山头,本土企业还是能靠着渠道坐稳半壁江山。

以前的两个时代都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市场,而现在时代是真的变了,无论是产品还是渠道都在受“互联网”的冲击。渠道红利渐渐消失,现在是什么时代呢?资本红利时代和用户(暂且把这个词当作用户、顾客、消费者的统称)红利时代,拥有资本在任何和平稳定的时代都能赚钱,然而重视用户,从用户角度看待市场、制定战略、分配资源却是大部分中国企业做不到的。思维上从前两个时代转变过来的企业屈指可数。看到这里,你明白传统企业哪里“传统”了吗?

所以上面老外对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感到奇怪也是正常的,因为在一些发达国家,企业已经十分重视消费者,社会在法律法规上对消费者的保护也比较完善,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协会、舆论监督都在正向促使企业重视他的用户。

中国的商业和经济再往后发展,消费者主权肯定是会一天天强大起来,互联网和现在这股创业风加速了这一过程。市场的变化已经不是温水煮青蛙,传统企业已经能明显的感到烫了。

回到开头那几个问题,转型的本质是什么?其实网上讲的那些所谓“思维”、“升维打击降维打击”,所谓的“互联网打法”并没有错。错在讨论的顺序。因为这些是术,变化的、创造性的东西,但不是道,不是本质和规律。如果在没有弄清楚道的情况下就开始讨论术,得出的答案就会狭隘和偏颇。那么“道”是什么呢?其实道一直没有变过,也就是本文一直在讲的:持续、快速地提供更具有竞争力的用户感知价值。

是不是有些失望?这似乎是商学院的老生常谈。但你可以想想:互联网,或是说物联网带来的是环境、工具甚至规则的改变,商业最本质的逻辑并没有改变——只要存在交易,只要企业要从用户身上薅羊毛,它就必须重视用户(客户/顾客/消费者)。新的环境、新的工具、新的规则能被“互联网企业”能够更快更好的利用,因此这些企业能够提供更大的用户感知价值,才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最后,回到本文的标题,互联网思维是伪概念吗?“伪”到不至于,对于用户意识强的企业来说不过是文字游戏,但是对于深陷旧思维和旧行为的企业来说,倒可能会有积极意义呢。
袁袁

Violet

大家好,我是王王王的女盆友。

最近从一家咨询公司离职,被催着来写文,其实自己的公众号荒的都长草了 =  =

感谢各位的关注啦!


    关注 點檢形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