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以“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以“文”解经:

1、学:这是一个形声字,本作“壆”,双手构木成屋。后作声符,加“子”来表义。子,孩子,孩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其本义应为“学习”之意。其本字为“斆”(xiào),意为“使觉悟”。“斆”左下为“子”,中为“案几”,上为“双手”,手中有“爻(古时占卦计数)”;右边反文,同“牧”、“敲”的右部,手执鞭棍状,“鞭棍”并非用来惩罚,而是表示带有威慑性的“指导”,极为生动有趣。

“斆”同“教”。“教”的构成——左边“爻”下“子”,亦是强调“孩子在指导下进行活动”。教和学的区别,从字的结构看,“斆”有手出现,“教”没有。“斆”可能有手把手教的意思,而“教”可能侧重“讲和听”的活动。

《說文》:“觉悟也,本作斆,篆作學”;《增韵》:“受教传业曰学。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

    2、习:正体字作“習”,是会意字。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是“小鸟反复地试飞”。《说文》数飞也。并非现代所言“复习”、“温习”之意,在此应该解释为“实习”、“践行”、“实践运用”等。

3、说:与“悦”为古今字。形声,“悦”本作“说”,本义是“高兴”,“愉快”的意思。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说:“说释也。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说释者、开解之意。故为喜悦。”

    4、朋:《说文解字注》中说:古文凤,象形(象其首及羽翼),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为朋党字(此说假借也,朋本神鸟,以为朋党字)。《疏》:凡言朋者,非惟人为其党,性行相同,亦为其党。

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

    5、愠:形声字。本义是“含怒”、“生气”。《說文》怒也。

    6、君子:这是关键的一个词,我们一般理解的“君子”是区别于“小人”的,现代汉语的语境已经把“君子”和“小人”固定成“程式化”的词语。普遍认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小人:品德恶劣之徒。其实,我以为读《论语》应该还原当时的语境。孔子那个时代,“君子”和“小人”的定义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之分,只有“德”与“阶层”的区别。君子应该有两层基本的含义:1、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贵族(士和士以上阶层人士);2、以成为当时“君子”为目标修行并在品德上达到这个标准的人(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很多贵族虽有地位却失德者越来越多,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式就是为了培养从平民中来而修成君子之德的人)。

这里的“君子”应该是指后者。

    7、不亦……:不也……吗?

二、白话译经:

孔子说:“学到了知识或道理,并且能够常常实践中去运用,不也很愉悦吗?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相聚,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很有君子的修养吗?

三、义理解经:

1、学知而重在于后习,习所学而后悦。其实孔子之意,是“学以致用”的意思,即明朝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阳明有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与孔子之意契合。学而习之,知而行之,其乐无穷!否则,何乐之有?一辈子在学习而没有付诸于实践,并不是孔子说提倡的“君子之学”。儒学,是入世之学,是济世经邦的学问。孔子做学问、教弟子的目的也是为此,所以知能行之,知行合一,才是孔子所谓的真学问,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愉悦,才能在学和习、知和行之间不断地良性循坏,并且乐此不疲。

2、一个人有了“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行仁德之举,自然会名声在外,所谓“德不孤,必有邻”,“朋辈”和“同道”也会常常闻名而来拜访、切磋。试想,如果有这样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赶来与你相会,互相交流学习和实践的体会,你会不会非常开心呢?尤其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交通非常不便,邻近的慕名而来已经非常不易,何况相距遥远的慕名而来向孔子请教学问的,孔子能不感动得开心吗?

3、一个人的德行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能够了解的,更别说是正确地理解。那么作为一个君子,应该如何对待?孔子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为己之学乃君子之学,为己之学求诸于己,不欲人知,不假外求。他人若不知也不会妨碍自己求学的决心,《后汉书·桓荣传论》中有“为人者,凭誉以显扬;为己者,因心以会道”,所以,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感到恼怒的,相反,只有一心想着在别人面前显摆自己的人才会因为别人的误会或不了解而耿耿于怀、忿忿不平。真正有君子之德的人,在别人不了解而被误会的时候,恰恰是求诸于己,扪心自问,从“责己”出发,更加“克己”谨慎,从而“修己”精进,以达“正己”、“立己”,最后“成己”。

4、本章说了三个事情,三者除了开心与不开心的感觉上之外,看似互不相关,但是通过上面的三点分析,这三件事情恰恰说明了学习“君子之道”的递进关系:首先,个体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君子,此独乐乐也;其君子之德昭昭,引朋辈同道慕名远来,带来交流、切磋、传授等活动,此众乐乐也;其后,一片其乐融融的情境并不现实,很多的误解、质疑甚至诽谤都会伴随而来,名气越大,目标也会越大,坦然处之,不愠不怒,不掉进狭隘的“心怨”之深井之中,才是真正的君子。

《论语》第一章,讲的是快乐之学,真的是合乎孔子的“君子之道”啊!


    关注 半堂炎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