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插花之在乎山水之间矣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 无关乎山水 |




花卉常以季节、时间与天气而有所变化,四季相宜,早晚不同,晴雨有别。花卉以它特有的姿色、风韵和香味,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

自宋元以降,中国文人士大夫通常以焚香、品茶、插花、挂画视为高雅闲适、清净安逸的四种艺事。元人张雨的散曲《水仙子》:“归来重整旧生涯,潇洒柴桑处士家,草庵儿不用高和大,会清标岂在繁华?纸糊窗,柏木塌。挂一副单条画,供一枝得意花,自烧香童子煎茶。”

将这四种雅意潇洒清闲的神韵,毕呈纸上。使人心思之,神往之。真正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清雅、幽逸、散淡、简单、闲适的,这才是人们生活的原本状态,根本没必要,亦无须任何豪华艳冶,繁缛复杂来铺垫。









扬之水在《宋代花瓶.小引》中所说:“瓶花的出现,早在魏晋南北朝,不过那时候多是与佛教艺术联系在一起的,鲜花插瓶真正兴盛发达起来是在宋代,影响欣赏趋向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因素就是家具的变化,居室陈设以凭几和坐席为中心而转变为以桌椅为中心,高坐具的发展与成熟,使得瓶花史与家具史适时碰合,使鲜花插瓶成为室内陈设的一部分,并与同时发达起来的文房清玩共同构建起居室布置的新格局,唐宋时代室内格局与陈设的不同,由传世绘画和近几十年发现的墓室壁画可以见出清晰的演变轨迹。花瓶成为风雅的重要点缀,是出现在完成新格局的宋代文人书房。宋人的书房虽小,但一定有书、有书案,书案上有笔、笔格、有墨和砚、砚滴和镇纸、香炉。。。与这些精美之具相配的则是花瓶或是古器,或其式仿古,或铜成瓷,而依照季节分插时令花卉,”这是以文人雅趣为旨归的一套完整组合,花瓶作为要件之一,已在其中占得固定的位置。







如果不是与家具发展史同步相交汇,瓶花的发展很可能会成为另外一种面貌,日本的的生活方式,通常是席地而坐,由此,花道与茶道的结合,以及以此形成的花事,不仅陈设方式艺术风格与中国不尽相同,甚至内涵也很不一致。

从社会生活环境来看,社会环境的和平、战乱、个人境遇的福祸,顺逆,促使插花逐渐走入文人视野,成为用来改善个人思想情绪,调剂生活情趣的一种重要方式。



元代是蒙古贵族统治的封建王朝,元政府将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最高为蒙古人,最低为南人。所谓南人指的是:原生活在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当时社会流传安职业分,把人分为十等,乞丐是第九等,而儒生是第十等。元政府不重视科举,导致大多汉族士人没有出路,于是江南文人选择或隐逸山林,笑傲江湖,有酒学仙,无酒学佛,表达自己超脱的情趣,或寄情于书画,已毕生的精力从事绘画,抒发抑郁,苦闷的心境。文人雅士悠游俯仰之间,摩挲叹赏而流连咨嗟,经常在手舞神移的时光里,释放了生存的窘意,暂时忘却生途烦恼,提升和开拓了风雅的能力及经验,这也使得元代艺术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成就。因此,宋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与瓶花艺术相关的重要的文献。







明代高濂在《尊生八笺.四时幽赏路》所说:“我辈能以高朗襟期,旷达意兴,超尘脱俗,迥具天眼,揽景会心,便得妙观真趣。况幽赏事事,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举足可得,终日同观,梦想神游,吾将永矢勿湲矣。果何乐可能胜哉?未尽种种,当以类见。”

明代帝王崇俭尚简,波及朝野,花事活动从规模上讲亦已不如唐宋普及和盛行。然而商品经济萌芽形成,花卉种植随之迅速发展。明代文人勤于参政,风险遭遇也提高很多,很多文人为规避政治风险,转身投入休闲活动,风气渐盛。由此,则古刻碑拓,琴棋书画,文玩金石,赏瓶鉴陶,刻竹制扇,造湖煮茶,唱曲填词,建园莳花,皆成为文人追求的生活情趣,转俗成雅的表征,他们的精神追求达到了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那些插入各式花瓶之中千姿百态、妙趣万端的花草枝叶,在文人雅士眼中,可以变得栩栩生姿,意味深长,从而成为文人雅士把玩欣赏的“栖息逸事”。

明代张谦德在《瓶花谱.序》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栖息逸事,瓶花特难解。解之者,亿不得一。”说的是,在众多清闲赏心、幽栖逸事之中,顶数瓶花艺术的精髓要旨,最难掌握从真正能领悟其精髓要旨,最难掌握。真正能领悟其精髓者,寥寥无几。正是由于文人善于从一枝花、一片木、一角山,一汪水中体悟出棉邈深广的世态万象,寄寓自己或汪洋恣肆或悠长飘逸的心灵意绪,便能从细微之处见出宏大,于清浅之处悟出深刻,使得插花活动在文人雅士的促进下,盛极一时。文人雅士也因此成为了当时花事群体的代表。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纯粹的审美场域里,文人雅士们非但可以息心养性,以花会友,展示才华,畅其襟怀,还把花引入了学术领域,促使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比较著名的如高濂《尊生八笺》中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瓶花谱》和袁宏道《瓶史》等。





当人们把名利、美色、地位等等一切身外之物统统下,心中无所罡碍,才能真正闲下来,才能相享受闲雅的生活乐趣。

像林语堂说的那样,劳碌和智慧似乎是根本相左的,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关注 老树著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